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博物事业发展水平是体现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城市的历史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国的文博场馆数量激增,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变革、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引起社会对文物博物事业的密切关注。文物博物事业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更事关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物博物事业已经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文物博物数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域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确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全民素质、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文物博物战线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阵地如何守得住、把得牢?文物博物场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资源優势,扩展社会影响力;文物博物事业如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每一个文博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笔者思考的几点意见。
第一,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
文物博物场馆的管理对于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的管理和发展在社会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应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从管理理念及管理体制上做足文章。随着当前人类精神文明的高速发展,也促使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观念意识逐步提升,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角度去看待文物博物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多个领域、全方位协同推进,不仅要将管理体制创新应用于宏观设施建设上,更要体现在文物法律法规的制订上,把管理体制创新渗入文物博物场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微观行为上,将社会经济效益及文化效益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文物收藏、展示、维护与研究的场所,文物博物场馆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文物保护科学、文物博物场馆长足发展的关键。使文物博物行业的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并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是文物博物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核心内容。
第二,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自身工作能力提升。
首先要提高研究和管理能力。深入细致地研究好、研究透现有馆藏藏品与资料,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其次要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能力。文物博物场馆所展览的文物具有较大的价值,并且不可再生,文物博物场馆在文物展览与文物保护之间难以保持平衡,对管理工作构成了较大的挑战。要推动文物博物行业的整体调整布局,就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文物博物场馆类型、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再次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抢抓机遇,促进文旅融合。鉴于大运河在济宁的影响和济宁在大运河上的地位,济宁市在大运河的管理、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应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济宁段的建设,让济宁市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更好地结合当下,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文物博物场馆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文物博物事业整体繁荣。
第三,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藏品征集的可持续,即文物博物各单位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不断创造入藏新藏品的能力。
文物博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根据我国文物博物事业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量化分析,让沉睡的文物和遗迹真正登录在册。让不可再生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行,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路径。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进一步拓宽藏品收藏渠道。近两年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要求全市各文物博物机构加强对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征收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纪念品,丰富了馆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物博物场馆是保存、展览、研究和征集文物资料的重要场所,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助于拓展文物博物场馆的职能,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了让各种文物得到长久保存并流传下去,必须要对其进行妥善保存和保护,以避免文物遭到破坏,做好馆藏文物的可持续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的认识文物价值。
谢辰生先生在首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中写道:“文物的价值是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的,发挥文物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教育手段。”这是对《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等任务的最好支撑和解读。文物凝结了历史,是时代的烙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深挖文物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解读也是势在必行的。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设定一个主题去凸显文物遗产的社会性,也赋予了文物周边的发展,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乡村文化项目旅游,像文物点亮城市特色建设等。放眼未来,文物赋予整个社会的不单单是摆在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实物,也不是一栋文物建筑矗立在哪个山头上常年不变的现状。只有真正体会文物,更好地了解文物价值,才能让文物的价值得以发挥,才能更好地惠及社会。光芒照耀的地方总能生出万物,同样这也是适用于文物的最好诠释。
