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的一个常考点,其解题方法课堂上老师讲得多。本文拟用高考题进行简析,请大家仔细阅读。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分析 A项的“振”是常见的多义词,有“挥动”“振作”“整顿”“救济”等义项。此处的“振”同“赈”,意为“救济”。B项的“当”也是个常用多义词,既可用作实词,有“面对”“承担”“适应”“抵挡”“判罪”等义,又可作为虚词,有“将要”等意思。此处释为“承担”。C项的“临”有“降临”“来到”“面对”“临摹”“接近”等多个义项,此处释为“面对”义,符合语境。D项的“著”字有“显露”“写作”“明显”“登录”“穿戴”“服装”等意思,此处根据“著之籍”这一具体语境可推知应为“登录”义,试题释为“彰显”,于理不通。答案D。
启示 ①文言实词的考查体现常见性。“常见”应以教材尤其是必修教材要点篇目中的要点实词为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把识记的重点要放在课文中常见经典实词的典型例句、常见义项(尤其是古汉语特有的义项)等方面,如本题考查的四个实词教材要点篇目中多有涉及,如“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挥动”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抵挡”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面对”义)“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穿戴”义)。
②高考文言实词不回避往年已考实词,往年已考过的文言实词再次重复考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而,在复习文言实词时梳理往年已考过的实词很有必要,如本题中所考查的文言实词“振”在2013年全国课标卷Ⅰ文言实词试题(第4题C项“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中就已考过,且考查的义项相同,属典型的重复考查。
例2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分析 A项中的“代”在古汉语中有“代替”“轮换”“交替”“朝代”“世代”等常见义项。根据语境可知,句中的“代”字应是“世世”“世代”,即“世世代代”的意思。C项中“昧”字相对较为生僻,有“幽暗”“愚昧”“冒昧”等义项,原文语境为:“(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意思是:李揆曾因主管部门录取士人时,大多不考查实际能力,只是在考试时严加防范,搜索士人们携带的书册,大大违背了求贤的本意。可见句中的“昧”并非“冒犯”义(“冒犯”的作用对象应是“人”),应为“违反”“违背”。D项中的“恣”为“任凭、听任”义,释为“任意”,符合上下文语境。答案C。
启示 ③高考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考查不避生,所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些并不常见,至少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并不“脸熟”,如本题中的“昧”。随着高考试题对教材内容的日益淡化,一些相对生僻的文言实词在考卷中出现应是新常态,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并非该词的词典义,大多是语境义,如本题中的“代”“恣”;可能是引申义,如“昧”;还可能是通假义、比喻义、词类活用义等临时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不可胶柱鼓瑟。
例3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分析 文言实词题通常考查单音节的实词,本题考查双音节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A项的“属文”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见词语,要点词素是“属”,“属文”意为“写文章”。B项的“践祚”是考查难点,类似于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践祚”古代特称帝王即位,含有礼尊帝王的意思。虽然“践祚”在教材中未曾出现,相对较为生僻,但根据语境“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来判断释义“帝王即位”的对错,并非特别困难。C项干扰性较大,句中的“励精”本是“振作精神”的意思,如成语“励精图治”,此处交代“肃宗”回到京城后的作为,意为:肃宗自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如做题时不仔细揣摩语境,望文生义,将“听受”曲解成“听人授书”之类,就会踏进陷阱,误错为对。D项的“荡覆”本指“波浪起伏”,此处释为“动荡倾覆”, 取其比喻义,喻指“局势不稳定、不平静”,符合语境。答案C。
启示 ⑤判断文言实词短语释义的对错,首先要注意抓重点语素的意义;其次要根据语境推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先根据语境去推断句意,在界定句中实词短语的具体含义;其次,在解答文言实词选择题时我们可用“代入法”来逐项验证释义的正确与否,若释义与语境相龃龉,则释义有误;再者,若一味以今义解释文言实词的,多半释义有误。
例4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也属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A项考查古人的“名”和“字”,B项考查“谥号”,C项“嗣位”解说有误,“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及皇后所生长子)继承制,说“长子继承制”,扩大了范围,释义不准确。D项“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也可借指宫廷,“诣”是“拜访、到”的意思,“诣阙”可指赴朝廷,后也指赴京都。答案C。
