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对于中国职业教育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对接之年”。教育部与行业协会间的频繁“对话”,使职业教育与行业间的距离瞬间被拉近。双方的积极“牵手”意味着行业找准了自己的职教“角色”;而职教也找到了打破发展僵局的又一块“拼图”。跳出教育看教育,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已经步入一个“新时代”。
从常州到沈阳,从大连到北京,再到昆明;从石油化工行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装备制造业到汽车行业,再到有色金属工业。在教育部的积极倡导和有效推动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合作从“对话”开始
如同任何交流一样,这场合作从“对话”开始。
从2010年3月开始,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中国化工协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连续举办了5次以“对话、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对接对话活动。
据教育部统计,5次对话会共有31个不同行业协会(学会)、600多家大中型企业、665所职业学校参与其中,参会人数达2000余人。行业、企业的参与热情超乎了预期,参与企业的层次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对这场期盼已久的“对话”,双方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对话的成果同样超出预期。基于此,这一系列“对话”活动也被视为“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经常对话,共同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有媒体形象地称之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机制创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破冰之旅”。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教育部的日程表上,顺接这5次对话,未来一系列对话活动将覆盖国家11个重点振兴产业,以及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一创新之举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每次对接对话活动,教育部领导都有重要批示并作主旨讲话。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持积极态度。每次“对话”活动,行业协会的会长都亲自参加,并组织本行业优秀企业参会,与职业院校面对面地洽谈合作事宜。
“对话”机制的建立,使中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找到了协商的稳定平台,也标志着职业教育与行业间的合作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
“合作”乃大势所趋
对于双方而言,这合作来得恰逢其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描绘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而将这一办学方向放在国家战略高度,不难发现,职教与行业这场对话,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可谓是国家所需、产业所需、行业所需,当然,也是职教所需。
引人关注的是,5次对话涵盖了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工业、汽车、有色金属等五大产业。而这五大产业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振兴产业行列。
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行业、有色金属、物流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经济总量看,这10大产业囊括全国80%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超过3成,是实打实的国家“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再看现阶段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这些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代表着现在,也引领着未来。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经济新增长点。
作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要为国家战略提供助力和保障。从全球的视野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职教的大发展需要依托产业,与行业、企业实现良好“对接”。从现实看。10大重点振兴产业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者吸纳了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今天”的职教息息相关;而后者则直接关系到职教的“明天”。
可见,“牵手”背后既承载着教育主管部门深刻的思考,也是“大局”下的必然选择。
据教育部相关人士介绍,“对话”之前,教育部职成司进行了振兴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发现这些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因此,教育部确定以11个振兴产业(包括旅游业)和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点。
为此,调研组先后与2000名校长、500名企业负责人、200名行业组织代表、近百名经济和产业领域的专家开展了面对面交流,并研读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200多份提案、建议和议案,最终梳理出了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10个最突出问题。而10个问题中最关键一个是: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点振兴产业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能力,教育部希望通过中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对话推进校企合作,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决定先从11大振兴产业和7大新兴产业入手。
2009年年底,一个新的构想诞生——开展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对话活动,并决定自2010年起组织实施。
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职业教育开始“跳出教育看教育”,面向产业发展谋划改革创新,突出服务产业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对国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对话”打破僵局
站在职业教育发展角度,这场“对话”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升华。因为,它预示着一个困扰职教的难题将有破解的可能。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被视为职教教学最大特色,但现实是,职教与产业企业合作成为困扰职教发展的最大“软肋”。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不好、课程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不符、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这些问题横亘在了职教发展道路上。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口’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王寿斌认为,“不对口”的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致使职业教育离市场远、离企业远,无异于闭门造车。这道出了职教人的心声。
作为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在“围城”中办学,而是要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 需求变化而“变”。
这也给职业教育发出了一个明确和清晰的信号:要解决这些多年来困扰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必须从行业、企业合作人手。这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部主管职业教育的副部长鲁昕曾明确表示,“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仍然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她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这一点,是职教界的“共识”,也是难以破解的“难题”。知易行难,问题出在哪?从深层次看,校企合作缺少机制的保障,以致双方的诉求没有找寻到一个平衡点;从现实看,直接面临的难题则是校企合作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急需找寻到一个“突破口”来打破这一僵局。