我们不难发现,文物的价值是比较抽象的存在,不管是文物收藏爱好者还是文物工作者都承载着对文物的无比热爱,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更应该对其精神价值的承载者予以保护。博物馆是以文物为主要资源的公共文化机构,而教育功能则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怎样更好地凸显文物的价值,也可以将博物馆藏品和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完美结合的同时,要寻找更好的渠道和平台。科学理论与简单易懂相结合,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真实性与传奇性相结合,更能彰显博物馆中文物的价值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单纯地讲文物价值似乎很突兀、很抽象,怎样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激发创新精神,文创产品首当其冲,很多地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成了“网红产品”,不管是收藏爱好者还是各个年龄层的消费者都为能“拥有”这么一件“藏品”感到无比的高兴,无疑让“文物活起来”多了一种表达方式。 第五,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或经费的可持续,即文物博物机构必须实现能为自身发展获取足够资源的能力。
引导文物博物场馆合理定位,强化办馆新理念,在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领域表现出自身的优点,争创一流,打造一批高水平、高颜值、高理念的文物博物场馆群体。加强文物博物行业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高规格的理念和高速运行模式,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平,这些可持续性程度都离不开经济的可持续性。一直以来,文物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既具有资源属性又有资产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的文化政策,更是我们文博事业前进的动力,还是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文物保护及展示政策是导向,社会是主体。要坚持“保护优先、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精准施策”的总体思路,加强文物博物领域制度建设以及政策保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社会参与的荣誉感、安全感、获得感。我国实行“划分收入,分级包干”,采用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从而形成各级政府对文物博物事业分级投入的财政投入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性资金主要用于文博员工工资、正常的办公费用和少量按员工人数核发的事业费。这笔资金虽然在维持公立文物博物场馆的生存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各级政府对于文物博物事业的经费投入已难满足文物博物场馆的实际需要,只能算作“差额拨款”。因此必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多种投资渠道,减少文物博物场馆对政府财政支持的依赖性,使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形成多方参与、多方投入的局面,以弥补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所需资源的不足。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博物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文物博物场馆建设的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财物资源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文物博物场馆进行捐赠的积极性。同时,要以解决免费开放对文物博物场馆建设、运营所带来的问题为突破口,立足于文物博物事业社会化趋势,对文物博物场馆的保安保洁、陈列设计、物业管理等工作逐渐采取社会化的方式,由社会上相关有信誉的服务机构为文物博物场馆提供优质的服务,改变以往文物博物单位“小而全”的局面,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捐赠是利国利民的善举,养成良好的捐赠习惯是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同时,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鼓励捐赠文物博物事业的税收政策,健全鼓励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向文物博物单位实施捐赠的动员机制。
第六,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握科技发展战略的力量和人才的支持作用。
加强文物博物领域的专业基础研究,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加大文物博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人才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是长期的任务,文物博物事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養。人是文物博物事业中最重要的环节,办好一个文物博物场馆要靠两方面:一方面专业技术支持队伍;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人才队伍。每项事业的兴旺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为文物博物事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标准。要提高文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文物博物战线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文物博物事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对更高,必须走在社会的前沿,这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建设工程。树立事业发展以人才为本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和用人环境。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关键在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管理水平都影响着文博事业的发展。文博工作要发挥社会主导性和积极性,实现各种社会效益,必须要有人才资源保障。最近,济宁市人民政府通过“优才计划”为全市文物博物机构选拔了一批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的优秀人才,为当地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储备。
第七,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数字化趋势。
文物博物事业需要数字化战略来铺设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从而指导文物博物场馆的数字化变革。不一定非要去现场,也能体验在现场的感觉,这样的体验和功能转变更能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给文物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流量。进入互联网技术时代,迎来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这也要求我们文博工作者要能胜任多种主题的场馆设计,更要加大知识储备,不能光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上,要深刻了解历史,或者说更倾向于学术的发展需要。在文物展示中,越是多样的呈现越能带来数不尽的收获,也更能满足各个年龄层和不同知识阶层的需求,在利用好大数据的同时,要调整自身的设计理念,以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体验内容是文物博物场馆的核心内容,它能够让博物馆里的藏品具有更广泛的可及性,提升参观体验,让公众驻留博物馆里的时间拉长。为吸引和打动观众,文物博物场馆创建的平台和渠道也越发的多样化,在为各个平台和渠道提供展示内容时,布展的设计尤为重要,文物博物场馆进行布展设计时,要规划内容、创新板块,并以和观众互动环节的设计为切入点。文物博物事业的转变不单单是内容上的几个文字,而是形式上的变革,从单一的文博人想展什么,转变为观众到底想看什么,对于怎样更好地呈现历史、文物的各种演变,观众的需求才是最后期待的最终效果。
综上所述,文物博物事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面向社会,面向民众,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革新观念、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才能长期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毕玉霞.对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6(21):81.
[2]林庆腾.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分析[J].艺术科技,2016(12):322.
