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誉为20世纪最强有力的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往往只以寥寥几笔,就将一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细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每一遍都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会。人物的生活经历、感情发展,或悲或喜都紧紧地牵动着读者的心,读者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跃然而上的作者所想描述的社会现状。艾米丽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女主人公,小说以倒叙的手法以艾米丽的葬礼展开情节,叙述了艾米丽一生由典型的高贵千金到变态恋尸癖的性格变化。此次论文将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深析艾米丽在本我、自我、超我中苦苦挣扎的原因,以及导致其最终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艾米丽;精神分析法;威廉·福克纳;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刘云帆(1996-),女,汉,籍贯:辽宁大连,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3
一.威廉·福克纳
在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曾提到“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的启发”。不难发现,即使是活跃在美国上个世纪文坛的威廉·福克纳对当今文学界仍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作家的思想几乎总是复杂而多元,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观察敏锐、思想深刻,而且还因为造就这些作家的生活现实本身往往就是如此。以下是一些福克纳生平与创作情况的简单介绍。
威廉·福克纳(1895—1962),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是家中的长子。在他五岁之前,父母带着他搬了两次家,最后定居住牛津,在这里福克纳度过了他的幼年,青年和大部分的成年时光,这里是典型的传统主义的美国南方。他的祖父在当地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人物,因为他在军队里当过上校,并且那段时间之后还修过铁路。他为当地的居民做了许多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州内的一个镇以“福克纳”命名。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热爱写作,并写了许多小说和文学作品。祖父对威廉·福克纳有着很重大的影响,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以祖父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形象,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镇长沙多里斯上校的身上即有体现。在很大程度上,福克纳的写作风格也深受家庭及身边环境的影响,深刻的描绘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平民百姓与贵族之间的地位、矛盾等敏感问题。在得到了安德森的指导之后,福克纳逐渐把写作中心转移到集中表现他的故土,并成功的创造出一个神话土地——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依靠这一系列的小说,深入的剖析美国与美国人,让美国文学登上了世界奖台。1950年,福克纳获得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并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以支持和鼓励文学新人。1957年福克纳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至去世。
二.小说背景
美国福克纳专家柯林斯·布鲁克斯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指出,福克纳擅长运用乡土素材,他能够用优越的手段表现出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现代人的一些典型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坚持表现他心目中关于及其古老、基本上不变的人的困境的永恒真理。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乡村中出现的,却能反应整个社会现状的普遍问题。
在阅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我们也有这样的发现,比如艾米丽的父亲不许自家的千金轻易嫁给不门当户对的人,从而使艾米丽无法感受到爱情,以至于后来她对爱情的变态式的向往,这是导致艾米丽人格扭曲的一条导火索。其实在当时的阶级分明的社会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只是在这篇文章中福特纳运用灵活的写作手法,将社会现状用写作的形式表述出来。初看这篇文章,它具有哥特式恐怖小说的所有要素:宽广阴森的宅院,从头至尾一句话都不说的黑人仆人,独自在大院中生活的女人,死去40年的陈尸。但是在全篇文章的表现中,福克纳没有局限于仅仅写作一部恐怖小说,而是融入南方哥特式这一写作手法,生动形象的向读者们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女主人公艾米丽宿命悲剧的根源。如果细致的结合精神分析法来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艾米丽的身上发现福特纳所想要展现给读者的,当时的真实的社会。
三.小说梗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主要讲述了出生在贵族家庭的艾米丽,由于父亲的影响,她可以在城镇里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生活在人们的尊敬憧憬的目光中。只是父亲为了维护门地尊严剥夺了艾米丽的一切选择的权利。父亲不允许艾米丽与和她身份不相称的男人交往,这让艾米丽几乎没有体会过爱情的甜蜜。当艾米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时,父亲却去世了,艾米丽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父亲可以说是让艾米丽人格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后艾米丽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来修路的北方佬霍默。但是在日后的接触中,大家都看在眼里,艾米丽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在喜欢霍默,霍默自己也曾提到他喜欢男人,无意成家。为了把心爱的人留在身边,艾米丽走上了极端的道路——用药毒杀霍默,从此她与幸福无缘,与男友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去世后,这惊人的真相才被众人知晓。
