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指导思想
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目标,拾遗补缺,突出重点,切实解决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读书难”问题。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和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并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确保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地方财政未明确资金支持前,以云南教育基金会现有资金推进项目活动的开展;在地方财政明确的资金支持下达后,逐步扩大项目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困难学校及困难学生得到实惠。工作重点拟在全省25个边境县开展。
“工程”项目及内容
(一)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扶贫支教。
云南省25个边境县均处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拟组织中小学特级教师讲学团支教讲学,每年6个县(中学3个县,小学3个县)。1个县1次讲学活动拟直接面对当地教师500人左右,1年培训3000名教师。
时间:拟安排每年7月中旬。
培训内容:1.传播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
2.传播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学理念与教改信息,使参加活动的广大教师了解目前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
3.展示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
4.推动当地教研、教改进程。
5.推广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方法及经验。
培训方法:以上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同时,由名师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说课、评课。作为正规培训的补充,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通过“传递信息,直观示范,能起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授课教师均为我省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优秀班主任,有关学科的特级教师、青年教学骨干,以及部分知名教育专家和大学教授。这一做法影响较大,深受基层教师的欢迎,授课教师亦能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组织“园丁之家”活动
“园丁之家”这是云南教育基金会的品牌项目,已组织过多届,深受各地教师欢迎与好评。主要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奖励长期耕耘在边疆、山区民族地区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走出去,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愉悦身心的目的。这是一项奖励性活动。
时间:拟安排每两年暑假组织1次。
内容:1.拟请省级有关部门、省教育厅领导就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作形势报告及教育界专家作教学业务讲座。
2.组织参观名校,实地交流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管理经验。
3.让参加活动的教师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增进友谊、愉悦身心、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加“园丁之家”活动对象为受过县以上表彰,长期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乡及乡以下的优秀教师。少数民族教师和女教师应占一定比例。该活动着眼于让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感受到教师工作是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从而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活动安排人数每期200人左右。
(三)表彰奖励改革创新教师20名。
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评选改革创新教师的活动,是以先进典型推进全省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该项目为适应这一要求而设。
时间:拟在云南教育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2008年8月)举办。
内容:我省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初级中学)在职教师均可参加评选,25个边境县教师重点安排。入选教师条件除必须是优秀教师外,还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事迹突出,成绩卓著,并在所在地区及全省有一定的影响。
(四)帮助人口较少民族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奖励当地贫困优秀生。
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拟从今年起在怒江州开始实施,帮助独龙江一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对怒江州贫困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帮助。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拟于2008年5月前后,赴怒江州调研,制定相关方案。
内容:会同当地教育部门,研究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研究奖励帮助贫困优秀学生实施细则,分步推进。
该项目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精神,重点扶持民族自治地方、边境贫困县及民族乡、民族“直过区”和人口较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怒族、基诺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独龙族等7个特有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
拟以该项目的实施,带动社会各界积极资助改善边境、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帮困助学,促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广泛开展“助孤助残活动”,并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倾斜。
时间:拟从昆明起步,逐步推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内容:孤儿、残儿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对象。我会拟根据实际情况,拟先在昆明试行帮助10名孤儿完成高中学业,逐步将帮扶工作推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举社会之力,帮助边境25县的部分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六)帮助25个边境县沿边乡镇改善办学条件。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全省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25个边境县中,有16个是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这一现状充分说明这25个县是集边境、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县。边境地区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沿边129个乡镇,边民生活贫困,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学生时有外流境外,干扰了我省边境地区的教育秩序,也成为边境地区不安定的因素。全面解决边境学生外流问题,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解决学校校舍、设备、师资不足等困难。
时间:拟于2008年5月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
内容:帮助25个边境县的129个沿边乡镇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如学校急需的再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含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场地、教师学生生活用房等)在我会《募资指南》上公布,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和企事业单位,献爱心,捐资助学帮助沿边乡镇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来源:云南教育基金会)
