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存在的困境,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与美斯坦福合作办学一年以来专业建设所取得的进步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加大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就下步改革实践中应改进的地方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校企共建;合作办学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办学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普遍遇到了困难,总体说来,就是招生难、就业难和发展难,而计算机专业,则是首当其冲。
(一)学校招生难
由于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我国的年度出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为1989年的2396万人,随后逐年下降。反映到教育方面,高考报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峰的1050万后逐年下降,2012年报考已降至915万。与此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在1998年后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一直保持高位水平,招生总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了历史新高686万,录取率为75%。加之社会认可原因,高职院校招生日趋困难,据有关统计,自2008年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招生陷入苦难,招生在人数和质量上连年下降。受此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二)学生就业难
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虽然保持了较大的需求,但就业火热场面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据统计,计算机专业一次性就业率重点大学在90%以上,二本普通大学为60%—80%,而含高职院校和其他专科学校一般在50%左右,与高职院校就业率整体为90%所有极不相称。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水平不太理想。《2011中国教育蓝皮书》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列入了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三)专业发展难
根据有关论文对100所骨干院校的1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中,财政投入占47.6%、为学费收入占41%、学校相关收益占9.5%,社会捐赠等占1.9%。同时,财政投入增长主要投向普通高等院校,学费收入由于招生困难而日趋减少,直接导致计算机专业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如电脑、机房等更新缓慢;同时,教师待遇得不到提高。
可以说,招生难、就业难和发展难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困境的原因,2010年9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經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笔者认为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三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是外部原因。
近十年来,国家把教育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给予高职院校的不到10%,与其培养人数占到“半壁江山”的形势极不相符。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同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都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次的教育。在国人心中,蓝领阶层还没有获得与其社会贡献相适应的地位,高职文凭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愿上。
(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水平不高是关键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主要有普通本科院校建立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三种形式,这样的历史沿革,使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不高。一是在办学思路不清,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压缩的本科和放大的中专,办学心理浮躁。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全科型”教师比例很低,且普遍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短板。三是实习实训条件简单,不少院校无论是机房面积,还是人均电脑数量等明显不够用。
(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学资源饱和是重要原因
由于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学生就业非常好,不少学校扩大或新增了计算机相关专业,造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饱和。近年来,高考报考人数连续年减少,同时,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多数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即使复读也不愿上职业学校,导致了高职院校报考生源不足且报到率不高。为了招生,不少学校采取了降低录取分数等,致使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且多数学生家庭贫困。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情绪波动大,易被外界社会影响。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湖北职院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的有益实践
所谓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共建教育模式,是指培训机构和学校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以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主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美斯坦福IT培训机构合作的共建专业,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和教学,笔者认为共建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强、更新快的计算机专业。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知识更新快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特点,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贴社会需求,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与美斯坦福进行合作办学后,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首先,对社会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掌握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培养方案、细分专业、确定骨干课程;其次,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材设计,编写了一套自己的教材。教材以“项目案例+知识模块”为主线,进行“双核”内容组织,即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有案例开始,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氛围中进行有成就饭和满足感的学习。最后,为使学生所学始终与社会需求一致,培训机构和院校两年即对专业教材进行更新。 (二)在教学管理方面
一是串行安排课程。改变以往一个学期同时开始多门专业课程的做法,采取一个时期只安排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既便于学生集中精力系统学习并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又方便老师跟踪检查和针对性辅导。二是严格教师备课。关于备课方式,要求老师每周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并进行考勤;关于教案的编写,要求老师提前一周写好并报教务部门审核;关于多媒体教学,由培训机构提前统一制作,但任课老师必須结合各自特色进行完善。三是固化授课方式。即所有的课程讲授都采用“3W1H”的“案例驱动”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实战的氛围内学习。为督促老师按此方式授课,教务机构对进行不打招呼的检查并评分。四是加大上机实习。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建立了实习机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上机练习。五是采取教考分离。每门课程结束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统考,由网上题库自动生成试题并阅卷,让同一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