四.弗洛伊德简介
谈到精神相关的领域,我们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在这方面颇有建树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在9岁的时候就进入了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读书,这段时期他学习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对于未来他学术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很基石作用。在大学时,他主攻医学,毕业后从事相关医护工作。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1895年后,他与布洛伊尔共同的研究——歇斯底里症研究奠定了他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他人生中的种种经历经常被引用在他弗洛伊德思想的例子中,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了他思想渐渐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如右图(图片材料来源见参考文献)根据图片的梳理,本我就是人的本能行为,无意识的行为,只是依照自己喜欢的原则做事,是欲望的体现;自我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有意识的行为,行动的时候会受理智的控制,按照现实原则来做事;超我则是受到良心、道德、责任、社会准则等方面影响,是有意识地并且按照正确的指导行事。超我指导自我正确的行为处事,并和自我一同限制本我欲望的膨胀。在正确的人格中,应当是超我包含自我,自我包含自我的关系,然而艾米丽的人格显然不是这样的,她的本我人格已经控制了自我,并且甚至逾越了超我的管辖。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脉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前来纳税的人们,艾米丽的亲属,父亲,霍默以及众人这几个角度来分析艾米丽变成这种性格的原因。
六.结合理论分析艾米丽人物形象
1.间接原因
我们可以先将前来纳税的人们,艾米丽的亲属,父亲归结为一大类来分析,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间接导致艾米丽性格的变化。首先,前来纳税的人们,他们代表的是随着历史潮流而变化的新思想,而拒绝缴税的艾米丽代表着固守传统文化的南方传统社会,并且我们可以从交税这个情节中看出艾米丽的家道中落,提出让她可以不用交税的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已经去世了,无依无靠的艾米丽的性格此时已经开始焦躁起来。其次,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和亲戚们结下了不解之仇,也许父亲压根没想到将来会寻求他们的帮助,就这样也断了女儿的后路。在整篇小说中,艾米丽的亲戚只出现过寥寥几次,在和父亲吵架的时候以及在父亲去世后准备瓜分财产的时候。然后,父亲应该是这部分人物中对艾米丽产生影响最大的,父亲在世时一直替艾米丽做着各种各样的决定,其目的不是为了艾米丽的幸福而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地位。父亲决绝了几乎所有想要和艾米丽交往的男人,觉得他们幼稚并且有损贵族形象。艾米丽除了父亲没有其他任何依靠,所以当父亲去世后,她固执地认为父亲其实并没有离开她,并且这样对其他人这样说道。从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艾米丽的自我和超我已经渐渐被膨胀的本我排挤。她已经不想面对家道中落父亲也去世这样的现实。
2.直接原因
关于艾米丽的情人霍默,他是使艾米丽性格崩坏的直接原因。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急需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的和她父亲一样的人,这种朦胧的恋父情结被艾米丽误认为是爱情,就这样她爱上了一个相识不久的,仅仅只是来修路的北方佬霍默。很长的一段时间艾米丽都独自沉浸在这段她以为两厢情愿的爱情中,直到被周围的人一语道破。霍默虽然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喜欢男人是无意成家的。但是此时意志已经不清晰的艾米丽心里想的只是他要离开我,像父亲一样,然后又要自己过着孤独被别人欺负瞧不起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父亲艾米丽的不再希望霍默也离开她。此时她的自我和超我已经完完全全被本我的欲望吞噬,选择了毒死霍默,并与他的尸体一起居住了40年,这已经是一种极度的本我欲望的膨胀。
3.细节描写&伏笔
小说中出现的镇子里的人们是艾米丽超我意识的代表,上文中也提到,在父亲去世时艾米丽固执地认为父亲仍然在她身边,是周围的人点醒了她。同样在与霍默相处时,周围人提醒艾米丽,不应该和霍默在一起。周围的人时时刻刻提醒着艾米丽,她是个贵族。这种意识也无形中给艾米丽增加着压力。
文章中可以看到艾米丽的细节描写。从人们的角度:她30年待字闺中,高大的父亲和弱小的艾米丽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再次见到艾米丽时,她的头发变成铁灰色,开始发胖。之后从收税人角度:她是孤独的,在别人身上看起来只是显得丰满的体型在她身上却显得肥胖,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尸体。可以看出艾米丽在经历过父亲去世、毒死情人之后变化巨大,并且文章中细节中处处暗含着家族背景以及人们的议论无时无刻不给她带来巨大压力。
七.结束语
“可怜的艾米丽”这是文章中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了,艾米丽的确是十分可怜的,被落魄的贵族的名号压得喘不过气,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没有真正的照顾到她的意见,最后喜欢上的人也并没有带给自己快乐,反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可怜的艾米丽,愿天堂只有幸福相伴。
参考文献:
[1][美]杰伊·帕里尼 著,吴海云 译. 福克纳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
[2]Minter, David L. William Faulkner, his life and work[M].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0.
[3]肖明翰著. 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10.
[4](英)史密斯 著. 美国哥特派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Jerome Neo.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eu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7]人格三结构[EB/OL].
[8]http://www.pengkaikj.com/train/50.html.
