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一甲进士第一名,是科举宝塔顶上的那颗明珠。在官本位社会里,读书人考上状元,就意味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何等的自豪和荣耀!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到清末废除这一制度为止,1300余年间,中国历史上究竟产生了多少文状元?据《中国科举史话》一书记载,这个数字大约为671名。其中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的孙伏伽,末科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宋以后,科举考试通常三年举办一次。也就是说,一般要经过三年,全国才能产生一位文状元。科场高手如云,竞争异常激烈,能够金榜题名,考取进士,已属不易;而能够考场夺魁,成为状元,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难上加难了。
据我这些年研究,有姓名可考的所有文科状元中,考取状元之前或之后做过秘书的,为数还真不少,做过秘书且有突出贡献者,也不乏其人,而从秘书岗位上直接考取状元的,就非常非常少了。清朝的毕沅不仅是从秘书岗位上考取状元,而且他能够考场夺魁,还与秘书工作本身有紧密关系,这就更加难得和有趣了。
一
说起这个毕沅,人们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说到《续资治通鉴》,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它就出自毕沅之手。与司马光花了长时间编纂《资治通鉴》一样,毕沅也倾注了20年心血,才把这部巨著编纂完成。此书共220卷,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以编年体形式记载了宋、辽、金、元(包括当时建立的其他各种政权组织)的历史,前后409年。司马光《资治通鉴》问世后,即有续本,明清时更是不断有续作出来。但这些续作在史事记录、年月编排上,错误百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严谨,编排有序,条理清晰,一册在手,阅尽宋、辽、金、元400多年风云,历来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部。梁启超甚至宣称,有了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其他各家续作皆可废也。这部巨著虽然是在众多助手的协助下编纂完成的,但作为它的主编,毕沅无疑出力最多、贡献最大。
毕沅有这么高的学问,首先应该感谢他的母亲张夫人,可以说才子全靠慈母教。
出生于江苏太仓的毕沅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培育成人。毕沅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毕沅6岁时,张夫人就教他诵读《诗经》和《离骚》;到10岁时,毕沅已经通晓韵律,能诗善文,被人称为“神童”。随后,张夫人又亲自把儿子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和诗人沈德潜为师,进行系统训练和学习。在老师辛勤培育和慈母严格管教下,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毕沅31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状元。
二
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状元。这一年共录取了164名进士。毕沅是在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任上参加庚辰科会试和殿试的。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24岁的毕沅就考取了举人,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但由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毕沅无法继续闭门读书。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只要到吏部注了册,就可以成为候补官员,当然最后授职的很少,每年通常只有几十人,最多也就百把人。毕沅很优秀,也很幸运,考取举人不几年,就谋得了一个内阁中书之职。不久,他又被选调到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毕沅确实出类拔萃,特别优秀。
只要对清朝军机处这一机构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毕沅虽然终日在军机处上班,但内阁中书才是他的本职,军机章京反倒是一个兼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清朝军机处表面上很风光,地位也很高,实际上却是一个既无正式衙门,亦无专职人员的办文办事机构。在军机处办公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大臣中直接指定委派,军机章京也是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的现有官员中临时选调过来的。这些人都是兼职,人事关系全都保留在原单位,提拔、升级,也由原单位负责安排。军机处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皇帝处理奏折文书。他们白天围着皇帝转,晚上也要安排人员值班,与皇帝形影不离。办文办事完全听命于皇帝旨意,不能自作主张。所以说,军机处与其说是一个权力机构,不如说是皇帝机要秘书处更为恰当。内阁中书本来就是一个文秘岗位,选调到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后,整天还是为皇帝撰写和办理文书,所以毕沅不仅是一个秘书,而且称得上是双料秘书。
毕沅的文字功底虽然很好,学问也很高,但由于工作特别繁忙,能够用于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接下来的两次会试,他都名落孙山。但志存高远的毕沅始终不忘母亲教诲,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毕家门第争光,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边工作边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和朝廷典章制度。辛勤努力终于有了丰厚回报:在参加第三次会试时,毕沅不仅金榜题名,而且在接下来的殿试中一举夺冠。
非常有趣的是,庚辰科状元不仅被秘书出身的毕沅夺得,而且这一科的一甲二名即榜眼获得者诸重光,竟然就是毕沅的军机处同事!另一位军机章京童凤三,在庚辰科考试中也取得第11名的好成绩!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考试好像特别青睐这些年轻秘书工作者,否则一个小小的军机处(军机章京初无定员,嘉庆四年后才规定满、汉章京各16人,各分两班,每班8人),哪能一年内就考取3名进士且都名列前茅呢?由此也可看出,清朝的军机处,确实是个人才高度集中的藏龙卧虎之地!