关键词: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文物博物数字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域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确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全民素质、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文物博物战线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阵地如何守得住、把得牢?文物博物场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资源優势,扩展社会影响力;文物博物事业如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每一个文博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笔者思考的几点意见。
第一,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
文物博物场馆的管理对于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的管理和发展在社会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应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的管理和发展,从管理理念及管理体制上做足文章。随着当前人类精神文明的高速发展,也促使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观念意识逐步提升,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角度去看待文物博物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多个领域、全方位协同推进,不仅要将管理体制创新应用于宏观设施建设上,更要体现在文物法律法规的制订上,把管理体制创新渗入文物博物场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微观行为上,将社会经济效益及文化效益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文物收藏、展示、维护与研究的场所,文物博物场馆科学有序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文物保护科学、文物博物场馆长足发展的关键。使文物博物行业的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并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是文物博物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核心内容。
第二,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实现自身工作能力提升。
首先要提高研究和管理能力。深入细致地研究好、研究透现有馆藏藏品与资料,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其次要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能力。文物博物场馆所展览的文物具有较大的价值,并且不可再生,文物博物场馆在文物展览与文物保护之间难以保持平衡,对管理工作构成了较大的挑战。要推动文物博物行业的整体调整布局,就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文物博物场馆类型、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再次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抢抓机遇,促进文旅融合。鉴于大运河在济宁的影响和济宁在大运河上的地位,济宁市在大运河的管理、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应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济宁段的建设,让济宁市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更好地结合当下,并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文物博物场馆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文物博物事业整体繁荣。
第三,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藏品征集的可持续,即文物博物各单位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不断创造入藏新藏品的能力。
文物博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根据我国文物博物事业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量化分析,让沉睡的文物和遗迹真正登录在册。让不可再生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行,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路径。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进一步拓宽藏品收藏渠道。近两年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要求全市各文物博物机构加强对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征收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物、纪念品,丰富了馆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物博物场馆是保存、展览、研究和征集文物资料的重要场所,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助于拓展文物博物场馆的职能,提升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为了让各种文物得到长久保存并流传下去,必须要对其进行妥善保存和保护,以避免文物遭到破坏,做好馆藏文物的可持续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的认识文物价值。
谢辰生先生在首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中写道:“文物的价值是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的,发挥文物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教育手段。”这是对《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等任务的最好支撑和解读。文物凝结了历史,是时代的烙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深挖文物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解读也是势在必行的。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设定一个主题去凸显文物遗产的社会性,也赋予了文物周边的发展,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乡村文化项目旅游,像文物点亮城市特色建设等。放眼未来,文物赋予整个社会的不单单是摆在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实物,也不是一栋文物建筑矗立在哪个山头上常年不变的现状。只有真正体会文物,更好地了解文物价值,才能让文物的价值得以发挥,才能更好地惠及社会。光芒照耀的地方总能生出万物,同样这也是适用于文物的最好诠释。
我们不难发现,文物的价值是比较抽象的存在,不管是文物收藏爱好者还是文物工作者都承载着对文物的无比热爱,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更应该对其精神价值的承载者予以保护。博物馆是以文物为主要资源的公共文化机构,而教育功能则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怎样更好地凸显文物的价值,也可以将博物馆藏品和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完美结合的同时,要寻找更好的渠道和平台。科学理论与简单易懂相结合,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真实性与传奇性相结合,更能彰显博物馆中文物的价值所在。我们不难发现,单纯地讲文物价值似乎很突兀、很抽象,怎样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激发创新精神,文创产品首当其冲,很多地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成了“网红产品”,不管是收藏爱好者还是各个年龄层的消费者都为能“拥有”这么一件“藏品”感到无比的高兴,无疑让“文物活起来”多了一种表达方式。 第五,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或经费的可持续,即文物博物机构必须实现能为自身发展获取足够资源的能力。
