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青少年也存在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人蛊惑、冲动易怒等缺点,一不小心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多骇人听闻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总结法,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刑法制度的角度开展研究,提出提高教育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刑法制度;犯罪;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90-03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最为年轻、有活力的群体,其综合素养、人格品质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的青少年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养成健康的体魄,拥有优秀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完成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青少年犯罪会给自己的人生印上污点,产生严重的恶劣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成因开展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一)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
从最高检官网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未成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逐渐呈现低龄化的特点,14~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些青少年犯罪手法成熟、专业,比如湖南省“12·2沅江持刀杀母案”,就是典型的青少年成熟作案,整个过程沉着冷静,令人不寒而栗。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成年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犯罪手段,并且受其他未成年犯罪影响,导致犯罪低龄化[1]。
(二)犯罪逐渐呈现群体化
《中国教育报》结合2017年11月1日—2018年10月10日各媒体报道的中小学欺凌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宿舍、校外,群体欺凌占77%,个体欺凌占23%。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群体化的特点,很多学生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开展校园欺凌,以大欺小,以多欺少,还养成了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初中学生尝试吸卷烟的比例为12.9%。一些学校出现了极为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施暴者对受害者进行群体性殴打、辱骂,作案行为十分恶劣,对受害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群体性犯罪具有更高的危害性,会对其他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使不正之风盛行。
(三)犯罪性质以索取钱财为主
2020年10月19日,最高检官网发布了2020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1—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551002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捕率为36.6%,较整体刑事犯罪高14.4个百分点;不起诉率32%,较整体刑事犯罪高18.5個百分点。从涉及的罪名看,不满16周岁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严重犯罪主要集中在抢劫罪、强奸罪,占不满16周岁犯罪案件的七成多。一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物质享受,想用不劳而获的方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终走上盗窃或抢劫之路,甚至实施恶性犯罪。一些青少年恃强凌弱,对更小的未成年收取“保护费”,还有一些青少年团伙作案,盗窃金银首饰、手机等财物。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也在不断增多,有些青少年犯罪甚至是因为网络聊天、打游戏等激发矛盾,这些都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2]。
二、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刑法制度分析
(一)青少年刑法制度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保护,对未成年人范围实行从轻处罚的管理办法,死刑对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3]。
(二)青少年刑法制度的分析
通过了解刑法制度可以看出,14~16周岁未成年只需要对8种严重犯罪后果负责,此种制度只能约束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很多14至16周岁的人犯罪,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却不需要负刑事责任,无法保障受害人权益。国家法律部门应该完善刑法制度,增加14~16周岁承担罪名的范围,让法律与时俱进。刑法制度应该跟随社会发展情况,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监督、警示、教育、治理等作用,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成熟化等特点,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刑法制度应该进行调整。对想要犯罪或者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来说,刑法无疑是一剂强力解药,能够让青少年悬崖勒马,及时纠正思想和行为,意识到犯罪的严重性,从而改变思想,走上人生正途。青少年正处于身心不成熟的阶段,人生才刚刚开始,刑法应该对已经实施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感化、教育、引导,帮助其改过自新。
另外,刑法还要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适当惩罚,使之引以为戒,起到广泛的教育作用。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源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思想,可以对犯罪未成年进行劳动改造,让这部分人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思想。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提升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当前青少年犯罪数量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从当前未成年犯罪状况中可以看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未成年是犯罪的高发群体,尤其是暴力犯罪。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犯罪的比例越低,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初中或者高中辍学,在社会上沾染了不良习气,与一些“问题青年”来往,最终造成犯罪悲剧。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采用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手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加强青少年文化素养,从而有效预防犯罪[4]。
(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犯罪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不考虑犯罪后果,缺乏道德感,很多青少年认为自己学习差,难以升入重点学校,就自甘堕落、自暴自弃,逐渐沾染恶习,开始实施犯罪。针对这种情况,培养青少年道德感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向,只有加强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才能抑制其犯罪思想。
现在单亲家庭、再婚家庭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的家庭情况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成长。无论是何种家庭组合形式,家庭教育都不能缺失,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监督义务和教育义务,需要给予青少年关爱,关心其在校情况、交友情况,监督未成年上网,及时发现犯罪苗头。学校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加强文化育人功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规划人生,加强法治教育,让青少年懂法、维护法,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法律知识[5]。
(三)净化网络环境,健全制度
部分网络内容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交友App琳琅满目,拜金主义等不良的言论甚嚣尘上,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青少年灌输暴力思想、犯罪思想,很多黄色内容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时刻危害青少年的心灵。基于以上情况,有关部门要净化网络环境,对交友软件、游戏软件开展专项检查,维护网络安全,让青少年拥有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针对游戏软件来说,有关部门应该增加年龄限制,通过实名认证加强年龄限制,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学校要对青少年的手机进行管理,健全校园管理制度,降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因素、生长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预防青少年犯罪也要从这些方面开展,铲除犯罪的根源,防患于未然。青少年犯罪首先会產生犯罪意识和动机,进而实施犯罪,构成犯罪事实,当前青少年犯罪存在低龄化、群体化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及高校应该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 尹玮泽. 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相关问题的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3):32-33.
[2] 佚名.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3(02):4-5.
[3] 林楷辉,吴丽聪.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6(07):42-43.
[4] 程莎,杨晓丽. 浅论我国青少年犯罪[A]//贵州省法学会. 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 贵州:贵州省法学会,2008:3.
