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剧根据日本小说家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改编。谷崎润一郎是擅长写虐恋的小说家,他喜欢在嗜虐和受虐中体现人性的美丑、善恶。正如我们在剧中所看到的那样,嗜虐的春琴,受虐的佐助是一对复杂、特殊的恋人关系。本文以“物哀新语”为题,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越剧《春琴传》的两大特征:“物哀”即越剧《春琴传》再现原著小说中日本的物哀精神;“新语”是指《春琴传》以越剧艺术的为基础,用新的戏曲概念再现故事。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两种视角走进越剧《春琴传》,走进春琴和佐助的爱情世界。
[关键词]越剧 物哀精神 新戏曲
中图分类号:TP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72-01
一、萃取故事中的“物哀”意象
“物哀”意象之盲。春琴出生在药商之家,模样标致,从小娇生惯养,犹得父母的爱护。这样的身世,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大家闺秀,风姿绰约的。然而,双目失明让她变得性格多变,暴躁易怒。这样的人物设置和作者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作者眼里,“美”是需要在肉体的残忍中得以体现,丑即为美。后来,利太郎因对春琴意图不轨被拒后,心生恨意,用开水将美丽的春琴给毁容。只剩月貌华容的春琴,唯一可以引以为傲的东西被摧毁,这对她又是一重打击。然而,在设置人物时,作者赐给了春琴美丽的容颜,却夺走了她的视觉,“盲”贯穿在春琴命运的始终,可以说,春琴即为“物哀”的化身。因春琴意冷心灰,对生活绝望,深爱着她的佐助,为了让春琴在自己的脑海里永驻美艳姿容,并能与她生活在一起。他竟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以残酷的方式结束了感官上的审美,将精神的审美升华,延续了他对爱情的忠贞。这种自我失明的选择也是符合日本的“物哀”精神。
“物哀”意象之虐。“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生根于日本文化已久,武士道精神就是一种。上面说到,谷崎润一郎是擅长写虐恋的小说家,他喜欢在嗜虐和受虐中体现人性的美丑、善恶。春琴的美貌和失明的反差,造成了心理上的极大创伤。得到爱情后的喜与被毁容的悲,再一次让她对生活失去希望。这种由隐形力量操控着的命运,其实就是“虐”的最真实的表达。作者通过对春琴无选择的命运嫁接,让命运对春琴“施虐”,而作者则成了“施虐者”。这还不算,被命运虐待的人,常常在心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扭曲。春琴用发簪扎佐助,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对佐助无法明喻的爱。和佐助生有一子后,狠心送给了别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虐”,对佐助来说更是一种“虐”。然而,佐助在这场建立在“暴力”的爱情上,居然乐于承受,他享受这种另类的表达。这和春琴被命运虐待不一样,他是可以选择的。同样的选择,在最后又一次发生。为了延续和春琴的感情,为了留在她身边,他用那根春琴用来扎他的发簪刺瞎了自己。这是佐助唯一一次以施虐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受虐的竟然还是他自己。这种选择的无奈,也正说明了人在爱情在的盲目和不知所措。