[9](奥地利)弗洛伊德/著 石磊/翻译. 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6.
[10](美)福克纳(Faulkner, W.)著,李文俊等 译.福克纳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1]范革新 主编. 美国短篇小说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
[12]朱振武 主编. 一枝给埃米莉的玫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艾米丽;精神分析法;威廉·福克纳;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刘云帆(1996-),女,汉,籍贯:辽宁大连,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3
一.威廉·福克纳
在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曾提到“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的启发”。不难发现,即使是活跃在美国上个世纪文坛的威廉·福克纳对当今文学界仍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作家的思想几乎总是复杂而多元,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观察敏锐、思想深刻,而且还因为造就这些作家的生活现实本身往往就是如此。以下是一些福克纳生平与创作情况的简单介绍。
威廉·福克纳(1895—1962),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是家中的长子。在他五岁之前,父母带着他搬了两次家,最后定居住牛津,在这里福克纳度过了他的幼年,青年和大部分的成年时光,这里是典型的传统主义的美国南方。他的祖父在当地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人物,因为他在军队里当过上校,并且那段时间之后还修过铁路。他为当地的居民做了许多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州内的一个镇以“福克纳”命名。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热爱写作,并写了许多小说和文学作品。祖父对威廉·福克纳有着很重大的影响,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以祖父为原型创作的人物形象,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镇长沙多里斯上校的身上即有体现。在很大程度上,福克纳的写作风格也深受家庭及身边环境的影响,深刻的描绘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平民百姓与贵族之间的地位、矛盾等敏感问题。在得到了安德森的指导之后,福克纳逐渐把写作中心转移到集中表现他的故土,并成功的创造出一个神话土地——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依靠这一系列的小说,深入的剖析美国与美国人,让美国文学登上了世界奖台。1950年,福克纳获得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并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以支持和鼓励文学新人。1957年福克纳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至去世。
二.小说背景
美国福克纳专家柯林斯·布鲁克斯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指出,福克纳擅长运用乡土素材,他能够用优越的手段表现出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现代人的一些典型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坚持表现他心目中关于及其古老、基本上不变的人的困境的永恒真理。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乡村中出现的,却能反应整个社会现状的普遍问题。
在阅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我们也有这样的发现,比如艾米丽的父亲不许自家的千金轻易嫁给不门当户对的人,从而使艾米丽无法感受到爱情,以至于后来她对爱情的变态式的向往,这是导致艾米丽人格扭曲的一条导火索。其实在当时的阶级分明的社会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只是在这篇文章中福特纳运用灵活的写作手法,将社会现状用写作的形式表述出来。初看这篇文章,它具有哥特式恐怖小说的所有要素:宽广阴森的宅院,从头至尾一句话都不说的黑人仆人,独自在大院中生活的女人,死去40年的陈尸。但是在全篇文章的表现中,福克纳没有局限于仅仅写作一部恐怖小说,而是融入南方哥特式这一写作手法,生动形象的向读者们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女主人公艾米丽宿命悲剧的根源。如果细致的结合精神分析法来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艾米丽的身上发现福特纳所想要展现给读者的,当时的真实的社会。
三.小说梗概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主要讲述了出生在贵族家庭的艾米丽,由于父亲的影响,她可以在城镇里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生活在人们的尊敬憧憬的目光中。只是父亲为了维护门地尊严剥夺了艾米丽的一切选择的权利。父亲不允许艾米丽与和她身份不相称的男人交往,这让艾米丽几乎没有体会过爱情的甜蜜。当艾米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时,父亲却去世了,艾米丽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父亲可以说是让艾米丽人格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后艾米丽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来修路的北方佬霍默。但是在日后的接触中,大家都看在眼里,艾米丽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在喜欢霍默,霍默自己也曾提到他喜欢男人,无意成家。为了把心爱的人留在身边,艾米丽走上了极端的道路——用药毒杀霍默,从此她与幸福无缘,与男友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去世后,这惊人的真相才被众人知晓。
四.弗洛伊德简介
