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數学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一大基础学科,数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的内容多,难度大是现在高中数学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做好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清楚,课堂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教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学法,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抓课本,重基础,突出知识体系;规范练习,注重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一、立足课本,重视基础,形成体系
牢固、准确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顺利解答数学问题的前提条件,知识的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即知识之间的关联,是顺利解答数学题的关键。
1、新课学习时,必须重视学生对课本中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透彻理解,对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与运用,对性质和习题的灵活变通。
2、注重课本的例题的教学,尤其是例题、习题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运用、挖掘例题和习题的价值和内涵,尽可能提供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重视复习课的教学,立足课堂,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教师讲课意图、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 通过旧知识的纵横联系,深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规范练习,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为课堂高效化结构;突出解题过程的教学,促进学生解题过程的优化、创新;通过反思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听课、学会笔记,及时的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练习中他们会因此而收益。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词汇,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高中数学语感。如要求他们对所听内容进行口头复述;对概念、定理、公里、公式、性质的理解进行口头复述;指导他们解题过程的书面表达等。适当的时候,可选择一些有价值的"表达"内容作为训练项目,要求学生每人拿出自己的最佳表达方案,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找出表达中存在的问题,选出最优者或标准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对比,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就会爆发出强烈的提高表达能力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除注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外,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概念时,就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疑问得以解决。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行能力层次上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还可适当引入应用问题,通过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知识、简述解题思路等训练,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文字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准确地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
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贯穿人类个体和群体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渗透到其他各种能力中并发挥核心作用。而数学思维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学数学,如比较判断能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判断,使他们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能总结知识规律和思维规律,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反思能有效地进行解题后回顾与反思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自我检验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使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拓宽解题思维,从而能多方位、多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畏惧考数学,尤其是有过多次数学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更是如此。怕做不出题和做错题,解题思路一旦受阻就很容易急躁、稳定不住情绪,无法找到出路使解题过程延续下去。其结果是数学越考越差,越学越没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为消灭这种现象做最大的努力。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训练、测试,尤其是考试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功课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现,力争全班都得高分。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升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增进。另一方面,在平时课堂中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学生在应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能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了问题及时去解决,努力去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走过的曲折越多,经受的磨难越多,人的本领就越大。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能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
三、克服几个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划分,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所以要重视教科书的运用。
2、重结果记忆,轻过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今天我们不能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那样我们就落入了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即要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教学的灵活多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不只是教知识、教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学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心理上的,思维上的,习惯上的,当然也有情感上的等。教师要从各方面,细致入微的、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丁锦辉,刘汉波,樊波.有效上课的师德修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袁顺兵,数学娱乐通讯,2005年 21期,52.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一、立足课本,重视基础,形成体系
牢固、准确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顺利解答数学问题的前提条件,知识的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即知识之间的关联,是顺利解答数学题的关键。
1、新课学习时,必须重视学生对课本中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透彻理解,对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与运用,对性质和习题的灵活变通。
2、注重课本的例题的教学,尤其是例题、习题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运用、挖掘例题和习题的价值和内涵,尽可能提供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重视复习课的教学,立足课堂,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记下教师讲课意图、技巧、思路和重要内容, 通过旧知识的纵横联系,深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规范练习,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为课堂高效化结构;突出解题过程的教学,促进学生解题过程的优化、创新;通过反思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听课、学会笔记,及时的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要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应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练习中他们会因此而收益。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词汇,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高中数学语感。如要求他们对所听内容进行口头复述;对概念、定理、公里、公式、性质的理解进行口头复述;指导他们解题过程的书面表达等。适当的时候,可选择一些有价值的"表达"内容作为训练项目,要求学生每人拿出自己的最佳表达方案,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找出表达中存在的问题,选出最优者或标准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对比,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就会爆发出强烈的提高表达能力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除注意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外,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概念时,就应注重阅读的要求和训练。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通读内容,了解概要,准确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疑问得以解决。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行能力层次上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还可适当引入应用问题,通过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知识、简述解题思路等训练,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文字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准确地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
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贯穿人类个体和群体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渗透到其他各种能力中并发挥核心作用。而数学思维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学数学,如比较判断能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判断,使他们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能总结知识规律和思维规律,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反思能有效地进行解题后回顾与反思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自我检验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使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拓宽解题思维,从而能多方位、多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畏惧考数学,尤其是有过多次数学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更是如此。怕做不出题和做错题,解题思路一旦受阻就很容易急躁、稳定不住情绪,无法找到出路使解题过程延续下去。其结果是数学越考越差,越学越没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为消灭这种现象做最大的努力。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训练、测试,尤其是考试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功课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现,力争全班都得高分。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升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增进。另一方面,在平时课堂中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学生在应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能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了问题及时去解决,努力去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走过的曲折越多,经受的磨难越多,人的本领就越大。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能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
三、克服几个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划分,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所以要重视教科书的运用。
2、重结果记忆,轻过程的学习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今天我们不能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那样我们就落入了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即要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教学的灵活多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不只是教知识、教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学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心理上的,思维上的,习惯上的,当然也有情感上的等。教师要从各方面,细致入微的、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丁锦辉,刘汉波,樊波.有效上课的师德修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袁顺兵,数学娱乐通讯,2005年 21期,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