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为化疗患者选择PICC置管的合适时机。以探索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将2012年4月~2012年12月行PICC置管化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36例患者按人院日期(单、双日)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化疗当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 ml滴注,遵医嘱行化疗。实验组选择化疗前1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 ml滴注,让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其他护理方法两组完全相同,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1.1%和11.3%。P<0.01;且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实验组,Z= -2.994.P<0.01;差異有显著意义。结论:化疗前1天置人PICC管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化疗患者;PICC置管时机;静脉炎;护理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或化疗的患者[1]。PICC不仅减少患者直接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化疗药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2]。虽然PICC具有许多优点,但置管时机不当也会产生静脉炎。本科静脉输液小组选择了两种PICC置管时机进行观察对照,以探索合适的PICC置管时机,控制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136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化疗周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2月行PICC置管化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36例患者。自愿接受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PICC导管使用禁忌症。其中第一次化疗患者80名。胃癌12例,肺癌48例,脑肿瘤3例,淋巴瘤8例,肠癌32例,乳腺癌33例。男性82例,女性5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纪、血管选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人院日期(单、双日)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化疗当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 ml滴注,遵医嘱行化疗。实验组选择化疗前1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 ml滴注,让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其他护理方法两组完全相同。首次化疗每组各20人。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标准判定静脉炎,分级:0级:没有症状;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均发生在置管后2-3天,最长7天。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6%一9.7%[3]。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畅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失有关。如: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瓣;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药物化学刺激;置管前已行化疗或上肢及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导致了静脉的损伤。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4]。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患者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均在置管后的7d内,PICC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与置管时机有关,化疗当天置管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化疗前1d置管组,说明化疗患者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不仅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还与化疗药物的化学刺激有关。提前1d置管,可以使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组中,多次化疗后再行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率明显高于初次化疗即置管的患者。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合理选择PICC置管时机,尽可能避免在化疗当天置管,最好选择在化疗前1d置管,初次化疗患者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反复告知PICC置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其配合置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化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建英,呼宾.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 785。
[2] 邓健,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护士进修 杂志,2001,16(9):672。
[3] 许璧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护理。2003.9(5):361
[4] 马小燕.肿瘤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23(8),51-52。
【关键词】化疗患者;PICC置管时机;静脉炎;护理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或化疗的患者[1]。PICC不仅减少患者直接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化疗药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2]。虽然PICC具有许多优点,但置管时机不当也会产生静脉炎。本科静脉输液小组选择了两种PICC置管时机进行观察对照,以探索合适的PICC置管时机,控制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136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化疗周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2月行PICC置管化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36例患者。自愿接受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PICC导管使用禁忌症。其中第一次化疗患者80名。胃癌12例,肺癌48例,脑肿瘤3例,淋巴瘤8例,肠癌32例,乳腺癌33例。男性82例,女性5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纪、血管选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人院日期(单、双日)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化疗当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 ml滴注,遵医嘱行化疗。实验组选择化疗前1天置管,置管后用生理盐水250 ml滴注,让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其他护理方法两组完全相同。首次化疗每组各20人。
1.3 静脉炎判断标准
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标准判定静脉炎,分级:0级:没有症状;I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炎均发生在置管后2-3天,最长7天。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6%一9.7%[3]。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畅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失有关。如: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瓣;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药物化学刺激;置管前已行化疗或上肢及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导致了静脉的损伤。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4]。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患者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均在置管后的7d内,PICC静脉炎发生的原因与置管时机有关,化疗当天置管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化疗前1d置管组,说明化疗患者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不仅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还与化疗药物的化学刺激有关。提前1d置管,可以使机体对导管有个适应过程,再行化疗,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组中,多次化疗后再行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率明显高于初次化疗即置管的患者。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合理选择PICC置管时机,尽可能避免在化疗当天置管,最好选择在化疗前1d置管,初次化疗患者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反复告知PICC置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其配合置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化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建英,呼宾.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 785。
[2] 邓健,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护士进修 杂志,2001,16(9):672。
[3] 许璧瑜,成守珍,揭素铭.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护理。2003.9(5):361
[4] 马小燕.肿瘤化疗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23(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