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4例及非本病患者24例,抽取两组患者脑脊液,并行单核细胞检测,观察两组患者脑脊液异常细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细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断中,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的检测有助于掌握异常细胞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单个核细胞内结核抗原;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由于机体对结核杆菌或者其他代谢产物,导致的过敏反应所致,主要以脑膜为主要的非化脓性炎症反应,其比例是结核病的6%[1]。有研究证实,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情的延误。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是用于结脑诊断的重要方法。鉴于此,本研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通过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分析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4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4年拟定的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为3-80岁,平均年龄为(31.62±18.40)岁。另从同期体检病例中选取24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为2-84岁,平均年龄为(32.67±19.51)岁。两组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运用自然沉积法对患者行脑脊液细胞学常规检查,同时行免疫细胞组化法,对患者脑脊液进行检查。抽取3ml脑脊液行沉淀处理,在各个脑脊液沉淀器内加入脑脊液0.5ml,待到水分干后,行染色处理,并放置于显微镜下,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取玻片置于冷丙酮内4℃,固定10min,经TBS-T冲洗处理,移入混有羊血清的TBS内孵育。再用TBS-T冲洗数次,吹干滴入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孵育。再次运用TBS-T数次冲洗玻片,并运用50%缓冲甘油进行封片处理。分别制作两份玻片,其中一份作为阴性对照。阳性显示结果为单核细胞的胞浆染色。
1.3 检查指标
对两组脑脊液细胞学进行检查,淋巴样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激活单核细胞。
2 结果
观察组24例中,18例中性粒细胞(75.00%),22例淋巴样细胞(91.67%),15例转移淋巴细胞(62.50%),13例单核细胞(54.17%),23例激活单细胞(95.83%),2例嗜酸细胞(8.33%);对照组24例中,8例中性粒细胞(33.33%),14例淋巴样细胞(58.33%),10例转移淋巴细胞(41.67%),16例单核细胞(66.67%),17例激活单细胞(70.83%),1例嗜酸细胞(4.17%)。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细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非化脓性慢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尽管当前临床诊断方法不断改进,但效果都不慎理想。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其大量存在于单核巨噬细胞中,它能够被单核巨噬细胞快速吞噬,并且能够经由单核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迅速进入到细胞内,并迅速生长。有报道指出[2],相较于血清和抗体,脑脊液与抗原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基于该理论,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通过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检测,来实现早期诊断。结果显示,在2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与非本病患者的脑脊液单核细胞的抗原检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细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合抗原检查进行分析,可有效掌握异常细胞变化情况。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投入成本小,更利于县级医院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张秀英,吴若芬,范學文.T-SPOT.TB法检测脑脊液单个核细胞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2):110-115.
[2] 何俊瑛,刘士甫,朱艳霞,等.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3):209-212.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4例及非本病患者24例,抽取两组患者脑脊液,并行单核细胞检测,观察两组患者脑脊液异常细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细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断中,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的检测有助于掌握异常细胞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单个核细胞内结核抗原;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是由于机体对结核杆菌或者其他代谢产物,导致的过敏反应所致,主要以脑膜为主要的非化脓性炎症反应,其比例是结核病的6%[1]。有研究证实,导致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情的延误。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是用于结脑诊断的重要方法。鉴于此,本研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通过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分析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4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4年拟定的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为3-80岁,平均年龄为(31.62±18.40)岁。另从同期体检病例中选取24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为2-84岁,平均年龄为(32.67±19.51)岁。两组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运用自然沉积法对患者行脑脊液细胞学常规检查,同时行免疫细胞组化法,对患者脑脊液进行检查。抽取3ml脑脊液行沉淀处理,在各个脑脊液沉淀器内加入脑脊液0.5ml,待到水分干后,行染色处理,并放置于显微镜下,对有核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取玻片置于冷丙酮内4℃,固定10min,经TBS-T冲洗处理,移入混有羊血清的TBS内孵育。再用TBS-T冲洗数次,吹干滴入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孵育。再次运用TBS-T数次冲洗玻片,并运用50%缓冲甘油进行封片处理。分别制作两份玻片,其中一份作为阴性对照。阳性显示结果为单核细胞的胞浆染色。
1.3 检查指标
对两组脑脊液细胞学进行检查,淋巴样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激活单核细胞。
2 结果
观察组24例中,18例中性粒细胞(75.00%),22例淋巴样细胞(91.67%),15例转移淋巴细胞(62.50%),13例单核细胞(54.17%),23例激活单细胞(95.83%),2例嗜酸细胞(8.33%);对照组24例中,8例中性粒细胞(33.33%),14例淋巴样细胞(58.33%),10例转移淋巴细胞(41.67%),16例单核细胞(66.67%),17例激活单细胞(70.83%),1例嗜酸细胞(4.17%)。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细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非化脓性慢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尽管当前临床诊断方法不断改进,但效果都不慎理想。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其大量存在于单核巨噬细胞中,它能够被单核巨噬细胞快速吞噬,并且能够经由单核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迅速进入到细胞内,并迅速生长。有报道指出[2],相较于血清和抗体,脑脊液与抗原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基于该理论,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通过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抗原检测,来实现早期诊断。结果显示,在2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与非本病患者的脑脊液单核细胞的抗原检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性粒细胞、淋巴样细胞、激活单细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合抗原检查进行分析,可有效掌握异常细胞变化情况。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投入成本小,更利于县级医院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张秀英,吴若芬,范學文.T-SPOT.TB法检测脑脊液单个核细胞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2):110-115.
[2] 何俊瑛,刘士甫,朱艳霞,等.脑脊液单核细胞内ESAT-6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3):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