(三)在师资管理方面
师资力量的配备和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五项创新。一是实行认证上岗。对拟参加合作办学授课的老师,在进行基本的筛选后,统一组织岗前培训,经考核取得授课资格后方可安排教学任务。二是实行固定老师。除公共课外,每个班只配一名专业老师,负责一个班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三是设立专职班主任。在专职教师之外,每个班配备一名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考勤、档案管理、思想辅导等日常工作。四是实行弹性工资。将老师工资分成基本课时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大大地激发了老师的主动能动性。五是推行退出机制。以民主测评和所教班级全体学生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强制推定退出机制。对于连粗三次被测评为不到标、半年内累计三次不达标且所教班级学生考试通过率较低的老师,取消其带课资格。
四、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应把握的问题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共建专业得到了很多启发,从学生的反应和就业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重新雄起的出路之一。
(一)要厘清共建办学三方的权责利关系
合作办学中,存在院校、培训机构和学生三方关系。对学生而言,其报考院校、在院校接受教育、由院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希望在找工作时获得与其高于院校其它自设专业的学费相称的收益,否则就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因此,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选择好共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签前,要对社会培训机构的信誉、实力和以往的办学效果进行充分考察。二要坚持好主体地位。办学过程中,要把握主动权,保持独立性,切不可以“院校只提供场所和老师”而降低对学生的责任,要积极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考评、课程考核等关键环节的把关,以确保每个学生学到真本领、取得真成绩。三要签订好三方合同。要把工作做在前、把可能的困难想在前,签订详细、合法的三方合,对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并以此促进共同努力。
(二)要以共建办学为契机夯实发展基础
通过共建办学,高职院校虽能暂时解决“三难”困境,但从长远看,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眼前的好处,应以共建办学为契机,充分借鉴培训机构办学特色,夯实院校本身专业长期发展基础:一是在专业办学方向上要坚持 “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将办学目标定位为面向和服务产业发展,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培训。三是在设备设施配置上按照不少于每两人一台电脑及相关附属设施的标准的完善机房配置,并主动联系企业,开展厂校合作和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要在合作办学中,大力培养一支“双师型”、“全科型”的教师队伍,为专业长远发展储备最关键的力量。
(三)以培训为突破口廓清职业教育思路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一般不低于同等普通教育的经济成本,并没有被其毕业生的高生产率和生产能力所补偿,即职业教育经济成本的回报率比普通教育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没有准确界定教育和培训的关系,违背了高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训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文化修养、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这一基本内涵,导致职业培训没有做精,社会教育也没做好。而合作办学通过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方式,则为我们解决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办学“三难”提供了有益探索,因此,开展合作办学的院校应以此为突破口,廓清职业教育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广西工程职业学院——韦世道
[2]《高等职教》, 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实证研究,2012.10,赵定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校企共建;合作办学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办学困境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普遍遇到了困难,总体说来,就是招生难、就业难和发展难,而计算机专业,则是首当其冲。
(一)学校招生难
由于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我国的年度出生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出生高峰为1989年的2396万人,随后逐年下降。反映到教育方面,高考报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峰的1050万后逐年下降,2012年报考已降至915万。与此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在1998年后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一直保持高位水平,招生总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了历史新高686万,录取率为75%。加之社会认可原因,高职院校招生日趋困难,据有关统计,自2008年以来,多数高职院校招生陷入苦难,招生在人数和质量上连年下降。受此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二)学生就业难
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虽然保持了较大的需求,但就业火热场面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据统计,计算机专业一次性就业率重点大学在90%以上,二本普通大学为60%—80%,而含高职院校和其他专科学校一般在50%左右,与高职院校就业率整体为90%所有极不相称。近10年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水平不太理想。《2011中国教育蓝皮书》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列入了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三)专业发展难
根据有关论文对100所骨干院校的1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中,财政投入占47.6%、为学费收入占41%、学校相关收益占9.5%,社会捐赠等占1.9%。同时,财政投入增长主要投向普通高等院校,学费收入由于招生困难而日趋减少,直接导致计算机专业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如电脑、机房等更新缓慢;同时,教师待遇得不到提高。
可以说,招生难、就业难和发展难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困境的原因,2010年9月,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經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笔者认为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三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是外部原因。
近十年来,国家把教育资金的绝大部分投入普通高等教育,给予高职院校的不到10%,与其培养人数占到“半壁江山”的形势极不相符。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同时,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都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档次的教育。在国人心中,蓝领阶层还没有获得与其社会贡献相适应的地位,高职文凭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愿上。
(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水平不高是关键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主要有普通本科院校建立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三种形式,这样的历史沿革,使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不高。一是在办学思路不清,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压缩的本科和放大的中专,办学心理浮躁。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全科型”教师比例很低,且普遍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短板。三是实习实训条件简单,不少院校无论是机房面积,还是人均电脑数量等明显不够用。