三
毕沅的成功当然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只要知道毕沅是如何考取状元的,就不得不承认:机遇有时确实非常重要,关键就看你能不能认真把握。
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乾隆二十五年,毕沅、诸重光和童凤三一同参加了当年的庚辰科会试并金榜题名,取得了贡士名号。接下来,他们还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清朝进士有三个等级。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3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录取若干名,第一名俗称传胪。殿试一般在会试的下个月进行,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后改为太和殿东西阁阶下,若遇风雨天气,就换到殿东西两庑考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试于保和殿,后沿以为例。殿试不考八股文,而是考时务策一道,由皇帝钦定的读卷大臣共同拟出若干题目后送皇帝圈定。殿试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考察贡士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由此确定他们的名次,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
据清朝文学家和楹联学家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记载,庚辰科会试揭榜前一天,毕沅、诸重光和童凤三都在军机处上班。按照排班,当晚轮到诸重光值班。大家正在收拾物品准备下班时,诸重光突然故作神秘地对毕沅说:“今晚一定要请毕老弟代我值班。”毕沅问其原因,诸重光大言不惭地说:“我和童凤三的书法比你好,如果明天我们能够金榜题名,殿试时就有可能问鼎一甲,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做些准备。你的字写得一般,明天即使榜上有名,殿试时也是不可能取得好名次的。”话一说完,不等毕沅答话,就和童凤三扬长而去了。毕沅是个忠厚老实、助人为乐之人,加上清朝的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字又确实写得不怎么样,所以他就成人之美,毫无怨言地留下来值班了。
按理说,文章写得好坏,关键要看各人的功底和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就像如今的高考作文一样,只要猜对了题目并做了相应准备,考试时同样会占很大便宜。从这个意义上说,诸、童二人抓住考前时间进行重点突击,还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如果运气好,瞎猫碰到死老鼠和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清朝殿试对书法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考卷文字必须黑大光圆,不能有点画小疵。也就是说,殿试卷子只要文字工整漂亮,给的卷面分就很高,文章哪怕差一点,也有望取得好名次,反之书法不好者,则难取优等。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如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殿试时,史大成的试卷被读卷官评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喜爱他的书法,就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爱屋及乌”,钦定他为状元。再如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时,另外一个考生的文章写得很漂亮,按理应点为状元,可康熙皇帝对第二名戴有祺的书法褒奖有加,于是朱笔一勾,将其提升为第一名。这些都是发生在本朝的真真切切的史实,毕沅当然十分清楚。
既然如此,书法一般的毕沅后来为什么又考上了状元呢?这就不能不让人相信“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说了。原来诸、童二人离开不久,也就是快到黄昏的时候吧,皇上突然发下来一份公文,要值班章京及时处理。这是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一份奏折。根据雍正朝建立的奏折制度,皇帝接到奏折文书后,几乎全有批谕,这种批谕叫做“朱批谕旨”,批过的奏折叫做“朱批奏折”。“朱批谕旨”就是皇帝对本奏折的答复意见。“朱批奏折”由军机处“录副”(誊写一份)后,原本发还给具奏人,以便具奏人依照皇帝的批示执行。若将奏折“留中”不发,便由军机处知会该上奏人“奉旨留中”。毕沅接到这份奏折后,当然必须详加研读,并按规定认真办理,其内容也就烂熟于心。
令贡士们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时刻来临了。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殿试题目完全脱离了考生原来的学习和复习范围,考的是一道纯粹的政治时事题,内容就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结果别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唯独毕沅欣喜万分、胜券在握。可想而知,接下来毕沅会写得多么顺手,阐述的内容是多么翔实具体。他最后呈上的卷子,哪里是临时发挥的考场作文,俨然就是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筹边安邦策》!美中不足的是书法稍差,初拟名次时,读卷官不敢把它放进一甲,而是排在二甲第一名,暂列一甲第一的是书写漂亮的诸重光的考卷。