谈到精神相关的领域,我们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在这方面颇有建树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在9岁的时候就进入了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读书,这段时期他学习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对于未来他学术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很基石作用。在大学时,他主攻医学,毕业后从事相关医护工作。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1895年后,他与布洛伊尔共同的研究——歇斯底里症研究奠定了他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他人生中的种种经历经常被引用在他弗洛伊德思想的例子中,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成为了他思想渐渐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如右图(图片材料来源见参考文献)根据图片的梳理,本我就是人的本能行为,无意识的行为,只是依照自己喜欢的原则做事,是欲望的体现;自我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有意识的行为,行动的时候会受理智的控制,按照现实原则来做事;超我则是受到良心、道德、责任、社会准则等方面影响,是有意识地并且按照正确的指导行事。超我指导自我正确的行为处事,并和自我一同限制本我欲望的膨胀。在正确的人格中,应当是超我包含自我,自我包含自我的关系,然而艾米丽的人格显然不是这样的,她的本我人格已经控制了自我,并且甚至逾越了超我的管辖。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说的脉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前来纳税的人们,艾米丽的亲属,父亲,霍默以及众人这几个角度来分析艾米丽变成这种性格的原因。
六.结合理论分析艾米丽人物形象
1.间接原因
我们可以先将前来纳税的人们,艾米丽的亲属,父亲归结为一大类来分析,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间接导致艾米丽性格的变化。首先,前来纳税的人们,他们代表的是随着历史潮流而变化的新思想,而拒绝缴税的艾米丽代表着固守传统文化的南方传统社会,并且我们可以从交税这个情节中看出艾米丽的家道中落,提出让她可以不用交税的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已经去世了,无依无靠的艾米丽的性格此时已经开始焦躁起来。其次,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和亲戚们结下了不解之仇,也许父亲压根没想到将来会寻求他们的帮助,就这样也断了女儿的后路。在整篇小说中,艾米丽的亲戚只出现过寥寥几次,在和父亲吵架的时候以及在父亲去世后准备瓜分财产的时候。然后,父亲应该是这部分人物中对艾米丽产生影响最大的,父亲在世时一直替艾米丽做着各种各样的决定,其目的不是为了艾米丽的幸福而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地位。父亲决绝了几乎所有想要和艾米丽交往的男人,觉得他们幼稚并且有损贵族形象。艾米丽除了父亲没有其他任何依靠,所以当父亲去世后,她固执地认为父亲其实并没有离开她,并且这样对其他人这样说道。从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艾米丽的自我和超我已经渐渐被膨胀的本我排挤。她已经不想面对家道中落父亲也去世这样的现实。
2.直接原因
关于艾米丽的情人霍默,他是使艾米丽性格崩坏的直接原因。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急需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的和她父亲一样的人,这种朦胧的恋父情结被艾米丽误认为是爱情,就这样她爱上了一个相识不久的,仅仅只是来修路的北方佬霍默。很长的一段时间艾米丽都独自沉浸在这段她以为两厢情愿的爱情中,直到被周围的人一语道破。霍默虽然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喜欢男人是无意成家的。但是此时意志已经不清晰的艾米丽心里想的只是他要离开我,像父亲一样,然后又要自己过着孤独被别人欺负瞧不起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父亲艾米丽的不再希望霍默也离开她。此时她的自我和超我已经完完全全被本我的欲望吞噬,选择了毒死霍默,并与他的尸体一起居住了40年,这已经是一种极度的本我欲望的膨胀。
3.细节描写&伏笔
小说中出现的镇子里的人们是艾米丽超我意识的代表,上文中也提到,在父亲去世时艾米丽固执地认为父亲仍然在她身边,是周围的人点醒了她。同样在与霍默相处时,周围人提醒艾米丽,不应该和霍默在一起。周围的人时时刻刻提醒着艾米丽,她是个贵族。这种意识也无形中给艾米丽增加着压力。
文章中可以看到艾米丽的细节描写。从人们的角度:她30年待字闺中,高大的父亲和弱小的艾米丽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再次见到艾米丽时,她的头发变成铁灰色,开始发胖。之后从收税人角度:她是孤独的,在别人身上看起来只是显得丰满的体型在她身上却显得肥胖,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尸体。可以看出艾米丽在经历过父亲去世、毒死情人之后变化巨大,并且文章中细节中处处暗含着家族背景以及人们的议论无时无刻不给她带来巨大压力。
七.结束语
“可怜的艾米丽”这是文章中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了,艾米丽的确是十分可怜的,被落魄的贵族的名号压得喘不过气,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没有真正的照顾到她的意见,最后喜欢上的人也并没有带给自己快乐,反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可怜的艾米丽,愿天堂只有幸福相伴。
参考文献:
[1][美]杰伊·帕里尼 著,吴海云 译. 福克纳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6.
[2]Minter, David L. William Faulkner, his life and work[M].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0.
[3]肖明翰著. 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10.
[4](英)史密斯 著. 美国哥特派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Jerome Neo.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reu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7]人格三结构[EB/OL].
[8]http://www.pengkaikj.com/train/50.html.
[9](奥地利)弗洛伊德/著 石磊/翻译. 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6.
[10](美)福克纳(Faulkner, W.)著,李文俊等 译.福克纳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1]范革新 主编. 美国短篇小说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
[12]朱振武 主编. 一枝给埃米莉的玫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