(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学资源饱和是重要原因
由于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学生就业非常好,不少学校扩大或新增了计算机相关专业,造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饱和。近年来,高考报考人数连续年减少,同时,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多数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即使复读也不愿上职业学校,导致了高职院校报考生源不足且报到率不高。为了招生,不少学校采取了降低录取分数等,致使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且多数学生家庭贫困。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情绪波动大,易被外界社会影响。生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湖北职院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的有益实践
所谓高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共建教育模式,是指培训机构和学校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以既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主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美斯坦福IT培训机构合作的共建专业,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和教学,笔者认为共建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强、更新快的计算机专业。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
知识更新快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特点,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贴社会需求,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与美斯坦福进行合作办学后,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首先,对社会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掌握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培养方案、细分专业、确定骨干课程;其次,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教材设计,编写了一套自己的教材。教材以“项目案例+知识模块”为主线,进行“双核”内容组织,即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有案例开始,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氛围中进行有成就饭和满足感的学习。最后,为使学生所学始终与社会需求一致,培训机构和院校两年即对专业教材进行更新。 (二)在教学管理方面
一是串行安排课程。改变以往一个学期同时开始多门专业课程的做法,采取一个时期只安排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既便于学生集中精力系统学习并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又方便老师跟踪检查和针对性辅导。二是严格教师备课。关于备课方式,要求老师每周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并进行考勤;关于教案的编写,要求老师提前一周写好并报教务部门审核;关于多媒体教学,由培训机构提前统一制作,但任课老师必須结合各自特色进行完善。三是固化授课方式。即所有的课程讲授都采用“3W1H”的“案例驱动”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实战的氛围内学习。为督促老师按此方式授课,教务机构对进行不打招呼的检查并评分。四是加大上机实习。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建立了实习机房,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上机练习。五是采取教考分离。每门课程结束后,由培训机构组织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统考,由网上题库自动生成试题并阅卷,让同一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
(三)在师资管理方面
师资力量的配备和管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五项创新。一是实行认证上岗。对拟参加合作办学授课的老师,在进行基本的筛选后,统一组织岗前培训,经考核取得授课资格后方可安排教学任务。二是实行固定老师。除公共课外,每个班只配一名专业老师,负责一个班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三是设立专职班主任。在专职教师之外,每个班配备一名专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学习考勤、档案管理、思想辅导等日常工作。四是实行弹性工资。将老师工资分成基本课时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大大地激发了老师的主动能动性。五是推行退出机制。以民主测评和所教班级全体学生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强制推定退出机制。对于连粗三次被测评为不到标、半年内累计三次不达标且所教班级学生考试通过率较低的老师,取消其带课资格。
四、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应把握的问题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共建专业得到了很多启发,从学生的反应和就业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重新雄起的出路之一。
(一)要厘清共建办学三方的权责利关系
合作办学中,存在院校、培训机构和学生三方关系。对学生而言,其报考院校、在院校接受教育、由院校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希望在找工作时获得与其高于院校其它自设专业的学费相称的收益,否则就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因此,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共建办学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选择好共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签前,要对社会培训机构的信誉、实力和以往的办学效果进行充分考察。二要坚持好主体地位。办学过程中,要把握主动权,保持独立性,切不可以“院校只提供场所和老师”而降低对学生的责任,要积极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考评、课程考核等关键环节的把关,以确保每个学生学到真本领、取得真成绩。三要签订好三方合同。要把工作做在前、把可能的困难想在前,签订详细、合法的三方合,对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并以此促进共同努力。
(二)要以共建办学为契机夯实发展基础
通过共建办学,高职院校虽能暂时解决“三难”困境,但从长远看,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眼前的好处,应以共建办学为契机,充分借鉴培训机构办学特色,夯实院校本身专业长期发展基础:一是在专业办学方向上要坚持 “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将办学目标定位为面向和服务产业发展,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等性”而忽视“职业性”。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培训。三是在设备设施配置上按照不少于每两人一台电脑及相关附属设施的标准的完善机房配置,并主动联系企业,开展厂校合作和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要在合作办学中,大力培养一支“双师型”、“全科型”的教师队伍,为专业长远发展储备最关键的力量。
(三)以培训为突破口廓清职业教育思路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一般不低于同等普通教育的经济成本,并没有被其毕业生的高生产率和生产能力所补偿,即职业教育经济成本的回报率比普通教育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没有准确界定教育和培训的关系,违背了高职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训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文化修养、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这一基本内涵,导致职业培训没有做精,社会教育也没做好。而合作办学通过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方式,则为我们解决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办学“三难”提供了有益探索,因此,开展合作办学的院校应以此为突破口,廓清职业教育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广西工程职业学院——韦世道
[2]《高等职教》, 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实证研究,2012.10,赵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