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三全育人”,抓好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是关键。本文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抓手,在合力论、系统论、协同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剖析目前高校在协同育人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6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及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格局[1]。高校应整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资源,加強育人合力,实现“1+1>2”,深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本文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要抓手,主要探讨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高校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从制度、管理模式等方面解决问题,实现从“教”走向“育”,从“点”走向“面”,搭建好专业课堂和德育课堂两大育人平台,形成长效育人机制,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一、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合力论
  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认为历史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上层建筑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个人的主体意识会凝聚成合力,即合力论,合力论分为历史客体合力、历史主体合力、历史主体与客体产生的合力。恩格斯更是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对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描述,以平行四边形的一点为中心,点两边的力是合力,以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长度代表力的大小,对角线方向代表力的方向[2]。高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两边力的作用,加大育人合力的实效。
  (二)系统论
  贝塔朗菲(Bertalanffy,Ludwig von)在1932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首次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认为系统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要素都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高校作为教育大系统,教学部门、学工部门等属于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构成要素便是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就在于要把所有部门的构成要素结合起来,凝聚合力,打造一支一体化教育队伍。
  (三)协同论
  哈肯(Haken)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在1976年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对协同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所有系统中的子系统尽管属性不一,但是子系统之间都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4]。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同为教育系统下的两部门,分属系统不同,但有共同育人目标,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他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好两支队伍的协同性,整合两部门的教育资源,加强两部门的协作,从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5],要构建思政大格局,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等全过程,着力解决“四个合力不足”的问题。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职能:一方面,两者的协同育人有助于高校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统筹推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有助于构建高素质育人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两大角色虽各有侧重,但育人目标一致。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大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做好专业规划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安全知识等。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高效融合,必须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高素质育人队伍,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是高校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主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进行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教师主要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实习实践、学科前沿、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者协同育人,有助于学生做好阶段性学业及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强化协同育人实效,为国家培养专业性强、本领过硬、道德品质优良、综合能力极强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
  三、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书和育人相分离,全员育人队伍尚未形成一体化
  专业教师归属教学团队,辅导员归属学工团队,专业教师的教学以课堂为主渠道,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学工系统以管理和服务为载体,在管理中更细碎,形成“教学+学生”“学工+学生”单线育人模式。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氛围愈加浓厚,这无疑会引导教师将重心转向科研,在教学方面以完成基本教学量为主,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等方面缺乏了解的前提下,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常只注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认知、专业培养目标等的教育,两支育人队伍呈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现象[6]。   (二)阶段性职业规划不明确,全过程育人衔接不到位
  高校学生多为“00后”独生子女,个性突出,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自我认识以及就业环境认识上易出现偏差,带有理想化倾向,易盲目从众。加之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不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考虑各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未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缺乏专业和职业规划指导,造成育人过程衔接不到位,育人效率降低。
  (三)家校社互助联动平台欠缺,全方位育人机制有待健全
  高校大多未建立有效的家校社互动交流平台,未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校对学生教育中更多的注重德育,家长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高校在不了解学生家庭及其以往受教育情况下,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教育教学效率。社会教育对学生德育起着辅助作用,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动机等意识形态的形成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欠缺,学校联合社会相关部门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未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创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全员育人。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要打破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孤岛困境”局面,实现协同育人合力,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辅导员、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建以教学部门、学工部门及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各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秉承“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定期交流、共生发展”的原则,共同搭建育人平台,保障育人队伍全员参与,构建上下互通、左右互联、齐抓共管的格局,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队伍互依性、教育过程互通性、教育方法互鉴性。
  构建“三课堂”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全过程育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依托专业教师的专业课堂和辅导员的德育课堂,依托专业课堂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依托德育课堂实现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为“第三课堂”,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主流舆论,强化网络价值引领,传播正能量、化解负面舆论。
  完善“三级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作为教育子系统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作为教育系统的大平台,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高校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级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家校微信群或家校教育座谈会等形式,同时联合公安部门,定期开展“五防”安全教育座谈会,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法制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97.
  [3]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 林康义,魏宏森,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51.
  [4]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構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
  [6] 姜冬乐,郭晓佳.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6):57-60.
  (荐稿人:袁久和,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其他文献
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虽然职责不同,但育人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素养的要求更高,两者更要相互协助,做好育人工作。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生活,深入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情况,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让学生的素养水平得到提升,以更好的姿态步入社会。本文对于协同育人的探讨,旨在探索未来的协同育人工作方向。文章主要总结相关论点与实际应用案例的方式,分析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壁垒破除的必要性以及实际的育人要点。本文通过探讨发现,协同育人对于高校的育人目标有着促进作用,其应用具
本文依据“十四五”教育规划纲要,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神,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实际情况,通过美术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有效构建职前师范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成就。突出时代特征,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新时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素养能力的新型教育者。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国家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优秀技能型人才储备对于国家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伴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增加,高职教育在迎来更广阔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德育教育工作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展德育工作,并推动测评体系的多元化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才。本文将分析目前学校阶段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探析多元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方式和策略,进而完善测评体系的建设,旨在
摘 要:青少年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青少年也存在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人蛊惑、冲动易怒等缺点,一不小心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多骇人听闻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总结法,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刑法制度的角度开展研究,提出提高教
本研究基于多个乡村的田野考察,回答在当下乡村主体外流、共识虚浮且媒介乡村化的条件下,共同体建构的可能性。本文认为,根据情感传播与乡村共同体建构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面对面的乡村共同体自然形成、主体外流条件下共同体衰落以及媒介化乡村共同体的重塑。文化唤醒、平台建构和形象建构是乡村“弥散性受众”重塑共同体的可能路径。
“00后”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起“90后”所处的计算机时代,上网更便捷,所花时间更多,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多元文化和价值的冲击和影响,“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复杂化、多样化的倾向,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论文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对“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家层面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认为高校可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党的历史博物馆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摘 要:在现代化进程发展的今天,以先秦儒家的廉政思想结合当前实际,对国家发展社会治理都具有很深的价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和社会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面对基层发展建设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分别从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不同思想角度阐述其对当前廉政工作的启示,以期推动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  关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抓手进行高职德育教育建设,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培育优质人才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高,在抓好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教学的同时,高校必须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把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把握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并在这一框架之下深入研究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
摘 要:高等院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增强师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地将其贯穿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  关键词:高校;内部治理;管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66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又一根本性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旨在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