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讨论的原琼山县是自唐代开始设立的琼山县,到1926年海口从琼山县独立出来以前的原琼山县,其实也是如今大海口的地域范围。原琼山县是海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海南历史上各州县中地位最高的县。本文从原琼山县的经济发展概况的小角度来讨论它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原琼山县 经济 概况
一、主体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主体,政府所征的税收大多数来自田赋。古代琼山县的农业经济一直居各州县之前列。关于海南岛元代之前的田地及赋税已无可考证,现存海南志书当中最早的地方志——《正德琼台志》,记载了元、明两代的田地及赋税情况。据《正德琼台志》中记载,自元代到明代,琼山县的官民田地都居各州县之首位。
到了清代,无论田地的面积,还是所征税额,琼山县皆居首位。根据《道光广东通志·琼州府》上关于田赋的记载数据,现以表格的形式展示:
此外,在清代海南的各州县当中,无论是田地的面积,还是人丁的数量,琼山县都是最多的。这反映出,当时琼山县的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居于岛上领头地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加上人口数量的众多,使琼山成为海南古代经济中心的强大支柱。
二、繁荣的贸易经济
海南岛四面环海,因此海运是本岛的主要运输形式之一,港口则是交通和流通的枢纽。汉代以来,海南岛在我国海洋交通航运中,一直发挥着航线定向、中转补给和避风港的作用,如“方舆志:地居海洲中……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可至。琼为都会,居岛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琼管古志》记述尤为具体:“(海南)外匝大海。接乌里苏吉浪之州,南则占城,西则真腊、交趾,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北至雷州、徐闻。”《正德琼台志》指出:“自徐闻抵琼必渡海。有海安、踏磊、冠头、那黄、老雅州、车仑等渡。然琼昔于四州,陆路少通,多由海达。……今混一以来,虽东西俱有驿铺,昼夜通行。然商安于便捷,未免由舟。”
而琼山居于海南北端,自然就成了商贸渡海之前的聚集地。据《正德琼台志》载:“海口渡,在县北十里海口都,被达徐闻沓磊驿。”按《元和志》:“朱崖如囷廪大,与徐闻对,北风举帆一日可至。今验其实,琼渡舟达徐闻,凡海口、白沙、烈楼三处。海口为官渡,白沙古渡。烈楼私渡。南风半日俱可至,然自烈楼嘴达车仑浦尤近。”
唐宋以来,本岛的诸多港口成为蕃舶经常停泊的地方。如琼山神应港、万州独洲山(港)、连塘港,陵水忘楼港、秱栖港,崖州毕谭港、大蛋港、望楼港,等等。尤其是神应港,不仅是岛内及大陆各地往来的水运中心,而且也是南海各国朝贡,贸易船舶必经之地。该港原名白沙律,位于琼州府治北十里,原来泥沙阻塞,商舶停靠多有搁浅之虞。琼管帅王光祖又亲自组织挖掘,但未获成效,忽然间飓风大作,海水冲刷之下形成了良港,此俨如天公相助,人们以为神应,故易名为“神应港”。
从现存的海南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海南岛“榷税”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宋置万安、珠崖、琼各一务。熙宁十年以前,商税岁额,三务皆五千贯一下”,又据《宋史·食货志》载:“琼管奏海南收税,较船之丈尺,谓之格纳。其法分三等,有所较无几,而输钱多寡十倍。贾物自泉福、两浙、湖广至者,皆金银物帛,值或万余缗;自高、化至者,唯米包、瓦器、牛畜之类,值才百一……淳熙间,占城申乞与番通商,诏帅臣张栻行下琼管司:朝廷加惠外国,各已有市舶司主管交易。海南四郡既无遂商条例,仰遵依自来体例施行”。从中可以看出,海南岛在宋代之时已经有与大陆进行通商的活动,并且也已经开始尝试与外国诸蕃进行贸易活动。
宋代海南与外国贸易交往繁华的景象,我们也可以从楼钥《送耕道帅琼管》一诗中窥见:“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 又据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载:“(琼州)属邑五: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为舶,中等为包头,下等为蛋舶,至则津务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经册以格税钱,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赡”。在此志中,作者专列“海南”为一个条目,其中提及了岛上居民有商贾贸易的情况,对当时海南的各州郡都做了简单描述,且仅在提及琼州的时候谈到这五个市舶,可见当时的商贾贸易应多聚集于此五地,又因琼山县乃琼州治所在地,为宋代本岛唯一的中级县(其余皆为下县),故其应是重中之重。