引导文物博物场馆合理定位,强化办馆新理念,在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领域表现出自身的优点,争创一流,打造一批高水平、高颜值、高理念的文物博物场馆群体。加强文物博物行业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高规格的理念和高速运行模式,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平,这些可持续性程度都离不开经济的可持续性。一直以来,文物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既具有资源属性又有资产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的文化政策,更是我们文博事业前进的动力,还是百姓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文物保护及展示政策是导向,社会是主体。要坚持“保护优先、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精准施策”的总体思路,加强文物博物领域制度建设以及政策保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社会参与的荣誉感、安全感、获得感。我国实行“划分收入,分级包干”,采用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从而形成各级政府对文物博物事业分级投入的财政投入体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性资金主要用于文博员工工资、正常的办公费用和少量按员工人数核发的事业费。这笔资金虽然在维持公立文物博物场馆的生存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各级政府对于文物博物事业的经费投入已难满足文物博物场馆的实际需要,只能算作“差额拨款”。因此必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多种投资渠道,减少文物博物场馆对政府财政支持的依赖性,使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形成多方参与、多方投入的局面,以弥补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所需资源的不足。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博物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文物博物场馆建设的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财物资源动员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对文物博物场馆进行捐赠的积极性。同时,要以解决免费开放对文物博物场馆建设、运营所带来的问题为突破口,立足于文物博物事业社会化趋势,对文物博物场馆的保安保洁、陈列设计、物业管理等工作逐渐采取社会化的方式,由社会上相关有信誉的服务机构为文物博物场馆提供优质的服务,改变以往文物博物单位“小而全”的局面,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捐赠是利国利民的善举,养成良好的捐赠习惯是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同时,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鼓励捐赠文物博物事业的税收政策,健全鼓励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向文物博物单位实施捐赠的动员机制。
第六,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握科技发展战略的力量和人才的支持作用。
加强文物博物领域的专业基础研究,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加大文物博物事业发展的新动力。人才队伍建设是系统工程,是长期的任务,文物博物事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養。人是文物博物事业中最重要的环节,办好一个文物博物场馆要靠两方面:一方面专业技术支持队伍;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人才队伍。每项事业的兴旺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为文物博物事业奠定良好基础的标准。要提高文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文物博物战线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文物博物事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对更高,必须走在社会的前沿,这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建设工程。树立事业发展以人才为本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和用人环境。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关键在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管理水平都影响着文博事业的发展。文博工作要发挥社会主导性和积极性,实现各种社会效益,必须要有人才资源保障。最近,济宁市人民政府通过“优才计划”为全市文物博物机构选拔了一批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的优秀人才,为当地文物博物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储备。
第七,我国文物博物事业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数字化趋势。
文物博物事业需要数字化战略来铺设一条清晰的发展道路,从而指导文物博物场馆的数字化变革。不一定非要去现场,也能体验在现场的感觉,这样的体验和功能转变更能说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给文物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流量。进入互联网技术时代,迎来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这也要求我们文博工作者要能胜任多种主题的场馆设计,更要加大知识储备,不能光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上,要深刻了解历史,或者说更倾向于学术的发展需要。在文物展示中,越是多样的呈现越能带来数不尽的收获,也更能满足各个年龄层和不同知识阶层的需求,在利用好大数据的同时,要调整自身的设计理念,以有利于将来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体验内容是文物博物场馆的核心内容,它能够让博物馆里的藏品具有更广泛的可及性,提升参观体验,让公众驻留博物馆里的时间拉长。为吸引和打动观众,文物博物场馆创建的平台和渠道也越发的多样化,在为各个平台和渠道提供展示内容时,布展的设计尤为重要,文物博物场馆进行布展设计时,要规划内容、创新板块,并以和观众互动环节的设计为切入点。文物博物事业的转变不单单是内容上的几个文字,而是形式上的变革,从单一的文博人想展什么,转变为观众到底想看什么,对于怎样更好地呈现历史、文物的各种演变,观众的需求才是最后期待的最终效果。
综上所述,文物博物事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面向社会,面向民众,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革新观念、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才能长期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毕玉霞.对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6(21):81.
[2]林庆腾.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分析[J].艺术科技,2016(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