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林质量是造林绿化工程的生命线,事关绿化工程的成败。因此,如何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提升国土绿化水平,成为林业生产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当前造林绿化工作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提高造林绿化质量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科技支撑。坚持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改善树种结构,构建稳定的森林群落。坚持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充分发挥自然力对森林植被的修复作用,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效。坚持良种壮苗,从源头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坚持精细作业,科学整地、合理施肥,努力提高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一、适地适树与良种壮苗
适地适树是造林成败的关键环节,造林前首先要全面了解造林的植被、土壤、降水地形等自然特点,选择栽种的目的树种,这一项选择的余地较大,但是要做到可靠高效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根据各种树木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天然植物和人工种植成功的植物,确保各种树木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带的最适用区,稍适用区和非适用区。所以要找准适应造林的适地树种,违反造林地的适地树种、树木就会生长不良,病虫鼠害严重,导致造林的失败,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全面掌握了解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栽种目的树种的生活习性及适宜区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造林质量的原则。
二、栽植与管护
造林整地和栽植是造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的好坏有直接影响。整地是造林工程中用工量最大的一项工作,花费劳力也多。整地一定要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地,踩、提用不好会使苗木伤根、窝根、透风、影响缓苗,在苗木的运输、假植、栽植过程中,对苗木保护不好,过长时间的暴晒、风吹,会使苗木失水过多而死亡,影响造林的成活率。造林期间对造林人员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技术人员现场检查指导,保证造林质量和标准的统一。要积极推广带土栽植,泥浆蘸根、生根粉、保水剂、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坚持乔灌草结合扩大针阔叶混交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衡量造林绿化成败的核心,在充分考虑立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造林任务,选择造林地块,再进行实际栽植。
三、技术措施
1、提前整地
春季时间短,造林任务重,提前在秋、冬季化冻前进行整地,可有效截留,贮蓄降水,提高土壤墒情,改善立地做到“地等苗”就可以不误时机迅速造林。选择整地方法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整,讲求实效,采用鱼鳞坑,块状等方法,严格按技术标准,保证整地穴的深度、宽度质量(穴宽70x70x50CM)。不论何时造林,如未来得及提前数月进行整地,也要在栽前整地后造林,绝不能因未来得及整地就将苗木进行栽植。这样不仅成活率低,而且还会造成苗木大面积的死-亡。还要求尽量保留原生植被,据调查,在冬、春严重干旱的情况下,造林栽植前未整地的0-50CM土壤含水量为5.94%-11.56%,而栽前整地的0-50CM的土壤含水量为13.30%-15.40%。因此,在干旱区必须先整地后造林。
2、造林时间
一般造林分春、雨和秋季三季进行造林。确定造林的季节,就要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至关重要,否则将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春季造林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初进行。春季干旱少雨,造林的关键是宜早不宜迟,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开始造林,在苗木萌芽后立即停止造林。造林应按先低后高,先阳坡、后阴坡的原则进行。秋季造林多在8月至9月中旬进行,土壤未冻拔前和苗木生长停止后进行造林。雨季造林,应对蒸腾量小的针叶树种,亦可选择小龄苗,在已透墒又连阴雨的季节进行造林。
3、造林苗木的选择与适地适树
造林苗木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抗旱、抗逆性强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造林,造林要选好苗木,即用根系好、干粗壮、无病虫害的一、二级苗木进行造林。除此外,还要选用营养袋的苗木和带土块的苗木,这样也会提高成活率。
4、提高造林绿化质量要加强管护,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林木保护管理,认真搞好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防乱砍滥伐工作,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及时开展中幼林抚育和残次林改造。