另外,当时海南岛上其余各大州亦有商品贸易活动,但与琼州相比差距甚大。据《宋会要稿》(第一百二十九册、食货十七)的记载,在神宗熙宁(1068年)以前,海南四州军的商税额如下:
琼州:4228贯;朱崖军:200贯;昌化军:不立额;万安军:不立额。
至熙宁十年(1077年),各州军课征商税的数额成几何级数增长:
琼州:19592贯420文;朱崖军:1237贯145文;昌化军:16539贯183文;万安军:1189贯142文。
其中以琼州的数额及增长速度最快,这显然跟当地商品交换活跃、港口市舶贸易兴盛相关。
到元代,海南的航运及商贾贸易并未萧条,而是继续有所发展。据《正德琼台志》卷五载:琼山学前水“古通蕃舶。元初闽浙商舟皆入至城下”。
明代则是海南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大学士丘濬在《送琼郡叶知府》中有此描述:“琼郡自昔号为乐土……奇香异木,文甲皱毛之产,商贾贸迁,北入江淮闽浙之间,岁以千万计,其物产饶也”。他还描述“海口,是为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可见,海南当时的奇香异木等货物主要通过以海口一带的港口为航运起点,远达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呈现繁忙的景象。
海南的商品经济历经宋元明至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清廷允许沿海人民经商贸易,并在广东沿海各口岸设置海关,派官员管理。海口总口因此应运而生,其下属分设九个口岸,负责征收往来海上商船的关税。根据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所著《海南岛史》的统计资料,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海南岛各税口税目主要有正税(货物税)、船钞(船税)和一些杂项附加税。兹将各税口征收银两数额列表如下:
从表中所显示的数据,我们看到,海口总口的税款远超其他各分口。
自开放海禁之后,清廷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进行海上贸易,广东沿海海上贸易开始出现新气象,海南岛的对外贸易因势复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惟留粤海关对外通商,粤海关遂成为全国唯一管制对外贸易之机构,其地位更显重要,因此也成为清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变革,无疑对海口总口的对外贸易起到加速与壮大的作用。
至清代中期,广东沿海商贸活动发展迅速。雍正皇帝曾指出:“粤东三面临海,各省商民及外洋番贾,携资置货,往来贸易甚多”。为此,位于东南沿海航线上的海南岛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记载:“粤东之货,其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出于西南诸番者,曰洋货”。由此令人遥想当时琼州各港口商贸活动繁忙的景象。
清末,本岛商品,如猪牛、槟榔、麻袋、藤编、糖片、瓜子、花生、芝麻、土布、烟草、高良姜,等等,多从海口港外输。而海外货物也远涉重洋,通过商船运抵本埠经销。为了发展商贸、联络感情、互相帮助,来往海口经商的各地商贩相继成立行会,如福建行、潮州行、广行、高州行、南行等,各商行都设有“会馆”,并有“行头”。这些“行头”所经营的商铺规模较大,在商界较有威望。如张徽五、陈济川、陈为智等。随着商业的兴旺,商人们为确保商利,于1904年成立“海口商会”,后由国家农工商部规定,凡通商口岸准成立总商会与分会藉以联合商情共谋商业之发达,于是易名为“海口总商会”,会址设在南门内街(今博爱南路)
应该看到,明清两代海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与当时的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当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迅速,商人和商业资本空前活跃,广东沿海当时是中国与外国商贸来往之地,作为广东省隶属地的海南,也因此受到影响,尤其是位于海南最北端的琼山县。(地理环境的优越,商品货币的发展,封建政府采取的特殊政策相关)海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尤其是琼山县境内的港口,已成为明清时期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中转站,发挥了商贸市场的功能。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原琼山县 经济 概况