“物哀”意象之雪。一提到“雪”,我想了小泉八云编写的日本民间传说《雪女》。雪女在深山中居住,有着令人惊艳的美丽外表,常把进入雪山的男子吸引到没人的地方与他接吻,接吻的同时将其完全冰冻起来,取走其灵魂食用。雪女在日本人心中是一种很纠结的妖怪,美丽而又恐怖,若遭遇雪女,你很可能会遭遇一段充满艳情的恐怖经历。这和《春琴抄》的故事有点想象。春琴和佐助的爱琴也是发生在雪天,从授艺到诉心,从毁容到刺目,雪一直未曾消失。几遍是在利太郎家赏梅时,那种人性的阴暗和环境里的冷肃氛围融洽,冻住了本该升温的两人的感情。雪是自然界的精灵,他随着时间变化。对春琴来说,雪是衬托其美貌的绿叶,对佐助来说,雪是他和春琴爱情的见证者。然而,这个见证者好像并没有退去的意思,他在二人的世界里驻足观望,让“盲”、“虐”和“爱”一起凝结在他们的世界里。结尾,二人抚琴,雪花飘落。我们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场雪,还是春琴和佐助生命里的其中一场过客。可以肯定的是,是雪让二人遭遇一段充满艳情的恐怖经历。
二、解构舞台上的“新语”表达
“新语”表达之琴。不得不说,导演在寻找一个可以连接人物关系的物象是,的确是对原著有着深入的了解。看过小说的读者和看过越剧的观众都知道,连接佐助和春琴的正是三味线(戏剧里称之为三弦。)这人物关系上,一把三味线是纽带,它连接着佐助和春琴的三重关系——主仆、师徒、夫妻。因为佐助弹奏三味线相似春琴弹奏,春琴之父安左卫门让佐助拜春琴为师。因为学琴,佐助和春琴的关系进一步亲密起来,以致二人诉心,有了夫妻之实。此外,因为三味线,利太郎以此为借口,闯进春琴的世界,让故事高潮迭起,矛盾升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佐助刺瞎双眼时,三味线的琴弦一动,左眼瞎了,再一动,右眼也瞎了。三味线在这时成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支点和心理节奏。
“新语”表达之乐。本剧在排演可谓是大胆谨慎。导演大胆的运用日本邦乐的五声音阶作为演员唱戏是的配乐。我们不难发现,在利太郎上场之前,几乎所有的唱段配乐都是以日本邦乐风格为主要音乐。所以,一开始安左卫门开唱时,我们似乎觉得越剧唱腔和邦乐的结合是那么格格不入,而演员在常德时候,似乎也在寻找音乐节奏。利太郎出现后,所有演员在唱时,传统的越剧的乐器的声音有漂浮在剧场里,鼓点又起。这时候,演员的舞台节奏找了回来,越剧的韵味又一次出现。观众的心里,也得到了来自传统文化的心理暗示,很快让观众从那种质疑、差异的情绪里回到故事里。尽管,这种尝试在老越剧戏迷的眼里是不伦不类的,然而作为越剧的新尝试,这种突破的初衷是将越剧推向年轻观众的视野,以及对海外观众的一种的新的展示。当然,本剧的纽带是三味线,自然在整个曲调编排上,大量的使用三味线也是合情合理。而三味线的音调纯质、苍凉,正好也符合《春琴传》物哀的基调。
“新语”表达之舞。在分析这一部分时,我得说明这里的“舞”是指戏曲概念里的“做”。首先,在演员的台步上。以春琴为例,在戏曲里,春琴应是旦角。旦角走台步应似孔雀般大方而不失婉约,轻盈又不乏稳重。勾脚起步如飞,脚心落地无声。然而,我嗯并没有看到传统越剧里的做功。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艺伎的小碎步。其次,在身段上。传统戏曲要求演员:松肩垂臂如弯柳,肘臂摆动兰花手。这一点上,《春琴传》在表演上完全脱去了戏曲的外衣,转而换上了话剧的新衣。最后,在龙套上的表现上。她们带着面具,以故事之外的人物形象,抱着三味线出现舞台上。表演风格,也是脱离传统,追求日本风格,已达到与主人公形象和故事背景一致化。《春琴传》在程式上,挣脱了传统,追求故事语境,达到形神合一。在审美上,保留了越剧的唱腔,对演员表演、音乐伴奏、舞美等有著话剧的写实审美要求。尽管戏曲的主要特征——程式化的内容减弱,但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对新剧目的审美要求和写实化的戏剧原则。