四、管理措施
造林是系统的生物工程建设,工作对象是活的生物体,在各种环节的生产工作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失误,使其失去“生命”,其他环节就无法进行,造成的损失会成倍增加,这是生物工程的一大特点,所以造林就要按规划设计,还要讲经验、讲科学、讲技术、讲管理。“管理也是科学”,说明管理的重要性,由于管理的失误,便造林各环节的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而造林失败的教训也是不少的。因此提高造林质量加强造林质量意识,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
一、适地适树与良种壮苗
适地适树是造林成败的关键环节,造林前首先要全面了解造林的植被、土壤、降水地形等自然特点,选择栽种的目的树种,这一项选择的余地较大,但是要做到可靠高效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根据各种树木的地理分布范围和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天然植物和人工种植成功的植物,确保各种树木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带的最适用区,稍适用区和非适用区。所以要找准适应造林的适地树种,违反造林地的适地树种、树木就会生长不良,病虫鼠害严重,导致造林的失败,要做到“适地适树”,必须全面掌握了解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栽种目的树种的生活习性及适宜区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造林质量的原则。
二、栽植与管护
造林整地和栽植是造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的好坏有直接影响。整地是造林工程中用工量最大的一项工作,花费劳力也多。整地一定要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地,踩、提用不好会使苗木伤根、窝根、透风、影响缓苗,在苗木的运输、假植、栽植过程中,对苗木保护不好,过长时间的暴晒、风吹,会使苗木失水过多而死亡,影响造林的成活率。造林期间对造林人员进行现场技术培训,技术人员现场检查指导,保证造林质量和标准的统一。要积极推广带土栽植,泥浆蘸根、生根粉、保水剂、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坚持乔灌草结合扩大针阔叶混交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衡量造林绿化成败的核心,在充分考虑立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造林任务,选择造林地块,再进行实际栽植。
三、技术措施
1、提前整地
春季时间短,造林任务重,提前在秋、冬季化冻前进行整地,可有效截留,贮蓄降水,提高土壤墒情,改善立地做到“地等苗”就可以不误时机迅速造林。选择整地方法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整,讲求实效,采用鱼鳞坑,块状等方法,严格按技术标准,保证整地穴的深度、宽度质量(穴宽70x70x50CM)。不论何时造林,如未来得及提前数月进行整地,也要在栽前整地后造林,绝不能因未来得及整地就将苗木进行栽植。这样不仅成活率低,而且还会造成苗木大面积的死-亡。还要求尽量保留原生植被,据调查,在冬、春严重干旱的情况下,造林栽植前未整地的0-50CM土壤含水量为5.94%-11.56%,而栽前整地的0-50CM的土壤含水量为13.30%-15.40%。因此,在干旱区必须先整地后造林。
2、造林时间
一般造林分春、雨和秋季三季进行造林。确定造林的季节,就要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至关重要,否则将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春季造林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初进行。春季干旱少雨,造林的关键是宜早不宜迟,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开始造林,在苗木萌芽后立即停止造林。造林应按先低后高,先阳坡、后阴坡的原则进行。秋季造林多在8月至9月中旬进行,土壤未冻拔前和苗木生长停止后进行造林。雨季造林,应对蒸腾量小的针叶树种,亦可选择小龄苗,在已透墒又连阴雨的季节进行造林。
3、造林苗木的选择与适地适树
造林苗木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抗旱、抗逆性强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造林,造林要选好苗木,即用根系好、干粗壮、无病虫害的一、二级苗木进行造林。除此外,还要选用营养袋的苗木和带土块的苗木,这样也会提高成活率。
4、提高造林绿化质量要加强管护,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林木保护管理,认真搞好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防乱砍滥伐工作,切实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及时开展中幼林抚育和残次林改造。
四、管理措施
造林是系统的生物工程建设,工作对象是活的生物体,在各种环节的生产工作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失误,使其失去“生命”,其他环节就无法进行,造成的损失会成倍增加,这是生物工程的一大特点,所以造林就要按规划设计,还要讲经验、讲科学、讲技术、讲管理。“管理也是科学”,说明管理的重要性,由于管理的失误,便造林各环节的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而造林失败的教训也是不少的。因此提高造林质量加强造林质量意识,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