一、主体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主体,政府所征的税收大多数来自田赋。古代琼山县的农业经济一直居各州县之前列。关于海南岛元代之前的田地及赋税已无可考证,现存海南志书当中最早的地方志——《正德琼台志》,记载了元、明两代的田地及赋税情况。据《正德琼台志》中记载,自元代到明代,琼山县的官民田地都居各州县之首位。
到了清代,无论田地的面积,还是所征税额,琼山县皆居首位。根据《道光广东通志·琼州府》上关于田赋的记载数据,现以表格的形式展示:
此外,在清代海南的各州县当中,无论是田地的面积,还是人丁的数量,琼山县都是最多的。这反映出,当时琼山县的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居于岛上领头地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加上人口数量的众多,使琼山成为海南古代经济中心的强大支柱。
二、繁荣的贸易经济
海南岛四面环海,因此海运是本岛的主要运输形式之一,港口则是交通和流通的枢纽。汉代以来,海南岛在我国海洋交通航运中,一直发挥着航线定向、中转补给和避风港的作用,如“方舆志:地居海洲中……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可至。琼为都会,居岛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琼管古志》记述尤为具体:“(海南)外匝大海。接乌里苏吉浪之州,南则占城,西则真腊、交趾,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北至雷州、徐闻。”《正德琼台志》指出:“自徐闻抵琼必渡海。有海安、踏磊、冠头、那黄、老雅州、车仑等渡。然琼昔于四州,陆路少通,多由海达。……今混一以来,虽东西俱有驿铺,昼夜通行。然商安于便捷,未免由舟。”
而琼山居于海南北端,自然就成了商贸渡海之前的聚集地。据《正德琼台志》载:“海口渡,在县北十里海口都,被达徐闻沓磊驿。”按《元和志》:“朱崖如囷廪大,与徐闻对,北风举帆一日可至。今验其实,琼渡舟达徐闻,凡海口、白沙、烈楼三处。海口为官渡,白沙古渡。烈楼私渡。南风半日俱可至,然自烈楼嘴达车仑浦尤近。”
唐宋以来,本岛的诸多港口成为蕃舶经常停泊的地方。如琼山神应港、万州独洲山(港)、连塘港,陵水忘楼港、秱栖港,崖州毕谭港、大蛋港、望楼港,等等。尤其是神应港,不仅是岛内及大陆各地往来的水运中心,而且也是南海各国朝贡,贸易船舶必经之地。该港原名白沙律,位于琼州府治北十里,原来泥沙阻塞,商舶停靠多有搁浅之虞。琼管帅王光祖又亲自组织挖掘,但未获成效,忽然间飓风大作,海水冲刷之下形成了良港,此俨如天公相助,人们以为神应,故易名为“神应港”。
从现存的海南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海南岛“榷税”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宋置万安、珠崖、琼各一务。熙宁十年以前,商税岁额,三务皆五千贯一下”,又据《宋史·食货志》载:“琼管奏海南收税,较船之丈尺,谓之格纳。其法分三等,有所较无几,而输钱多寡十倍。贾物自泉福、两浙、湖广至者,皆金银物帛,值或万余缗;自高、化至者,唯米包、瓦器、牛畜之类,值才百一……淳熙间,占城申乞与番通商,诏帅臣张栻行下琼管司:朝廷加惠外国,各已有市舶司主管交易。海南四郡既无遂商条例,仰遵依自来体例施行”。从中可以看出,海南岛在宋代之时已经有与大陆进行通商的活动,并且也已经开始尝试与外国诸蕃进行贸易活动。
宋代海南与外国贸易交往繁华的景象,我们也可以从楼钥《送耕道帅琼管》一诗中窥见:“琉球大食更天表,舶交海上俱朝宗。” 又据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载:“(琼州)属邑五: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皆有市舶。于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为舶,中等为包头,下等为蛋舶,至则津务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经册以格税钱,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赡”。在此志中,作者专列“海南”为一个条目,其中提及了岛上居民有商贾贸易的情况,对当时海南的各州郡都做了简单描述,且仅在提及琼州的时候谈到这五个市舶,可见当时的商贾贸易应多聚集于此五地,又因琼山县乃琼州治所在地,为宋代本岛唯一的中级县(其余皆为下县),故其应是重中之重。
