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挑”本是河务建设的术语,意思是疏浚河道的壅塞,使之畅通。“大挑”制度的本意,也是为落第的举子开辟另一条出路。
清朝康熙、雍正以来,由于国力日渐强盛、社会越来越稳定、人口越来越多,考中举人者也越来越多。但从举人到进士的竞争,存在着近90%的淘汰率,年复一年,在民间积压的举人队伍愈发庞大,难免有人心生怨言。
雍正帝即位之初,边远省份的一些县令出缺后,部选官员要经过一套复杂漫长的程序。但地方县令又是极为重要的职位,不能长时间空缺,于是当时的例行办法是由督抚选其他吏员署理(代理)。
雍正帝认为,这样选官体现的不是朝廷意志,谁能保证督抚们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因私废公呢?且每年有那么多的落第举子,既有空缺,何不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于是,雍正帝下令,直接从往科落第的举子中挑选人才去署理缺位,如果工作完成得好,还可以转正。
这种做法具有偶然性,一般是缺位较多时,才会集中挑举人,并未形成制度。到乾隆十七年,因举人壅滞的情况越发严重,朝廷便总结了雍正朝的做法,形成了固定的“大挑”制度。
乾隆帝起初害怕这个口子一开,对通过正规渠道考中的进士会造成不良影响,还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为避免泛滥化,“大挑”每六年才举行一次;不鼓励举子以“大挑”为正规出路,只有连续参加过最近四次以上会试(累计十二年)不中的人,才能参加“大挑”。至嘉庆朝,“大挑”改为每十二年一次,连续三科未中进士者可参加,此后形成定制。
这一次“补选”中,举子既不用写文章,也不考策略实务,只看年龄、面相、身材。为什么如此“以貌取人”呢?其一,举人本身屡经大考,基本水平已经有了,不需再过度考核;其二,基层官员日常与百姓打交道,亲民性强,相貌气质好一些,利于绥抚百姓、安辑地方。
“大挑”的具体程序是,由皇帝指派宗室王爷,协同几位大学士、重臣,在内阁进行现场挑选。候选举人每二十人一批,进内阁后,由王爷大臣现场观察决定,且当场就发布最终结果。先点三个举子为一等,实授县令;再点八人,称作“跳八仙”,这八人是被淘汰的,点一个名,那人就要打道回府,被點中者难免心惊肉跳,故有“跳八仙”的戏称;剩下九人不再一一点名,统统定为二等,再由吏部统一选拔,有一定候补期,候任的官缺大多是学政一类教职。
虽是“以貌取人”,当然也不能全凭个人喜好。清代“大挑”有一套不成文的八字标准: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同”“田”类似于今人所称“国字脸”,相貌端正、威严,是上等身材相貌;“贯”“日”是中等身材,“贯”指头大身长而直,“日”即身材适中较匀称;“身”“甲”“气”“由”则是下等样貌,分别指整体斜、头大身小、两肩不平和头小身大。
一些自知条件不够的人,便会想到行贿。嘉庆皇帝回忆其作皇子时,有一次主持“大挑”,竟有人给他递条子,请挑某某举人为一等。嘉庆帝非常生气,刻意将请托之人淘汰。嘉庆对科场舞弊之事深为痛恨,即位之后回忆起此事,仍愤愤不平。但贪贿之风不是皇帝痛恨一下就能解决的,官员们遇到请托,难保不为其枉法徇私。
“大挑”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当时士人萌乱的社会隐患,但这个杯水车薪的小小制度,实行没多久便被腐败之风带到沟里,成了落后制度的一个现实写照。
清朝康熙、雍正以来,由于国力日渐强盛、社会越来越稳定、人口越来越多,考中举人者也越来越多。但从举人到进士的竞争,存在着近90%的淘汰率,年复一年,在民间积压的举人队伍愈发庞大,难免有人心生怨言。
雍正帝即位之初,边远省份的一些县令出缺后,部选官员要经过一套复杂漫长的程序。但地方县令又是极为重要的职位,不能长时间空缺,于是当时的例行办法是由督抚选其他吏员署理(代理)。
雍正帝认为,这样选官体现的不是朝廷意志,谁能保证督抚们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因私废公呢?且每年有那么多的落第举子,既有空缺,何不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于是,雍正帝下令,直接从往科落第的举子中挑选人才去署理缺位,如果工作完成得好,还可以转正。
这种做法具有偶然性,一般是缺位较多时,才会集中挑举人,并未形成制度。到乾隆十七年,因举人壅滞的情况越发严重,朝廷便总结了雍正朝的做法,形成了固定的“大挑”制度。
乾隆帝起初害怕这个口子一开,对通过正规渠道考中的进士会造成不良影响,还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为避免泛滥化,“大挑”每六年才举行一次;不鼓励举子以“大挑”为正规出路,只有连续参加过最近四次以上会试(累计十二年)不中的人,才能参加“大挑”。至嘉庆朝,“大挑”改为每十二年一次,连续三科未中进士者可参加,此后形成定制。
这一次“补选”中,举子既不用写文章,也不考策略实务,只看年龄、面相、身材。为什么如此“以貌取人”呢?其一,举人本身屡经大考,基本水平已经有了,不需再过度考核;其二,基层官员日常与百姓打交道,亲民性强,相貌气质好一些,利于绥抚百姓、安辑地方。
“大挑”的具体程序是,由皇帝指派宗室王爷,协同几位大学士、重臣,在内阁进行现场挑选。候选举人每二十人一批,进内阁后,由王爷大臣现场观察决定,且当场就发布最终结果。先点三个举子为一等,实授县令;再点八人,称作“跳八仙”,这八人是被淘汰的,点一个名,那人就要打道回府,被點中者难免心惊肉跳,故有“跳八仙”的戏称;剩下九人不再一一点名,统统定为二等,再由吏部统一选拔,有一定候补期,候任的官缺大多是学政一类教职。
虽是“以貌取人”,当然也不能全凭个人喜好。清代“大挑”有一套不成文的八字标准: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同”“田”类似于今人所称“国字脸”,相貌端正、威严,是上等身材相貌;“贯”“日”是中等身材,“贯”指头大身长而直,“日”即身材适中较匀称;“身”“甲”“气”“由”则是下等样貌,分别指整体斜、头大身小、两肩不平和头小身大。
一些自知条件不够的人,便会想到行贿。嘉庆皇帝回忆其作皇子时,有一次主持“大挑”,竟有人给他递条子,请挑某某举人为一等。嘉庆帝非常生气,刻意将请托之人淘汰。嘉庆对科场舞弊之事深为痛恨,即位之后回忆起此事,仍愤愤不平。但贪贿之风不是皇帝痛恨一下就能解决的,官员们遇到请托,难保不为其枉法徇私。
“大挑”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当时士人萌乱的社会隐患,但这个杯水车薪的小小制度,实行没多久便被腐败之风带到沟里,成了落后制度的一个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