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当代社会,重提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把它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育;特征
文化起源于劳动,人类文化的早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处于不‘自由’的阶段。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虽然还没有有意识的审美活动,但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活动和现象十分广阔,遍及劳动实践的各个领域,各种审美活动和现象都有它的共同性,也都有它的特殊性和个性。原始社会群众文化的各种表现不仅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是混合在一起的,众多的艺术门类还没有独立发展的可能。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自发、自觉参与的,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的,以文艺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度过闲暇时间,是对普通人民群众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的广泛参与性就决定了它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
一、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使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更好地结合,发挥其功能。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审美理想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的外在美大抵就是指“文质彬彬”,包括礼仪、仪表等,而内在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完美人格的象征,而内在美在完美人格之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当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而体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感时,才算是真正的美,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一个人要追求审美的人生,首先要有辨别美与丑的能力,颂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抨击假恶丑,关照一切美好事物。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抨击,它与对真善美的歌颂关照一样,具有审美价值。群众文化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就由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1.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
社会美育注重实践,与德育和智育不同,不仅仅依靠说教,还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通过直观具体事物或形象而实现。它始终以情感为中介,把对象与主体连结起来,并通过体验、选择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美并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愉悦,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因此,要实现社会美育的目的,就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因而,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参与性、通俗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其必将成为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让群众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感受自身的本质力量是群众文化的一大作用。
2.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相互促进
群众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群众文化开展的好的地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的人就越多,其美育功能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要确保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首先要保证硬件设施。从硬件上来说,在我党的带领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实施美育的手段和方法虽然很多,但艺术应该被当做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这主要是艺术的可造作性、普遍性、教育效果等方面来看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应该作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美育的基本方式。因此,要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朝着更加活跃的方向发展。
3.审美教育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
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的途径之一,而审美教育必将成为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从而使我们的幸福感更强,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证明自身价值存在的一种形式,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忘记工作的烦恼、家庭的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它释放参与者的热情、追求参与者的梦想,创造和谐的心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广泛的参与性,确保了群众文化美育功能更好地实施,更好地达到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进行审美教育是大力發展群众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水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因地制宜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国人民迫切要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目前,在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居住环境已基本形成;在农村,城镇化的脚步也在加快,农民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化的冲击。如何让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惬意满足,如何让农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让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度过闲暇时间,提高审美情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正如前文所讲,要想使群众文化开展的好,使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充分发挥,就必须确保群众积极参与,确保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状况发展群众文化,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使群众文化真正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1. 城市群众文化的开展
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道路已经走过了近百年,这其中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令人惊讶,我国城市中的居民构成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当前形势下,开展适合我国居民审美需求的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迫在眉睫。
社区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的中国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居住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城市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性和业余性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特征。社区文化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化普及活动为形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和规范社区居民的思想、感情和理念,达到移风易俗、文明进步的目的。
广场文化是城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当前,广场文化所呈现出的空前繁荣的景象,不仅仅反映了人类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而且展示了当代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行动上的创新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农村群众文化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的文化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民正在向现代农民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让农村群众切实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避免一些不良行为不正之风在广大农村蔓延。因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农民在闲暇时间参与到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应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撑。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真正使群众在艺术的熏陶中,自觉追求真善美。
结语
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当代社会,重提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把它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等.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葛晓红.浅论群众文化[J].华章,2011(5)
[3]柴玲玲.浅谈群众文化及其特征[J].魅力中国,2011(4)
关键词:群众文化;美育;特征
文化起源于劳动,人类文化的早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制约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处于不‘自由’的阶段。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虽然还没有有意识的审美活动,但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活动和现象十分广阔,遍及劳动实践的各个领域,各种审美活动和现象都有它的共同性,也都有它的特殊性和个性。原始社会群众文化的各种表现不仅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是混合在一起的,众多的艺术门类还没有独立发展的可能。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自发、自觉参与的,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以及审美需要的,以文艺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度过闲暇时间,是对普通人民群众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群众文化的广泛参与性就决定了它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
一、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使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更好地结合,发挥其功能。中国人自古追求的审美理想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正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的外在美大抵就是指“文质彬彬”,包括礼仪、仪表等,而内在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君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完美人格的象征,而内在美在完美人格之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当内在美通过外在美而体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感时,才算是真正的美,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一个人要追求审美的人生,首先要有辨别美与丑的能力,颂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抨击假恶丑,关照一切美好事物。审美价值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抨击,它与对真善美的歌颂关照一样,具有审美价值。群众文化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就由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1.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
社会美育注重实践,与德育和智育不同,不仅仅依靠说教,还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通过直观具体事物或形象而实现。它始终以情感为中介,把对象与主体连结起来,并通过体验、选择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美并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愉悦,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因此,要实现社会美育的目的,就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因而,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参与性、通俗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其必将成为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让群众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感受自身的本质力量是群众文化的一大作用。
2.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相互促进
群众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审美教育的实施情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群众文化开展的好的地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的人就越多,其美育功能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要确保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首先要保证硬件设施。从硬件上来说,在我党的带领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实施美育的手段和方法虽然很多,但艺术应该被当做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这主要是艺术的可造作性、普遍性、教育效果等方面来看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应该作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实施美育的基本方式。因此,要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朝着更加活跃的方向发展。
3.审美教育是发展群众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
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的途径之一,而审美教育必将成为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从而使我们的幸福感更强,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证明自身价值存在的一种形式,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忘记工作的烦恼、家庭的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它释放参与者的热情、追求参与者的梦想,创造和谐的心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广泛的参与性,确保了群众文化美育功能更好地实施,更好地达到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群众文化是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进行审美教育是大力發展群众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水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因地制宜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我国人民迫切要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目前,在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居住环境已基本形成;在农村,城镇化的脚步也在加快,农民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化的冲击。如何让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惬意满足,如何让农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是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让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度过闲暇时间,提高审美情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正如前文所讲,要想使群众文化开展的好,使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充分发挥,就必须确保群众积极参与,确保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状况发展群众文化,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使群众文化真正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1. 城市群众文化的开展
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道路已经走过了近百年,这其中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令人惊讶,我国城市中的居民构成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当前形势下,开展适合我国居民审美需求的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迫在眉睫。
社区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的中国城市以社区为单位的居住环境已经基本形成。城市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性和业余性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特征。社区文化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文化普及活动为形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和规范社区居民的思想、感情和理念,达到移风易俗、文明进步的目的。
广场文化是城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当前,广场文化所呈现出的空前繁荣的景象,不仅仅反映了人类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而且展示了当代人们思想上的变化,行动上的创新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农村群众文化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的文化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民正在向现代农民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让农村群众切实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避免一些不良行为不正之风在广大农村蔓延。因此,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农民在闲暇时间参与到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应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撑。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真正使群众在艺术的熏陶中,自觉追求真善美。
结语
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群众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在当代社会,重提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把它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等.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葛晓红.浅论群众文化[J].华章,2011(5)
[3]柴玲玲.浅谈群众文化及其特征[J].魅力中国,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