◇责任编辑 张惟祎◇
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目标,拾遗补缺,突出重点,切实解决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读书难”问题。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进和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并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确保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地方财政未明确资金支持前,以云南教育基金会现有资金推进项目活动的开展;在地方财政明确的资金支持下达后,逐步扩大项目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困难学校及困难学生得到实惠。工作重点拟在全省25个边境县开展。
“工程”项目及内容
(一)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扶贫支教。
云南省25个边境县均处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拟组织中小学特级教师讲学团支教讲学,每年6个县(中学3个县,小学3个县)。1个县1次讲学活动拟直接面对当地教师500人左右,1年培训3000名教师。
时间:拟安排每年7月中旬。
培训内容:1.传播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
2.传播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学理念与教改信息,使参加活动的广大教师了解目前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
3.展示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
4.推动当地教研、教改进程。
5.推广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方法及经验。
培训方法:以上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同时,由名师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说课、评课。作为正规培训的补充,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通过“传递信息,直观示范,能起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授课教师均为我省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优秀班主任,有关学科的特级教师、青年教学骨干,以及部分知名教育专家和大学教授。这一做法影响较大,深受基层教师的欢迎,授课教师亦能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
(二)组织“园丁之家”活动
“园丁之家”这是云南教育基金会的品牌项目,已组织过多届,深受各地教师欢迎与好评。主要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奖励长期耕耘在边疆、山区民族地区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走出去,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愉悦身心的目的。这是一项奖励性活动。
时间:拟安排每两年暑假组织1次。
内容:1.拟请省级有关部门、省教育厅领导就我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作形势报告及教育界专家作教学业务讲座。
2.组织参观名校,实地交流教育教学改革及学校管理经验。
3.让参加活动的教师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达到增进友谊、愉悦身心、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加“园丁之家”活动对象为受过县以上表彰,长期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工作的乡及乡以下的优秀教师。少数民族教师和女教师应占一定比例。该活动着眼于让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感受到教师工作是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从而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活动安排人数每期200人左右。
(三)表彰奖励改革创新教师20名。
在全省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评选改革创新教师的活动,是以先进典型推进全省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该项目为适应这一要求而设。
时间:拟在云南教育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2008年8月)举办。
内容:我省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初级中学)在职教师均可参加评选,25个边境县教师重点安排。入选教师条件除必须是优秀教师外,还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事迹突出,成绩卓著,并在所在地区及全省有一定的影响。
(四)帮助人口较少民族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奖励当地贫困优秀生。
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发展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拟从今年起在怒江州开始实施,帮助独龙江一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对怒江州贫困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帮助。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拟于2008年5月前后,赴怒江州调研,制定相关方案。
内容:会同当地教育部门,研究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研究奖励帮助贫困优秀学生实施细则,分步推进。
该项目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精神,重点扶持民族自治地方、边境贫困县及民族乡、民族“直过区”和人口较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怒族、基诺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独龙族等7个特有民族聚居区的教育发展。
拟以该项目的实施,带动社会各界积极资助改善边境、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帮困助学,促进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广泛开展“助孤助残活动”,并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倾斜。
时间:拟从昆明起步,逐步推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
内容:孤儿、残儿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对象。我会拟根据实际情况,拟先在昆明试行帮助10名孤儿完成高中学业,逐步将帮扶工作推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举社会之力,帮助边境25县的部分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六)帮助25个边境县沿边乡镇改善办学条件。
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全省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25个边境县中,有16个是国务院确定的贫困县,这一现状充分说明这25个县是集边境、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县。边境地区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沿边129个乡镇,边民生活贫困,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学生时有外流境外,干扰了我省边境地区的教育秩序,也成为边境地区不安定的因素。全面解决边境学生外流问题,需动员一切社会力量,解决学校校舍、设备、师资不足等困难。
时间:拟于2008年5月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
内容:帮助25个边境县的129个沿边乡镇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如学校急需的再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含教学用房、体育活动场地、教师学生生活用房等)在我会《募资指南》上公布,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和企事业单位,献爱心,捐资助学帮助沿边乡镇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来源:云南教育基金会)
◇责任编辑 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