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其中一个课题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音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语感敏锐者,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写得好,写得清,写得美。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感训练的途径很多,时机也随手可得,但必须依托于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图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 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只有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方可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亲切的感情基调,以欢快和热切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各色各样的场景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充满灵性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第二,注重朗读技巧的引导。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目的。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轻重、语气和停顿,而且还要注意语速要恰当,语调要抑扬。比如,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到这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再比如在朗读《金色花》时,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小孩子天真调皮的语气,要用稍快的语速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而在指导朗读《纸船》时,就应用较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表达一种思念的忧郁和深切。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实践,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内在意蕴的能力和增强语感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三,注重倡导学生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你一定会听见》这篇课文时,我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二(6)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二(5)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基础较好的二(6)班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却未能更深地去感受文章语言所承载的内涵和意蕴;相反,基础较薄弱的二(5)班不仅能指出文章的条理,还能从语言品味中感悟到文章的意蘊,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毫无负担地去进行个性化的品读文章有着很大的意义。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当然,这种个性化的品读文章的方式,我基本上是依附课外读物去实践和实现。
二、 强化背诵,积淀语感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意蕴丰赡,语言规范。指导学生对这些名家名作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学生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三、 利用语境,领悟语感
语境是个别语言赖以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起直接作用,又包含着语感。语境确定了语义,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语言蕴藉极深的隐含意义。如果把具体的语言文字孤立起来,隔裂了它和其他语言文字的联系,要想去把握它,这就像孤立地弹奏一首优美乐曲中的一个个音符一样,单调乏味,韵味全无,让人生厌。因此,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利用语境,挖掘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更好地引发语言的感知能力。
比如教《土地的誓言》时,其中有一段回忆东北故乡的文字是这样的“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这段文字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词,我曾试着让学生把这些修饰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与原文比较品读,让学生在课文独特的语境中领悟作者独具激情的抒情方式以及对故乡那深切的怀念,从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组合方式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环境会承载各种各样丰富的深厚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和写作时有意识地提高组合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 增进运用,转化语感
语感训练务必强化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所以,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句子来反映生活。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的中介环节。
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
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如学习了《安塞腰鼓》,那独特的描写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印象深刻,文章极富张力的语言也让学生情绪兴奋。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让他们读读学学练练,仿写一篇,其中一位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把班级参加校广播体操比赛的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又颇具文采。
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反复阅读欣赏领会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
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此外,尽量多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课堂上拓宽说话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运用语言的时间;课外可以开展演讲、经验交流,记者访谈等多种活动指导学生多说。
以上所述是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语感的摸索和实践的思路归纳。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紧紧地依托具体语文教学实践,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积极探索,把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音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语感敏锐者,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写得好,写得清,写得美。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感训练的途径很多,时机也随手可得,但必须依托于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图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 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只有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方可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亲切的感情基调,以欢快和热切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各色各样的场景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充满灵性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第二,注重朗读技巧的引导。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目的。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轻重、语气和停顿,而且还要注意语速要恰当,语调要抑扬。比如,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到这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再比如在朗读《金色花》时,应引导学生把握好小孩子天真调皮的语气,要用稍快的语速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而在指导朗读《纸船》时,就应用较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表达一种思念的忧郁和深切。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实践,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内在意蕴的能力和增强语感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三,注重倡导学生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乐趣。教学《你一定会听见》这篇课文时,我在两个班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二(6)班,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交流,在二(5)班,则放手让学生品读,熟读后,让他们谈谈对文章的理解。两相比较,基础较好的二(6)班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却未能更深地去感受文章语言所承载的内涵和意蕴;相反,基础较薄弱的二(5)班不仅能指出文章的条理,还能从语言品味中感悟到文章的意蘊,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两者效果差别很大。由此,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毫无负担地去进行个性化的品读文章有着很大的意义。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当然,这种个性化的品读文章的方式,我基本上是依附课外读物去实践和实现。
二、 强化背诵,积淀语感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意蕴丰赡,语言规范。指导学生对这些名家名作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学生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三、 利用语境,领悟语感
语境是个别语言赖以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起直接作用,又包含着语感。语境确定了语义,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语言蕴藉极深的隐含意义。如果把具体的语言文字孤立起来,隔裂了它和其他语言文字的联系,要想去把握它,这就像孤立地弹奏一首优美乐曲中的一个个音符一样,单调乏味,韵味全无,让人生厌。因此,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利用语境,挖掘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更好地引发语言的感知能力。
比如教《土地的誓言》时,其中有一段回忆东北故乡的文字是这样的“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这段文字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词,我曾试着让学生把这些修饰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与原文比较品读,让学生在课文独特的语境中领悟作者独具激情的抒情方式以及对故乡那深切的怀念,从而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组合方式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环境会承载各种各样丰富的深厚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和写作时有意识地提高组合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 增进运用,转化语感
语感训练务必强化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所以,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句子来反映生活。不但要重视常规的“写”,更要重视抄写、仿写和改写,因为它们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写的重要的中介环节。
抄写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优秀篇章照抄下来,目的是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增强鉴别力。
仿写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毫无写作兴趣的学生,仿写就是他们写作的引路人。如学习了《安塞腰鼓》,那独特的描写场景的方式让学生印象深刻,文章极富张力的语言也让学生情绪兴奋。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让他们读读学学练练,仿写一篇,其中一位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居然把班级参加校广播体操比赛的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又颇具文采。
改写是让学生把一个好的段落或一篇优秀的作品,在反复阅读欣赏领会的前提下,或局部,或整体地按另外的立意,别样的结构或体裁改写。
通过“三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语言的转化。此外,尽量多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机会,课堂上拓宽说话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运用语言的时间;课外可以开展演讲、经验交流,记者访谈等多种活动指导学生多说。
以上所述是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语感的摸索和实践的思路归纳。我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紧紧地依托具体语文教学实践,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积极探索,把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