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估算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casdvg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怎么教啊?”“估算考什么?”“估算有答题格式吗?”“讨厌的估算惹的祸!”两年前教师们在群里大吐苦水,尽是愁云密布痛苦状。
  2010年和2013年我先后两次教二年级,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 2010年用的是2001年初审通过的教材,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里明确提出“加、减法估算”课题,把两位数估成“接近的整十数”。何谓“接近”,基本上以“四舍五入”为考量标准。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碰到不少问题,尤其是个位是4或者5,十位数字又不大的两位数,“入”或“舍”结果相差10,感觉甚怪,让家长、学生、老师三方都有困惑和纠结。
  当时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
  聪聪和飞飞两人跳绳比赛,每人跳三次,总数多的人赢,请估一估,谁输谁赢?(见表1)
  聪聪:25+27+26=78(下),飞飞:34+24+24=82(下),正确答案是飞飞赢!
  但按“凑整(整十)”情况是:
  聪聪:25+27+26估算成30+30+30 =90(下)
  飞飞:34+25+25估算成30+30+ 30 =90(下),结论是飞飞和聪聪不分输赢!
  若把此题数据改动一下(见表2)。
  同上,聪聪总数还是78次,改动后飞飞总数减少2次,80次,答案还是飞飞赢。小小改动按“凑整(整十)”估算飞飞减少了20,即34+24+24估算成30+20+20=70(下),飞飞反而“输了”!
  这题触动了我去思考、去寻找那些没被深刻认识的估算表现,去触摸估算更多更广阔的的一些特性。
  一、估算,因为需要才有价值
  以前我的估算教学特别注重估算策略的训练,走入一个“为估算而估算”的误区,二年级教学“加、减法估算”,把如何找接近的整十数作为教学重点,努力渗透“四舍五入”。
  新课标明确提出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单位和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强调“纯计算的估算”是没有意义的,要在具体情境中才能体会估算意义,在具体情境中使用估算才有意义。同样,强行用估算是没有价值的,估算因为需要才有价值。2013年我再次执教二年级的时候,欣喜地发现新人教版教材把“加、减法估算”从“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二)”请出去了。
  当数据不是很大的时候,相比精确计算估算没有带来任何便利,反而给学生带来更多困惑和负担,如当时教材出现这样的练习题:二年级有两个班,二(1)班有39人,22班有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学生有的先计算39+42=81(人),然后再回答说大约80人吧,有的学生直接回答大约81人,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答,有的学生知道39接近40,42也接近40,可是不知如何写。
  图1是当时教材的“100以内加减法估算”例题。
  我按教材的引导呈现了几种估算方法,下课时一学生大声说:“老师,我会算:28+43+24=95(元),妈妈带的钱够。”其余学生也纷纷响应,嘿,合着孩子们听了一节估算策略课还是宁愿坚持精确计算。
  后来我找学生调查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是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调查结论是:数据不大(100以内),80%以上的学生学生选择精确计算,还表示即使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也不愿选择估算!
  今年第二次执教二年级,“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电线,剩下的电线够不够?”同样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当老师没有任何引导的时候,100%学生直接计算,完全不需要估算。
  二、估算,因为灵活才有意义
  估算常用的策略有:四舍五入、进一、去尾等。这些策略只是估算的一面,即物质表现。估算集合了策略物质表现和心里活动的精神表现,而后者往往被我们忽略。
  估算的精神表现为不局限于某一种估算策略,综合使用估算策略和其他数学学习技巧的能力,即表现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数学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再次分析此题:
  聪聪和飞飞两人跳绳比赛,每人跳三次,总数多的人赢,请估一估,谁输谁赢?
  因为题目要求判断谁输谁赢,不计算出各自的总数也能判断,假如让我再次讲解此题,我会把重点放在观察和分析数据上,带领学生跳出常用的“凑整(四舍五入)”等常用“估算策略”。
  首先,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上下数据:第二次和第三次聪聪和飞飞跳绳的数量很接近,第二次和第三次这两次合计聪聪多了3下,但第一次聪聪少了9下,综合起来总数聪聪少,飞飞多!
  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比较计算”的过程综合了计算、观察、比较等很多数学心里活动,整个过程没有精确计算出各自总数但判断出谁输谁赢,让学生感觉估算是生活中需要并常用到的心算,即哲学家说的“街头数学”,通过“估一估”能减少计算量,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突然领悟:“哦,估算原来也可以这样!”