乾隆皇帝最后审读报上来的前10名试卷时,发现前3名的文章没有多少新意,直到读到毕沅的卷子,才眼睛一亮,喜上眉梢。这份试卷的书法虽然一般,但言简意赅,议论贴切,不仅与自己的想法非常吻合,而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于是朱笔一挥,毫不犹豫地将其点为状元!最后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诸重光屈居榜眼,童凤三名列十一。当诸、童二人得知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后,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其他同事也感慨不已。赵翼甚至说:“那天晚上毕沅倘若不代诸重光值班,他自然不会知道新疆屯田这件事,以他的书法水平来看,肯定进不了前10名,那么状元无疑会落入诸重光之手。”此事后来慢慢传了开来,人们都说毕沅是忠厚老实得的福,并对“吃亏是福”一说更加深信不疑。
四
乾隆皇帝打破殿试偏重书法的惯例,将一篇书法平平的作品列为第一,主要是这次殿试的内容极其敏感和重大,他很想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政策性建议和意见,以便坚定他在新疆实行屯田的想法,毕沅的考卷恰恰满足了他的心愿,他自然会格外高兴和看重了。
《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记载说:建议在新疆实行屯田的奏折是陕甘总督黄廷桂呈上的。事实并非如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黄廷桂就去世了,他不可能在死去一年后向朝报送这份公文。接替他担任陕甘总督的吴达善任职时间也非常短,所以真正上了这份奏折的,是吴达善的后任杨应琚。《清史稿·杨应琚传》因此说:“二十四年,移陕甘总督。疏言伊犁底定,宜先屯田。”
当时,清朝虽然好不容易平定了准部和回部的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但残余的叛乱分子还不时出来捣乱,持续多年的战乱又使这一本来就十分贫瘠的地区遭受了更大的破坏,到处是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因此,乾隆皇帝虽然认为清军必须在新疆长期驻扎,以此既防止残余的叛乱分子再搞分裂割据,又能挫败早已图谋吞并伊犁的沙皇俄国的罪恶企图,但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疆屯田能否获得成效,最后能否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他心中是没有把握的。朝廷内外对此事也存在巨大争议。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面对如此严肃重大且尚无定论的考题,当然难以下笔了。毕沅如果不是事先知晓皇帝的意图且有所思考,考试时想必也会非常头疼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清朝在新疆实行屯田的决策是非常英明、完全正确的,对于发展新疆经济和维护边疆稳定,都起到了别的办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仅新疆绿营军的营屯亩数就已达到179,290亩;到乾隆四十年(1775),仅新疆募民屯垦的户屯亩数就已达到280,253亩,从而完全解决了当地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
如果说毕沅值班时偶然看到了与殿试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此事确实有些侥幸的因素,那么,他对待工作如此认真和用心,考试中又能结合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摘取科举皇冠顶上的明珠,也就必然而然了。有言道工作着是快乐的,也是美丽的,看了毕沅的际遇,我们能不深信不疑吗?
五
毕沅考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状元例授此官。从此,他进入了仕途快车道,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便官至陕西巡抚,后来相继做过河南巡抚和湖广总督等官。嘉庆元年(1796),赏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嘉庆二年病逝后,赠太子太保。
毕沅不仅官运亨通,而且终生笔耕不辍,潜心研攻经史,一生著述颇丰,是乾嘉年间最著名学者之一。一个人能够活到这个份上,真的非常可以了。
不过一个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毕沅也是如此。他学问好,爱读书,好写作,这本是雅事,也是他的优势,但对一个官员尤其是主政一方的地方诸侯来说,就未必全是好事。毕沅后来受累,致使功名不终,晚节不保,与此不无关系。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毕沅做官后,不仅喜欢招揽文人雅士到自己幕府工作,而且对他们特别优待,有时甚至要拿出上万银两对其中的一些人进行“扶贫”。他的幕府,与其说是一个政务工作班子,倒不如说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更为恰当。当时许多社会名流、文化精英,都慕名而至。后来曾国藩的幕府也聚集了大批文人学士,但毕沅不比曾国藩,缺乏管理这些文人的能力和办法,结果使得其中的一些人越来越自由散漫,喝酒、唱戏、狎妓、搞同性恋,无所不有,无所不为。可笑的是毕沅不以为怪,反而觉得有趣,加以欣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毕沅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在军机处工作时,就与京师名伶李桂官关系暧昧。后来毕沅考取状元,朋友们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呼李桂官为“状元嫂”。