《春琴传》作为新越剧,编剧在故事的脉络上能够把握原著故事里的精髓,准确的提取出主要事件,把小说内容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呈现,既加深了故事里的戏剧性,又对日本文化作出了新的解读。导演对整场演出的精心安排,从舞台创作、剧本解读、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用于借鉴、融合,对新越剧的发展有自己的艺术审美,但能更多的提取传统越剧的优秀元素,会让新越剧更符合越剧语境。
作者简介
马超(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编剧。
[关键词]越剧 物哀精神 新戏曲
中图分类号:TP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372-01
一、萃取故事中的“物哀”意象
“物哀”意象之盲。春琴出生在药商之家,模样标致,从小娇生惯养,犹得父母的爱护。这样的身世,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大家闺秀,风姿绰约的。然而,双目失明让她变得性格多变,暴躁易怒。这样的人物设置和作者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作者眼里,“美”是需要在肉体的残忍中得以体现,丑即为美。后来,利太郎因对春琴意图不轨被拒后,心生恨意,用开水将美丽的春琴给毁容。只剩月貌华容的春琴,唯一可以引以为傲的东西被摧毁,这对她又是一重打击。然而,在设置人物时,作者赐给了春琴美丽的容颜,却夺走了她的视觉,“盲”贯穿在春琴命运的始终,可以说,春琴即为“物哀”的化身。因春琴意冷心灰,对生活绝望,深爱着她的佐助,为了让春琴在自己的脑海里永驻美艳姿容,并能与她生活在一起。他竟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以残酷的方式结束了感官上的审美,将精神的审美升华,延续了他对爱情的忠贞。这种自我失明的选择也是符合日本的“物哀”精神。
“物哀”意象之虐。“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生根于日本文化已久,武士道精神就是一种。上面说到,谷崎润一郎是擅长写虐恋的小说家,他喜欢在嗜虐和受虐中体现人性的美丑、善恶。春琴的美貌和失明的反差,造成了心理上的极大创伤。得到爱情后的喜与被毁容的悲,再一次让她对生活失去希望。这种由隐形力量操控着的命运,其实就是“虐”的最真实的表达。作者通过对春琴无选择的命运嫁接,让命运对春琴“施虐”,而作者则成了“施虐者”。这还不算,被命运虐待的人,常常在心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扭曲。春琴用发簪扎佐助,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对佐助无法明喻的爱。和佐助生有一子后,狠心送给了别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虐”,对佐助来说更是一种“虐”。然而,佐助在这场建立在“暴力”的爱情上,居然乐于承受,他享受这种另类的表达。这和春琴被命运虐待不一样,他是可以选择的。同样的选择,在最后又一次发生。为了延续和春琴的感情,为了留在她身边,他用那根春琴用来扎他的发簪刺瞎了自己。这是佐助唯一一次以施虐者的身份出现,然而受虐的竟然还是他自己。这种选择的无奈,也正说明了人在爱情在的盲目和不知所措。
“物哀”意象之雪。一提到“雪”,我想了小泉八云编写的日本民间传说《雪女》。雪女在深山中居住,有着令人惊艳的美丽外表,常把进入雪山的男子吸引到没人的地方与他接吻,接吻的同时将其完全冰冻起来,取走其灵魂食用。雪女在日本人心中是一种很纠结的妖怪,美丽而又恐怖,若遭遇雪女,你很可能会遭遇一段充满艳情的恐怖经历。这和《春琴抄》的故事有点想象。春琴和佐助的爱琴也是发生在雪天,从授艺到诉心,从毁容到刺目,雪一直未曾消失。几遍是在利太郎家赏梅时,那种人性的阴暗和环境里的冷肃氛围融洽,冻住了本该升温的两人的感情。雪是自然界的精灵,他随着时间变化。对春琴来说,雪是衬托其美貌的绿叶,对佐助来说,雪是他和春琴爱情的见证者。然而,这个见证者好像并没有退去的意思,他在二人的世界里驻足观望,让“盲”、“虐”和“爱”一起凝结在他们的世界里。结尾,二人抚琴,雪花飘落。我们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场雪,还是春琴和佐助生命里的其中一场过客。可以肯定的是,是雪让二人遭遇一段充满艳情的恐怖经历。