启示 ⑥2015年的两套全国卷均在文言实词题中考查了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对文学文化常识的了解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多看多记。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 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分析 A项的“振”是常见的多义词,有“挥动”“振作”“整顿”“救济”等义项。此处的“振”同“赈”,意为“救济”。B项的“当”也是个常用多义词,既可用作实词,有“面对”“承担”“适应”“抵挡”“判罪”等义,又可作为虚词,有“将要”等意思。此处释为“承担”。C项的“临”有“降临”“来到”“面对”“临摹”“接近”等多个义项,此处释为“面对”义,符合语境。D项的“著”字有“显露”“写作”“明显”“登录”“穿戴”“服装”等意思,此处根据“著之籍”这一具体语境可推知应为“登录”义,试题释为“彰显”,于理不通。答案D。
启示 ①文言实词的考查体现常见性。“常见”应以教材尤其是必修教材要点篇目中的要点实词为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把识记的重点要放在课文中常见经典实词的典型例句、常见义项(尤其是古汉语特有的义项)等方面,如本题考查的四个实词教材要点篇目中多有涉及,如“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挥动”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鸿门宴》,“抵挡”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面对”义)“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穿戴”义)。
②高考文言实词不回避往年已考实词,往年已考过的文言实词再次重复考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而,在复习文言实词时梳理往年已考过的实词很有必要,如本题中所考查的文言实词“振”在2013年全国课标卷Ⅰ文言实词试题(第4题C项“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中就已考过,且考查的义项相同,属典型的重复考查。
例2 (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分析 A项中的“代”在古汉语中有“代替”“轮换”“交替”“朝代”“世代”等常见义项。根据语境可知,句中的“代”字应是“世世”“世代”,即“世世代代”的意思。C项中“昧”字相对较为生僻,有“幽暗”“愚昧”“冒昧”等义项,原文语境为:“(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意思是:李揆曾因主管部门录取士人时,大多不考查实际能力,只是在考试时严加防范,搜索士人们携带的书册,大大违背了求贤的本意。可见句中的“昧”并非“冒犯”义(“冒犯”的作用对象应是“人”),应为“违反”“违背”。D项中的“恣”为“任凭、听任”义,释为“任意”,符合上下文语境。答案C。
启示 ③高考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考查不避生,所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些并不常见,至少在高中语文教材上并不“脸熟”,如本题中的“昧”。随着高考试题对教材内容的日益淡化,一些相对生僻的文言实词在考卷中出现应是新常态,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并非该词的词典义,大多是语境义,如本题中的“代”“恣”;可能是引申义,如“昧”;还可能是通假义、比喻义、词类活用义等临时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时要特别注意,不可胶柱鼓瑟。
例3 (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分析 文言实词题通常考查单音节的实词,本题考查双音节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A项的“属文”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见词语,要点词素是“属”,“属文”意为“写文章”。B项的“践祚”是考查难点,类似于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践祚”古代特称帝王即位,含有礼尊帝王的意思。虽然“践祚”在教材中未曾出现,相对较为生僻,但根据语境“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来判断释义“帝王即位”的对错,并非特别困难。C项干扰性较大,句中的“励精”本是“振作精神”的意思,如成语“励精图治”,此处交代“肃宗”回到京城后的作为,意为:肃宗自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如做题时不仔细揣摩语境,望文生义,将“听受”曲解成“听人授书”之类,就会踏进陷阱,误错为对。D项的“荡覆”本指“波浪起伏”,此处释为“动荡倾覆”, 取其比喻义,喻指“局势不稳定、不平静”,符合语境。答案C。
启示 ⑤判断文言实词短语释义的对错,首先要注意抓重点语素的意义;其次要根据语境推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先根据语境去推断句意,在界定句中实词短语的具体含义;其次,在解答文言实词选择题时我们可用“代入法”来逐项验证释义的正确与否,若释义与语境相龃龉,则释义有误;再者,若一味以今义解释文言实词的,多半释义有误。
例4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也属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A项考查古人的“名”和“字”,B项考查“谥号”,C项“嗣位”解说有误,“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及皇后所生长子)继承制,说“长子继承制”,扩大了范围,释义不准确。D项“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也可借指宫廷,“诣”是“拜访、到”的意思,“诣阙”可指赴朝廷,后也指赴京都。答案C。
启示 ⑥2015年的两套全国卷均在文言实词题中考查了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对文学文化常识的了解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多看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