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采取学校与企业个体“对接”,随意性强,缺少规范,还普遍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导致这一困局的一大原因就是校企之间缺少一个“桥梁”,从而使双方的合作能够更有效率、效果。而行业则是胜任这一角色的不二之选。因为,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表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很多中观、微观的事情。”的确如此,从早期的直接管理到如今的指导、协调与服务,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掌握经济发展与生产技术进步的脉搏,了解企业意愿与需求。而且,我国职业教育脱胎于行业办学,与职业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参与职业教育院校评价及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一定话语权。
行业“一肩挑两头”,一头是万千的企业,一头是万千的职业学校。于此,也就找到了打破僵局的理想“突破口”——与行业对话,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
对此,鲁听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
为打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中等职业教育启动了一系列改革,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D10—2012年)》。其中,行动计划指明了中职教育今后三年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产教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
记者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包括10大计划、30个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对话由此有了出处——“对话”成为教育与行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产教合作新机制。
2010年的对接对话活动,不仅为职业教育打破困局找到了突破口,也第一次把行业协会推到了职教前台。不仅职业教育对行业有着迫切的需求,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行业也需要同职业教育“结盟”。
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晨表示,到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9000万,目前只有4000多万从业人员,行业人才缺口很大。这决定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行业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把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起来,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课题。它不仅指明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方向,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人事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这段话为职业教育与行业合作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对接”进入深水区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对话”的成功开启使校企合作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目的。“对话”后的路该怎么走?又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远?就成为职教界面临的新问题。
2010年11月12日,教育部职成司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受邀的是参与组织对话活动的各行业协会负责人。这次座谈会上,各协会负责人将话题集中在了“可持续”这一问题上。中国机械联合会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孙长庆坦陈:“举办论坛需要投入精力、人力和物力,单纯依靠大家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对话难以持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保障机制。”杨晨表示:“大家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做,还是需要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
任耀生直言:“对行业最为了解的还是行业组织,但是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这些机构参与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扩展。”这意味着,给力职业教育,行业组织需要话语权和更多地参与行动。
记者查阅了相关政策。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6万多家行业协会。如何打通行业指导的渠道,意义重大。2010年12月2日,随着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的成立,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行指委的成立标志着职教与行业合作开始步入一个新时代,合作向纵深处迈进。据了解,新成立的行指委是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咨询组织,同时也是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家组织。包括物流、机械、化工、服装等43个行业(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43家行指委中,有20家行指委由正司长担任主任委员,其他行指委均由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司局级领导担任主任委员。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及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上,鲁昕表示,要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标准、教材课程体系的制定,此外,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下一阶段,我们将组织各行指委全面参与到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中来。”
鲁昕说,行指委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有很多:学校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希望各行指委全面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教育部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专业建设规范、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并且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建设成国家级示范专业点。各行指委要积极参与到项目的指导和评估中来。各行指委要指导中职学校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要依靠行指委加快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负责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各行指委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开展“双证书”实施工作试点。
各行指委要认真研究、精心指导本行业职工在职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推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各行指委还要积极研究相关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为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搭建校企合作建设平台等方面发挥作用。之前,在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只能无奈咽下企业冷漠的悲伤。
如今,政府之手强有力的推进,为职业教育长久以来的困局找到了突破口。谈及未来的发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有计划、有步骤、分行业地会同各有关行业协会举办类似的系列论坛活动,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各相关行业紧密对接,协调教育部门与各行业组织广泛对话,支持院校与企业合作,为教育发展和产业建设提供工作平台。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时间进度安排表中,记者也看到:在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这一项中,规定2011年,举办5个行业的合作论坛;2012年,举办现代物流业等5个行业的合作论坛。
接下来要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如何推进、落实?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举办东道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何晓淳表示,辽宁已经谋划好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思路。他说,方向是对的,职业教育必须与行业对接。“过去是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后来都转到教育部门。目前‘校企合作’有虚点,这不是教育部门的事,是企业不欢迎。企业不欢迎有不欢迎的道理,因为考虑到生产安全、生产质量的问题。”何晓淳说,辽宁省也提出:提倡行业办职业教育,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指导,这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自然就无缝对接了。