二、解构舞台上的“新语”表达
“新语”表达之琴。不得不说,导演在寻找一个可以连接人物关系的物象是,的确是对原著有着深入的了解。看过小说的读者和看过越剧的观众都知道,连接佐助和春琴的正是三味线(戏剧里称之为三弦。)这人物关系上,一把三味线是纽带,它连接着佐助和春琴的三重关系——主仆、师徒、夫妻。因为佐助弹奏三味线相似春琴弹奏,春琴之父安左卫门让佐助拜春琴为师。因为学琴,佐助和春琴的关系进一步亲密起来,以致二人诉心,有了夫妻之实。此外,因为三味线,利太郎以此为借口,闯进春琴的世界,让故事高潮迭起,矛盾升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佐助刺瞎双眼时,三味线的琴弦一动,左眼瞎了,再一动,右眼也瞎了。三味线在这时成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支点和心理节奏。
“新语”表达之乐。本剧在排演可谓是大胆谨慎。导演大胆的运用日本邦乐的五声音阶作为演员唱戏是的配乐。我们不难发现,在利太郎上场之前,几乎所有的唱段配乐都是以日本邦乐风格为主要音乐。所以,一开始安左卫门开唱时,我们似乎觉得越剧唱腔和邦乐的结合是那么格格不入,而演员在常德时候,似乎也在寻找音乐节奏。利太郎出现后,所有演员在唱时,传统的越剧的乐器的声音有漂浮在剧场里,鼓点又起。这时候,演员的舞台节奏找了回来,越剧的韵味又一次出现。观众的心里,也得到了来自传统文化的心理暗示,很快让观众从那种质疑、差异的情绪里回到故事里。尽管,这种尝试在老越剧戏迷的眼里是不伦不类的,然而作为越剧的新尝试,这种突破的初衷是将越剧推向年轻观众的视野,以及对海外观众的一种的新的展示。当然,本剧的纽带是三味线,自然在整个曲调编排上,大量的使用三味线也是合情合理。而三味线的音调纯质、苍凉,正好也符合《春琴传》物哀的基调。
“新语”表达之舞。在分析这一部分时,我得说明这里的“舞”是指戏曲概念里的“做”。首先,在演员的台步上。以春琴为例,在戏曲里,春琴应是旦角。旦角走台步应似孔雀般大方而不失婉约,轻盈又不乏稳重。勾脚起步如飞,脚心落地无声。然而,我嗯并没有看到传统越剧里的做功。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艺伎的小碎步。其次,在身段上。传统戏曲要求演员:松肩垂臂如弯柳,肘臂摆动兰花手。这一点上,《春琴传》在表演上完全脱去了戏曲的外衣,转而换上了话剧的新衣。最后,在龙套上的表现上。她们带着面具,以故事之外的人物形象,抱着三味线出现舞台上。表演风格,也是脱离传统,追求日本风格,已达到与主人公形象和故事背景一致化。《春琴传》在程式上,挣脱了传统,追求故事语境,达到形神合一。在审美上,保留了越剧的唱腔,对演员表演、音乐伴奏、舞美等有著话剧的写实审美要求。尽管戏曲的主要特征——程式化的内容减弱,但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对新剧目的审美要求和写实化的戏剧原则。
《春琴传》作为新越剧,编剧在故事的脉络上能够把握原著故事里的精髓,准确的提取出主要事件,把小说内容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呈现,既加深了故事里的戏剧性,又对日本文化作出了新的解读。导演对整场演出的精心安排,从舞台创作、剧本解读、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用于借鉴、融合,对新越剧的发展有自己的艺术审美,但能更多的提取传统越剧的优秀元素,会让新越剧更符合越剧语境。
作者简介
马超(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