  估算的精神表现为注重估算的心理过程,学生在心里对一个数据取整、去尾、放大、缩小或对多个数据取多补少、上下前后比较,甚至多种策略的综合处理都是估算。老师上课经常会问学生:你的思路是什么?请你说说,你能写出来吗?这个问题通常难住学生,很多时候学生心里明白了怎样“估一估”,但不知如何说,会说了又担心不会写,不好写,不敢写。如果强行要求学生去表达,学生可能因为表达能力达不到,不敢去想了,继而拉低思维能力。除法试商如456÷13,学生如何想到十位商3?这个过程包含了很多数学思维活动,很多聪明的学生想到商3,但是如何想到3却说不出,原来数学也有一种可以意会但不能言传的美。估算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它的多彩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心智聪慧。
  认识到估算精神表现的一面,我们不再纠结于估算的书写格式这些形式。灵活丰富的内容往往表现形式是最为朴素的。估算正是如此:灵动地想,自由地说,简单地写。   三、估算,无题型却无处不在
  “有估算题吗?”“估一估是不是一定要估算,是不是写约等号才是估算?”回答是否定的。也不是非得“估算题”才用“估算”,估算也不似笔算有固定格式,也不似口算简单直接,估算随时出现在口算和笔算中,笔算前可以先估算、计算后也可以再估算,计算过程也可以反复斟酌查一查估一估,解决问题选择方法时可以先估一估再做决定,它的存在可以说无处不在,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如计算628+535,可以先估一估得数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想一想得数比1100大吗、比1200小吗?现在经常看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如11.35+0.8=2.15,在做题前先经历数学心理活动,首先11.35+0.8的结果肯定比11大,再看看小数部分可知11.35+0.8的结果比12还要大,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估算不是为题而存在,它的多彩除了在计算的前期估计与后期检测中,还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思考中。现用两题来说明:
  (1)足球15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158≈160,143≈140,160+140=300,说明158+143的结果在300左右,最后解决此题还需精确计算:158+143=301(元),301>300,答: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改动足球的价格与上一题对比:
  (2)足球12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据都是100多,但都比150少,128+143的结果肯定比300小,连“四舍五入”(128≈130,143≈140)都可以省掉直接得出128+143<300。
  这两题只是数据不同,但学生前期思维是一样的。
  “估一估”,在题(1)中,虽没有用估算直接解决问题,但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期思考。题(2)学生经历了与题(1)同样的“估一估”心理活动,并用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再识估算,认识到了估算是一种数学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认识到了估算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综合起来,估算不限题型:行为开放,有用,常用。
  估算不再给我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惹祸,它仿若游走于数学王国的精灵,长着翅膀带领我们在数学世界自由地翱翔,对思维开放,对行为选择开放。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简单性、优越性和灵活性,不为题而估,这样估算教学于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负担。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自1864年儒勒·凡尔纳出版著名小说《地心游记》以来,穿越4000英里(约6437公里)到达地心,一直被视为疯狂的幻想。但英国曾上映的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3D好莱坞大片提醒我们,探索地心之谜将是一次多么令人激动的冒险。  想象的地心之旅   好莱坞拍摄的《地心游记》一片中将恐龙、巨大的水虎鱼和食人植物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比儒勒·凡尔纳引人入胜的原著还要精彩。但如果我们真的有机会深入地心,我们会看到
【摘 要】文章以京杭大运河沿岸两个以“运河之都”为名片的城市为对象,介绍和总结了各地不同的对京杭大运河的开发保护现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运河之都”;淮安;济宁;遗产保护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世界。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杭州,贯穿京、津、冀、鲁、苏、浙等6省市,联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
圣诞节是加拿大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不论穷还是富,他们都会收到圣诞老人赠送的玩具,还有大餐.rn这些当然不是圣诞老人送的,富孩子们的礼物来自其家长,而穷孩子们则会受益于一
留学德国的第二年暑假,我看到一家花店在招店员,就前去应职,很顺利地被老板希特留下.希特要飞往慕尼黑参加一个活动,一个月后才回来.这个店,等于完全交给了我.
迄今为止,约翰·科科伦的人生是一场和文字的比赛,前半生他输了,后半生他正把比分追平,甚至超越。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约翰坐在第七排,这是课堂的最后一排,被称为“哑排”。他视力和智力都没问题,就是一个字也不认识,更别说写。  约翰·科科伦(John Corcoran)1937年12月出生于密苏里州路易斯市,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六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  到了六年级,艰巨的文字游戏拉开了帷幕。他
20世纪初叶,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了两条金鱼养在鱼缸
伴随着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行各业急需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式迫切需要提升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个人、家庭、高校和
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这些曾经熟悉的文字又再一次让我深深思考,回顾我们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教学,再看看新修订的一些理念,清晰地传递出了一个理念,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真,做语文
期刊
那年的那段时间,我穿着似乎还算潮流的黑色短款羽绒服,扎着高高的马尾,来来往往,走在路上.那个冬天,天气阴冷,很少能见到暖暖的阳光,我坐在八十多人的大教室里,埋头苦干,为的
那一年春天,我被安排到大山里的一所中学任教.我教语文,还兼做班主任工作.这是大山里唯一的中学,条件差,环境恶劣.不少朋友得知我调入大山后,都纷纷打来电话,向我问好,给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