从常州到沈阳,从大连到北京,再到昆明;从石油化工行业到高新技术产业,从装备制造业到汽车行业,再到有色金属工业。在教育部的积极倡导和有效推动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合作从“对话”开始
如同任何交流一样,这场合作从“对话”开始。
从2010年3月开始,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中国化工协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连续举办了5次以“对话、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对接对话活动。
据教育部统计,5次对话会共有31个不同行业协会(学会)、600多家大中型企业、665所职业学校参与其中,参会人数达2000余人。行业、企业的参与热情超乎了预期,参与企业的层次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对这场期盼已久的“对话”,双方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对话的成果同样超出预期。基于此,这一系列“对话”活动也被视为“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经常对话,共同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有媒体形象地称之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机制创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破冰之旅”。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教育部的日程表上,顺接这5次对话,未来一系列对话活动将覆盖国家11个重点振兴产业,以及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一创新之举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每次对接对话活动,教育部领导都有重要批示并作主旨讲话。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持积极态度。每次“对话”活动,行业协会的会长都亲自参加,并组织本行业优秀企业参会,与职业院校面对面地洽谈合作事宜。
“对话”机制的建立,使中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找到了协商的稳定平台,也标志着职业教育与行业间的合作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
“合作”乃大势所趋
对于双方而言,这合作来得恰逢其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描绘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那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而将这一办学方向放在国家战略高度,不难发现,职教与行业这场对话,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可谓是国家所需、产业所需、行业所需,当然,也是职教所需。
引人关注的是,5次对话涵盖了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工业、汽车、有色金属等五大产业。而这五大产业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振兴产业行列。
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2009年1月14日到2月25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行业、有色金属、物流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经济总量看,这10大产业囊括全国80%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GDP比重超过3成,是实打实的国家“支柱”产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再看现阶段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这些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代表着现在,也引领着未来。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经济新增长点。
作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要为国家战略提供助力和保障。从全球的视野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职教的大发展需要依托产业,与行业、企业实现良好“对接”。从现实看。10大重点振兴产业与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者吸纳了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今天”的职教息息相关;而后者则直接关系到职教的“明天”。
可见,“牵手”背后既承载着教育主管部门深刻的思考,也是“大局”下的必然选择。
据教育部相关人士介绍,“对话”之前,教育部职成司进行了振兴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发现这些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因此,教育部确定以11个振兴产业(包括旅游业)和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点。
为此,调研组先后与2000名校长、500名企业负责人、200名行业组织代表、近百名经济和产业领域的专家开展了面对面交流,并研读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200多份提案、建议和议案,最终梳理出了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10个最突出问题。而10个问题中最关键一个是: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点振兴产业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能力,教育部希望通过中国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对话推进校企合作,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决定先从11大振兴产业和7大新兴产业入手。
2009年年底,一个新的构想诞生——开展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对话活动,并决定自2010年起组织实施。
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职业教育开始“跳出教育看教育”,面向产业发展谋划改革创新,突出服务产业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对国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对话”打破僵局
站在职业教育发展角度,这场“对话”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升华。因为,它预示着一个困扰职教的难题将有破解的可能。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被视为职教教学最大特色,但现实是,职教与产业企业合作成为困扰职教发展的最大“软肋”。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不好、课程体系与岗位技术标准不符、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这些问题横亘在了职教发展道路上。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对口’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王寿斌认为,“不对口”的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致使职业教育离市场远、离企业远,无异于闭门造车。这道出了职教人的心声。
作为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在“围城”中办学,而是要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 需求变化而“变”。
这也给职业教育发出了一个明确和清晰的信号:要解决这些多年来困扰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必须从行业、企业合作人手。这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部主管职业教育的副部长鲁昕曾明确表示,“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仍然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她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这一点,是职教界的“共识”,也是难以破解的“难题”。知易行难,问题出在哪?从深层次看,校企合作缺少机制的保障,以致双方的诉求没有找寻到一个平衡点;从现实看,直接面临的难题则是校企合作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急需找寻到一个“突破口”来打破这一僵局。
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采取学校与企业个体“对接”,随意性强,缺少规范,还普遍存在着“校热企冷”的现象,导致这一困局的一大原因就是校企之间缺少一个“桥梁”,从而使双方的合作能够更有效率、效果。而行业则是胜任这一角色的不二之选。因为,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任耀生表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很多中观、微观的事情。”的确如此,从早期的直接管理到如今的指导、协调与服务,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掌握经济发展与生产技术进步的脉搏,了解企业意愿与需求。而且,我国职业教育脱胎于行业办学,与职业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参与职业教育院校评价及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一定话语权。
