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语文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在解题中的难点内容。尤其是在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考试内容的变化更是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文言文试题的变化,谈一谈一些主要题型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 解题策略
简单来说,文言文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毋庸置疑,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再加上文言文知识比较琐碎,所以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并不理想。而从当前高考文言文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视,如:虚词用法、实词意义、文言翻译、朗读停顿、评价赏析、提取概括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根据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题能力。
1.强化断句练习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的基本题型之一,并且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谓断句,主要是指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其便于理解的过程。在断句题型的解题中,主要有几下方面是应该注意的:第一,名词与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与代词通常可以用作主语和宾语,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就可能在前面断句,如果做宾语,就在他后面断句;第二,虚词,如:“乎”、“耶”表疑问,“哉”表感叹,“者”、“也”表停顿,这些词之后通常都是需要断开的;第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固定结构的被动句、判断句等。因此,在进行断句时,应该在理解整体语境的基础上对语句中的这些细节加以注意。
以2016年天津卷为例,在给“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这句话进行断句时,四个选项为: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对于这句话,可以这样加以分析:首先从整体判断句子的大意为有人有母却知不道孝敬,然后根据语法,“未尝”的宾语是“失母”,所以在“失母”后应该断开,这样可以把C、D排除。“独……欤”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所以“独”前面应该断开,所以排除A选项。
2.积累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是指古代称谓习惯、礼仪、宗法、地理、职位等不同文化内容的统称。通常来讲,文化积累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琐碎的,而为了提高这一题型的解题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日常积累,要对不同类型的古代文化常识做好分类和归纳;第二,联系教材,按图索骥,无论是记游抒情,还是写人记事,教材中都会涉及到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所以学生可以回忆一些典型词汇在教材中的相应注释,从而确定表述的正误;第三,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如果对一些文化常识不能作出准确分析的话,那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5题的C选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所以可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召有司案图”,课文中对于“有司”的注释为“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再以同一年全国Ⅱ卷第5题D选项为例:“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根据原文“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这里是说陈登本应擢升为京官,却多次搁置不议,所以他称病回家,从语境来看,这里并没有“受到权臣诋毁”的意思,所以這一选项的表述是有误的。
3.注重文言翻译
在高考语文中,文言翻译的基本形式是从选文当中选择两个句子,要求学生进行准确翻译,这一题型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虚词、实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从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看,文言翻译对于学生文言文基础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渗透各种文言翻译的解题策略。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训练时,我通常会向学生讲解以下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第一,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然后”在现代汉语当中是一个顺承连词,而在古代汉语当中则是两个词,“然”是“这样”,“后”表示“以后”;第二,注意词类活用,如:“狼吞虎咽”当中的“狼”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狼一样”;第三,注意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将一些字词的位置进行调整;第四,注意固定结构,如:“得无……乎”意为“莫不是……吧”;第五,注意个别语句的翻译,通常来讲,文言文翻译都要进行直译,但有些词句用直译的方法并不通顺,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不能将其直译为“金子修筑的城”,可以将其理解为“坚固的城墙”。最终,通过日常教学当中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文言翻译方法。
4.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综合理解能力。通常情况下,试题会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为四个选项,并要求学生找出表述中“不正确”或者“不符合”的一项。为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学生除了要读通全文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各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并要注意跳过一些比较常见的“陷阱”。
在综合分析题中,常见的表述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设置错误点,所以要观察在表述过程中事物的范围是否被缩小或者扩大;第二,错位嫁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者因果关系来设错;第三,无中生有,选项中会编造一些在原文当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第四,曲解文意,通常会在转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时制造错误。
总结来说,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言翻译、综合分析这几类题目是高考中比较稳定的文言文题型。因此,教师应采用更加恰当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相关题型的解题能力,以此来为学生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杨.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例谈[J].黑河教育,2019,(4):4-5.
[2]万仞.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12):46-47.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 解题策略
简单来说,文言文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毋庸置疑,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再加上文言文知识比较琐碎,所以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并不理想。而从当前高考文言文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视,如:虚词用法、实词意义、文言翻译、朗读停顿、评价赏析、提取概括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根据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解题能力。
1.强化断句练习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的基本题型之一,并且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谓断句,主要是指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其便于理解的过程。在断句题型的解题中,主要有几下方面是应该注意的:第一,名词与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与代词通常可以用作主语和宾语,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就可能在前面断句,如果做宾语,就在他后面断句;第二,虚词,如:“乎”、“耶”表疑问,“哉”表感叹,“者”、“也”表停顿,这些词之后通常都是需要断开的;第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有一些固定结构的被动句、判断句等。因此,在进行断句时,应该在理解整体语境的基础上对语句中的这些细节加以注意。
以2016年天津卷为例,在给“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这句话进行断句时,四个选项为: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对于这句话,可以这样加以分析:首先从整体判断句子的大意为有人有母却知不道孝敬,然后根据语法,“未尝”的宾语是“失母”,所以在“失母”后应该断开,这样可以把C、D排除。“独……欤”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所以“独”前面应该断开,所以排除A选项。
2.积累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是指古代称谓习惯、礼仪、宗法、地理、职位等不同文化内容的统称。通常来讲,文化积累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琐碎的,而为了提高这一题型的解题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日常积累,要对不同类型的古代文化常识做好分类和归纳;第二,联系教材,按图索骥,无论是记游抒情,还是写人记事,教材中都会涉及到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所以学生可以回忆一些典型词汇在教材中的相应注释,从而确定表述的正误;第三,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如果对一些文化常识不能作出准确分析的话,那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5题的C选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所以可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召有司案图”,课文中对于“有司”的注释为“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再以同一年全国Ⅱ卷第5题D选项为例:“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根据原文“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这里是说陈登本应擢升为京官,却多次搁置不议,所以他称病回家,从语境来看,这里并没有“受到权臣诋毁”的意思,所以這一选项的表述是有误的。
3.注重文言翻译
在高考语文中,文言翻译的基本形式是从选文当中选择两个句子,要求学生进行准确翻译,这一题型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虚词、实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从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看,文言翻译对于学生文言文基础是有较高的要求的。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渗透各种文言翻译的解题策略。
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的训练时,我通常会向学生讲解以下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第一,注意古今异义词,如:“然后”在现代汉语当中是一个顺承连词,而在古代汉语当中则是两个词,“然”是“这样”,“后”表示“以后”;第二,注意词类活用,如:“狼吞虎咽”当中的“狼”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狼一样”;第三,注意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将一些字词的位置进行调整;第四,注意固定结构,如:“得无……乎”意为“莫不是……吧”;第五,注意个别语句的翻译,通常来讲,文言文翻译都要进行直译,但有些词句用直译的方法并不通顺,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不能将其直译为“金子修筑的城”,可以将其理解为“坚固的城墙”。最终,通过日常教学当中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文言翻译方法。
4.提升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综合理解能力。通常情况下,试题会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为四个选项,并要求学生找出表述中“不正确”或者“不符合”的一项。为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学生除了要读通全文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各选项进行对比分析,并要注意跳过一些比较常见的“陷阱”。
在综合分析题中,常见的表述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偏概全,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设置错误点,所以要观察在表述过程中事物的范围是否被缩小或者扩大;第二,错位嫁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者因果关系来设错;第三,无中生有,选项中会编造一些在原文当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第四,曲解文意,通常会在转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时制造错误。
总结来说,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言翻译、综合分析这几类题目是高考中比较稳定的文言文题型。因此,教师应采用更加恰当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相关题型的解题能力,以此来为学生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杨.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例谈[J].黑河教育,2019,(4):4-5.
[2]万仞.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