[5] 杨庆玲. 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刑罚适用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荐稿人:佀连涛,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青少年;刑法制度;犯罪;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90-03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最为年轻、有活力的群体,其综合素养、人格品质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的青少年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养成健康的体魄,拥有优秀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完成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青少年犯罪会给自己的人生印上污点,产生严重的恶劣影响,因此,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成因开展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分析
(一)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
从最高检官网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未成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逐渐呈现低龄化的特点,14~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些青少年犯罪手法成熟、专业,比如湖南省“12·2沅江持刀杀母案”,就是典型的青少年成熟作案,整个过程沉着冷静,令人不寒而栗。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成年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犯罪手段,并且受其他未成年犯罪影响,导致犯罪低龄化[1]。
(二)犯罪逐渐呈现群体化
《中国教育报》结合2017年11月1日—2018年10月10日各媒体报道的中小学欺凌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宿舍、校外,群体欺凌占77%,个体欺凌占23%。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群体化的特点,很多学生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开展校园欺凌,以大欺小,以多欺少,还养成了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初中学生尝试吸卷烟的比例为12.9%。一些学校出现了极为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施暴者对受害者进行群体性殴打、辱骂,作案行为十分恶劣,对受害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群体性犯罪具有更高的危害性,会对其他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使不正之风盛行。
(三)犯罪性质以索取钱财为主
2020年10月19日,最高检官网发布了2020年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1—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和决定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551002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捕率为36.6%,较整体刑事犯罪高14.4个百分点;不起诉率32%,较整体刑事犯罪高18.5個百分点。从涉及的罪名看,不满16周岁仍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严重犯罪主要集中在抢劫罪、强奸罪,占不满16周岁犯罪案件的七成多。一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物质享受,想用不劳而获的方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终走上盗窃或抢劫之路,甚至实施恶性犯罪。一些青少年恃强凌弱,对更小的未成年收取“保护费”,还有一些青少年团伙作案,盗窃金银首饰、手机等财物。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也在不断增多,有些青少年犯罪甚至是因为网络聊天、打游戏等激发矛盾,这些都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2]。
二、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刑法制度分析
(一)青少年刑法制度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保护,对未成年人范围实行从轻处罚的管理办法,死刑对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3]。
(二)青少年刑法制度的分析
通过了解刑法制度可以看出,14~16周岁未成年只需要对8种严重犯罪后果负责,此种制度只能约束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很多14至16周岁的人犯罪,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是却不需要负刑事责任,无法保障受害人权益。国家法律部门应该完善刑法制度,增加14~16周岁承担罪名的范围,让法律与时俱进。刑法制度应该跟随社会发展情况,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监督、警示、教育、治理等作用,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成熟化等特点,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刑法制度应该进行调整。对想要犯罪或者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来说,刑法无疑是一剂强力解药,能够让青少年悬崖勒马,及时纠正思想和行为,意识到犯罪的严重性,从而改变思想,走上人生正途。青少年正处于身心不成熟的阶段,人生才刚刚开始,刑法应该对已经实施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感化、教育、引导,帮助其改过自新。
另外,刑法还要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适当惩罚,使之引以为戒,起到广泛的教育作用。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源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思想,可以对犯罪未成年进行劳动改造,让这部分人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思想。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提升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当前青少年犯罪数量不断攀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从当前未成年犯罪状况中可以看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未成年是犯罪的高发群体,尤其是暴力犯罪。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犯罪的比例越低,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初中或者高中辍学,在社会上沾染了不良习气,与一些“问题青年”来往,最终造成犯罪悲剧。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采用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手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加强青少年文化素养,从而有效预防犯罪[4]。
(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犯罪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不考虑犯罪后果,缺乏道德感,很多青少年认为自己学习差,难以升入重点学校,就自甘堕落、自暴自弃,逐渐沾染恶习,开始实施犯罪。针对这种情况,培养青少年道德感是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向,只有加强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才能抑制其犯罪思想。
现在单亲家庭、再婚家庭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的家庭情况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成长。无论是何种家庭组合形式,家庭教育都不能缺失,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监督义务和教育义务,需要给予青少年关爱,关心其在校情况、交友情况,监督未成年上网,及时发现犯罪苗头。学校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加强文化育人功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规划人生,加强法治教育,让青少年懂法、维护法,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法律知识[5]。
(三)净化网络环境,健全制度
部分网络内容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交友App琳琅满目,拜金主义等不良的言论甚嚣尘上,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青少年灌输暴力思想、犯罪思想,很多黄色内容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时刻危害青少年的心灵。基于以上情况,有关部门要净化网络环境,对交友软件、游戏软件开展专项检查,维护网络安全,让青少年拥有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针对游戏软件来说,有关部门应该增加年龄限制,通过实名认证加强年龄限制,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学校要对青少年的手机进行管理,健全校园管理制度,降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因素、生长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预防青少年犯罪也要从这些方面开展,铲除犯罪的根源,防患于未然。青少年犯罪首先会產生犯罪意识和动机,进而实施犯罪,构成犯罪事实,当前青少年犯罪存在低龄化、群体化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及高校应该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 尹玮泽. 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相关问题的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3):32-33.
[2] 佚名.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3(02):4-5.
[3] 林楷辉,吴丽聪.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制度分析[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6(07):42-43.
[4] 程莎,杨晓丽. 浅论我国青少年犯罪[A]//贵州省法学会. 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 贵州:贵州省法学会,2008:3.
[5] 杨庆玲. 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刑罚适用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荐稿人:佀连涛,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