行业“一肩挑两头”,一头是万千的企业,一头是万千的职业学校。于此,也就找到了打破僵局的理想“突破口”——与行业对话,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
对此,鲁听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
为打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中等职业教育启动了一系列改革,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D10—2012年)》。其中,行动计划指明了中职教育今后三年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产教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
记者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重点任务与主要内容包括10大计划、30个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对话由此有了出处——“对话”成为教育与行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以经常性对话协商机制为载体,建立教育部门与行业企业产教合作新机制。
2010年的对接对话活动,不仅为职业教育打破困局找到了突破口,也第一次把行业协会推到了职教前台。不仅职业教育对行业有着迫切的需求,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行业也需要同职业教育“结盟”。
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晨表示,到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9000万,目前只有4000多万从业人员,行业人才缺口很大。这决定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行业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把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起来,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课题。它不仅指明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方向,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人事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这段话为职业教育与行业合作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对接”进入深水区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对话”的成功开启使校企合作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目的。“对话”后的路该怎么走?又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远?就成为职教界面临的新问题。
2010年11月12日,教育部职成司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受邀的是参与组织对话活动的各行业协会负责人。这次座谈会上,各协会负责人将话题集中在了“可持续”这一问题上。中国机械联合会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孙长庆坦陈:“举办论坛需要投入精力、人力和物力,单纯依靠大家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对话难以持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保障机制。”杨晨表示:“大家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做,还是需要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
任耀生直言:“对行业最为了解的还是行业组织,但是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这些机构参与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扩展。”这意味着,给力职业教育,行业组织需要话语权和更多地参与行动。
记者查阅了相关政策。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6万多家行业协会。如何打通行业指导的渠道,意义重大。2010年12月2日,随着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的成立,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行指委的成立标志着职教与行业合作开始步入一个新时代,合作向纵深处迈进。据了解,新成立的行指委是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咨询组织,同时也是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家组织。包括物流、机械、化工、服装等43个行业(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43家行指委中,有20家行指委由正司长担任主任委员,其他行指委均由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司局级领导担任主任委员。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及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上,鲁昕表示,要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标准、教材课程体系的制定,此外,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下一阶段,我们将组织各行指委全面参与到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中来。”
鲁昕说,行指委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有很多:学校根据产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希望各行指委全面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教育部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专业建设规范、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并且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建设成国家级示范专业点。各行指委要积极参与到项目的指导和评估中来。各行指委要指导中职学校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还要依靠行指委加快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负责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各行指委要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开展“双证书”实施工作试点。
各行指委要认真研究、精心指导本行业职工在职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推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各行指委还要积极研究相关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为教育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制定、搭建校企合作建设平台等方面发挥作用。之前,在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只能无奈咽下企业冷漠的悲伤。
如今,政府之手强有力的推进,为职业教育长久以来的困局找到了突破口。谈及未来的发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将有计划、有步骤、分行业地会同各有关行业协会举办类似的系列论坛活动,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各相关行业紧密对接,协调教育部门与各行业组织广泛对话,支持院校与企业合作,为教育发展和产业建设提供工作平台。
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时间进度安排表中,记者也看到:在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这一项中,规定2011年,举办5个行业的合作论坛;2012年,举办现代物流业等5个行业的合作论坛。
接下来要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如何推进、落实?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举办东道主,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何晓淳表示,辽宁已经谋划好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接”思路。他说,方向是对的,职业教育必须与行业对接。“过去是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后来都转到教育部门。目前‘校企合作’有虚点,这不是教育部门的事,是企业不欢迎。企业不欢迎有不欢迎的道理,因为考虑到生产安全、生产质量的问题。”何晓淳说,辽宁省也提出:提倡行业办职业教育,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指导,这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自然就无缝对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