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当前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状况,再阐述了“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最后在以趣为导的前提下,着重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的几项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生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智力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因此,要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则需要注重“兴趣”激发。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小学语文的基础性,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或是沿用传统式的灌输式教育,并未在教学模式上作出创新化探索。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限,在这种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小学生难以对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学习兴趣也无法得到深层激发。
1.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良性互动
小学生自主意识并不强烈,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的个人经验或教学大纲去开展,鲜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思维变化等,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乏味,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调动。
2.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小学生心智塑造、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正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智力发展,丰富人文情感,塑造小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操等。再者,从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来看,其自控力、注意力、服从力等都表现较差,因此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分心、跑神等情况,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通过实验证明,在成功激发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之后,其对待事物的积极性可以在原有程度上得到3~4倍的提升。很显然,兴趣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不仅直观体现在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更可以明确地看到课堂教学成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趣为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措施
3.1课题为首,开端引趣
从课堂开始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以趣导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导入课题,其导入方法主要有: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等。与直观导课相比,这些导入法均是以趣味性故事、问题思考、互动游戏、耳熟能详的歌曲等为引子,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思维,吸引注意力,从而为正式的内容授课做好铺垫和衬托[1]。譬如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便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授课前先为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以故事为引,让学生沉浸其中,再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思维顺利引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带着大家新认识一位长征路上的英雄,看看他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你想对他说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又学习到了英雄的精神品质,可谓一举双得,课堂教学成效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又如在学习《月球之谜》一文时,则可采用画面导入法,正式授课前为学生播放与月球相关的纪录片,动态的画面感能够迅速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观看完毕后再顺势导入正文内容,并以疑问形式设定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领学生共同探索,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将教学内容趣味化呈现,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2学生为主,提升参与度
小学生正处于强烈的求知阶段,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每个孩子在求知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个性、心理状态和需求,教师虽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但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顺应自身思维节奏,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势“授之以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2]。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说出自己对皇帝、官员和小孩的不同想法,在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又或是组织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去诠释对人物的理解,让孩子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天性,同时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得到创新,其最终成果也是显而易见。此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保证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亲密和信任,能够在情感上达成“双向反馈”,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3.3开发想象,激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开发就是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启发,关系到他们学习和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而语文学科则是想象力开发的沃土,利用故事性和寓意较强的课文去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坐在井底的小青蛙,当你听到小鸟说话的声音时会有什么举动?当你看到天上的星星时你的脑袋里面会想些什么?以此进行想象力训练。又如在学习《穷人》一文后,可以启发学生们对文章的结尾进行延续性想象,渔夫和桑娜会一直收养这两个小孩吗?他们的生活会因此發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或是鼓励学生说出其他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训练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善用新媒体,强化语文视听
当代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他们见识过各种新科技和新鲜事物,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仍固守陈规以传统教具教学,则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需求,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3]。立于新媒体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朝着开放化、生动化的模式转变,将课本中抽象化的内容进行立体化革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考虑到部分孩子从未见过草原,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展示草原的辽阔和牛羊成群、云卷云舒的美好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种视听强化效果下,则更易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效果。
4.结语
兴趣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小学阶段的语文是一项基础性教学,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以“趣”为导,深度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全面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趣味要点,方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甘华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05):199.
[2]卢翠珍.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41):47-48.
[3]王会敏.巧用“互联网+”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1(06):112.
作者简介:王茜,1984年3月出生,女,汉族,本科学历,单位: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小教一级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生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智力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因此,要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则需要注重“兴趣”激发。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小学语文的基础性,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或是沿用传统式的灌输式教育,并未在教学模式上作出创新化探索。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限,在这种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小学生难以对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学习兴趣也无法得到深层激发。
1.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良性互动
小学生自主意识并不强烈,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的个人经验或教学大纲去开展,鲜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思维变化等,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乏味,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调动。
2.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小学生心智塑造、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语文正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智力发展,丰富人文情感,塑造小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操等。再者,从小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来看,其自控力、注意力、服从力等都表现较差,因此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分心、跑神等情况,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得不到提升的主要原因。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通过实验证明,在成功激发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之后,其对待事物的积极性可以在原有程度上得到3~4倍的提升。很显然,兴趣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不仅直观体现在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更可以明确地看到课堂教学成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趣为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措施
3.1课题为首,开端引趣
从课堂开始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以趣导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导入课题,其导入方法主要有: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等。与直观导课相比,这些导入法均是以趣味性故事、问题思考、互动游戏、耳熟能详的歌曲等为引子,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思维,吸引注意力,从而为正式的内容授课做好铺垫和衬托[1]。譬如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便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授课前先为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以故事为引,让学生沉浸其中,再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思维顺利引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带着大家新认识一位长征路上的英雄,看看他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你想对他说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又学习到了英雄的精神品质,可谓一举双得,课堂教学成效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又如在学习《月球之谜》一文时,则可采用画面导入法,正式授课前为学生播放与月球相关的纪录片,动态的画面感能够迅速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观看完毕后再顺势导入正文内容,并以疑问形式设定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领学生共同探索,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将教学内容趣味化呈现,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2学生为主,提升参与度
小学生正处于强烈的求知阶段,普遍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每个孩子在求知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个性、心理状态和需求,教师虽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但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顺应自身思维节奏,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势“授之以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2]。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后,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说出自己对皇帝、官员和小孩的不同想法,在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又或是组织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去诠释对人物的理解,让孩子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天性,同时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得到创新,其最终成果也是显而易见。此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保证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亲密和信任,能够在情感上达成“双向反馈”,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同时也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3.3开发想象,激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开发就是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启发,关系到他们学习和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而语文学科则是想象力开发的沃土,利用故事性和寓意较强的课文去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坐在井底的小青蛙,当你听到小鸟说话的声音时会有什么举动?当你看到天上的星星时你的脑袋里面会想些什么?以此进行想象力训练。又如在学习《穷人》一文后,可以启发学生们对文章的结尾进行延续性想象,渔夫和桑娜会一直收养这两个小孩吗?他们的生活会因此發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或是鼓励学生说出其他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训练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善用新媒体,强化语文视听
当代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他们见识过各种新科技和新鲜事物,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若仍固守陈规以传统教具教学,则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对新生事物的需求,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3]。立于新媒体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朝着开放化、生动化的模式转变,将课本中抽象化的内容进行立体化革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考虑到部分孩子从未见过草原,教师可利用投影仪展示草原的辽阔和牛羊成群、云卷云舒的美好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种视听强化效果下,则更易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效果。
4.结语
兴趣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小学阶段的语文是一项基础性教学,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以“趣”为导,深度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全面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趣味要点,方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甘华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05):199.
[2]卢翠珍.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41):47-48.
[3]王会敏.巧用“互联网+”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1(06):112.
作者简介:王茜,1984年3月出生,女,汉族,本科学历,单位: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小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