当时毕沅幕府是一种什么气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不妨再看看这个“打兔子”的故事。
毕沅还是陕西巡抚时,他手下的幕宾,“大半有断袖之癖”。所谓“断袖”,其实就是搞同性恋。一天,毕沅忽然传话说:“快传中军参将,要鸟枪兵、弓箭手各五百名,进署伺候。”有人问他调这么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巡抚衙门干什么,毕沅说:“将署中所有兔子,全部打出去。”读者可能会问:巡抚衙门哪来这么多兔子?就是有这么多兔子,也用不着调这么多“解放军”带枪带炮来打呀!这样做,岂不是杀鸡用牛刀、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其实读者有所不知,这里所打的“兔子”,不是真正的兔子,而是指娈童,也就是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貌男子,可见当时毕沅幕府搞同性恋的人有多少了。毕沅当然只是开开玩笑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把这些同性恋者全部打跑。所以后来他到河南工作时,“幕客之好如故”。(《清稗类钞·讥讽类》)
毕沅确实不是一个洁身自好者。另外一个故事,或许可以对他的人品做一个补充。
毕沅任湖广总督时,福宁为湖北巡抚,陈淮为湖北布政使。这“三驾马车”中,毕沅性格迂缓,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福宁阴刻,广受贿赂;陈淮则专门抓人把柄,然后趁机勒索,不把对方的口袋掏尽不松手。由于他们三人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千方百计搜刮民财,当地百姓于是形象地称他们为“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又形容他们三人说:“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蠹,钻穴蚀物,人不知之。”(《啸亭杂录》卷十)
毕沅还是个软骨头。曾做过毕沅幕僚的钱泳在《履园丛话》一书中记载说:和珅当权时,总希望天下督抚都来给他送礼,毕沅却能洁身自好,淡然置之。但到和珅40岁生日时,看到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官员纷纷给和珅送钱送物,毕沅也坐不住了,于是赋诗十首,还挑选了几件书画和文物作品,准备给和珅送去。钱泳问他:“公将以此诗入《冰山录》中耶?”毕沅猛然醒悟过来,于是终身不与和珅有密切交往。钱泳所说的《冰山录》当是《天水冰山录》。明朝权臣严嵩被抄家后,曾将其家产列出清单,取“太阳一出冰山落”语意,名曰《天水冰山录》。钱泳的意思无非想表明:他已经预见了和珅终将倒台,于是给毕沅一个忠告,希望他能保持气节。
如果仅仅听信钱泳所说,那么毕沅不仅不是软骨头,反而是个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清人陈康祺早就指出:毕沅“爱古怜才,人所共仰,其交和珅,慑于权势,未能泥而不滓,亦人所共知。”(《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毕沅死后被抄家,也和卷入和珅贪污案有莫大关系。在陈康祺看来,作为毕沅幕僚的钱泳,不提这件事也就算了,若要拿它来往自己脸上贴金,岂不是此地无银、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这些事放在平时,当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一旦被什么事引爆,所有问题不仅会全部暴露出来,而且会在聚焦镜前聚焦成像,在放大镜前成倍放大。
嘉庆元年(1796),湖北省荆州、襄阳地区爆发了白莲教农民起义,规模浩大,很快蔓延到其他省份,前后历经9年,才被清朝廷镇压下去,为此耗费了数亿两白银。嘉庆四年(1799),朝廷派人对前一阶段军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清查,结果发现经办人员从中克扣了大量钱财,而湖广总督毕沅提用银两及馈送领兵各大员银两为数最多。
早在毕沅担任湖广总督之初,白莲教派就频繁活动,清廷当时如果采取了措施,自然不会闹到后来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一心想要维护太平盛世局面的和珅却暗中指使毕沅,不能将当地实际情况上报中央。毕沅屈从压力,只得一直隐瞒此事。毕沅“养痈成患”,本来就铸成了大错,哪料想事起之后,作为前线总指挥的毕沅居然胆大包天,恣意侵扣军饷做人情,一下就把所有问题引爆出来了,嘉庆皇帝自然怒不可遏。好在两年前毕沅就死了,否则免不了要掉脑袋。即便如此,嘉庆还是下令抄了毕沅的家,家产全部充公,做官的儿子也就地免职。这就是《清史稿·毕沅传》所写的:“(嘉庆)四年,追论沅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币项,夺世职,籍其家。”
毕沅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一直沉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中,对政务既不热心,又不懂军事,遇事多从感情出发,又御下无方,受人蒙蔽,加之总想讨好权臣和珅,最后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如果他不从政,一心一意做学问,或者不去地方做主官,留在朝廷担任参谋顾问之类职务,也许会更好些。当然许多事情是没有“如果”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也许”。这就是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意、不完美的原因吧!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到清末废除这一制度为止,1300余年间,中国历史上究竟产生了多少文状元?据《中国科举史话》一书记载,这个数字大约为671名。其中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的孙伏伽,末科状元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宋以后,科举考试通常三年举办一次。也就是说,一般要经过三年,全国才能产生一位文状元。科场高手如云,竞争异常激烈,能够金榜题名,考取进士,已属不易;而能够考场夺魁,成为状元,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难上加难了。