另外,当时海南岛上其余各大州亦有商品贸易活动,但与琼州相比差距甚大。据《宋会要稿》(第一百二十九册、食货十七)的记载,在神宗熙宁(1068年)以前,海南四州军的商税额如下:
琼州:4228贯;朱崖军:200贯;昌化军:不立额;万安军:不立额。
至熙宁十年(1077年),各州军课征商税的数额成几何级数增长:
琼州:19592贯420文;朱崖军:1237贯145文;昌化军:16539贯183文;万安军:1189贯142文。
其中以琼州的数额及增长速度最快,这显然跟当地商品交换活跃、港口市舶贸易兴盛相关。
到元代,海南的航运及商贾贸易并未萧条,而是继续有所发展。据《正德琼台志》卷五载:琼山学前水“古通蕃舶。元初闽浙商舟皆入至城下”。
明代则是海南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时期。大学士丘濬在《送琼郡叶知府》中有此描述:“琼郡自昔号为乐土……奇香异木,文甲皱毛之产,商贾贸迁,北入江淮闽浙之间,岁以千万计,其物产饶也”。他还描述“海口,是为港门,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可见,海南当时的奇香异木等货物主要通过以海口一带的港口为航运起点,远达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呈现繁忙的景象。
海南的商品经济历经宋元明至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清廷允许沿海人民经商贸易,并在广东沿海各口岸设置海关,派官员管理。海口总口因此应运而生,其下属分设九个口岸,负责征收往来海上商船的关税。根据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所著《海南岛史》的统计资料,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海南岛各税口税目主要有正税(货物税)、船钞(船税)和一些杂项附加税。兹将各税口征收银两数额列表如下:
从表中所显示的数据,我们看到,海口总口的税款远超其他各分口。
自开放海禁之后,清廷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进行海上贸易,广东沿海海上贸易开始出现新气象,海南岛的对外贸易因势复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惟留粤海关对外通商,粤海关遂成为全国唯一管制对外贸易之机构,其地位更显重要,因此也成为清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变革,无疑对海口总口的对外贸易起到加速与壮大的作用。
至清代中期,广东沿海商贸活动发展迅速。雍正皇帝曾指出:“粤东三面临海,各省商民及外洋番贾,携资置货,往来贸易甚多”。为此,位于东南沿海航线上的海南岛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记载:“粤东之货,其出于九郡者,曰广货;出于琼州者,曰琼货,亦曰十三行货,出于西南诸番者,曰洋货”。由此令人遥想当时琼州各港口商贸活动繁忙的景象。
清末,本岛商品,如猪牛、槟榔、麻袋、藤编、糖片、瓜子、花生、芝麻、土布、烟草、高良姜,等等,多从海口港外输。而海外货物也远涉重洋,通过商船运抵本埠经销。为了发展商贸、联络感情、互相帮助,来往海口经商的各地商贩相继成立行会,如福建行、潮州行、广行、高州行、南行等,各商行都设有“会馆”,并有“行头”。这些“行头”所经营的商铺规模较大,在商界较有威望。如张徽五、陈济川、陈为智等。随着商业的兴旺,商人们为确保商利,于1904年成立“海口商会”,后由国家农工商部规定,凡通商口岸准成立总商会与分会藉以联合商情共谋商业之发达,于是易名为“海口总商会”,会址设在南门内街(今博爱南路)
应该看到,明清两代海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与当时的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当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迅速,商人和商业资本空前活跃,广东沿海当时是中国与外国商贸来往之地,作为广东省隶属地的海南,也因此受到影响,尤其是位于海南最北端的琼山县。(地理环境的优越,商品货币的发展,封建政府采取的特殊政策相关)海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尤其是琼山县境内的港口,已成为明清时期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中转站,发挥了商贸市场的功能。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