据我这些年研究,有姓名可考的所有文科状元中,考取状元之前或之后做过秘书的,为数还真不少,做过秘书且有突出贡献者,也不乏其人,而从秘书岗位上直接考取状元的,就非常非常少了。清朝的毕沅不仅是从秘书岗位上考取状元,而且他能够考场夺魁,还与秘书工作本身有紧密关系,这就更加难得和有趣了。
一
说起这个毕沅,人们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说到《续资治通鉴》,知道的人就很多了,它就出自毕沅之手。与司马光花了长时间编纂《资治通鉴》一样,毕沅也倾注了20年心血,才把这部巨著编纂完成。此书共220卷,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以编年体形式记载了宋、辽、金、元(包括当时建立的其他各种政权组织)的历史,前后409年。司马光《资治通鉴》问世后,即有续本,明清时更是不断有续作出来。但这些续作在史事记录、年月编排上,错误百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严谨,编排有序,条理清晰,一册在手,阅尽宋、辽、金、元400多年风云,历来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部。梁启超甚至宣称,有了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其他各家续作皆可废也。这部巨著虽然是在众多助手的协助下编纂完成的,但作为它的主编,毕沅无疑出力最多、贡献最大。
毕沅有这么高的学问,首先应该感谢他的母亲张夫人,可以说才子全靠慈母教。
出生于江苏太仓的毕沅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培育成人。毕沅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毕沅6岁时,张夫人就教他诵读《诗经》和《离骚》;到10岁时,毕沅已经通晓韵律,能诗善文,被人称为“神童”。随后,张夫人又亲自把儿子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和诗人沈德潜为师,进行系统训练和学习。在老师辛勤培育和慈母严格管教下,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毕沅31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状元。
二
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状元。这一年共录取了164名进士。毕沅是在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任上参加庚辰科会试和殿试的。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24岁的毕沅就考取了举人,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但由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毕沅无法继续闭门读书。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只要到吏部注了册,就可以成为候补官员,当然最后授职的很少,每年通常只有几十人,最多也就百把人。毕沅很优秀,也很幸运,考取举人不几年,就谋得了一个内阁中书之职。不久,他又被选调到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毕沅确实出类拔萃,特别优秀。
只要对清朝军机处这一机构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毕沅虽然终日在军机处上班,但内阁中书才是他的本职,军机章京反倒是一个兼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清朝军机处表面上很风光,地位也很高,实际上却是一个既无正式衙门,亦无专职人员的办文办事机构。在军机处办公的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大臣中直接指定委派,军机章京也是从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的现有官员中临时选调过来的。这些人都是兼职,人事关系全都保留在原单位,提拔、升级,也由原单位负责安排。军机处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皇帝处理奏折文书。他们白天围着皇帝转,晚上也要安排人员值班,与皇帝形影不离。办文办事完全听命于皇帝旨意,不能自作主张。所以说,军机处与其说是一个权力机构,不如说是皇帝机要秘书处更为恰当。内阁中书本来就是一个文秘岗位,选调到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后,整天还是为皇帝撰写和办理文书,所以毕沅不仅是一个秘书,而且称得上是双料秘书。
毕沅的文字功底虽然很好,学问也很高,但由于工作特别繁忙,能够用于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接下来的两次会试,他都名落孙山。但志存高远的毕沅始终不忘母亲教诲,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毕家门第争光,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边工作边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和朝廷典章制度。辛勤努力终于有了丰厚回报:在参加第三次会试时,毕沅不仅金榜题名,而且在接下来的殿试中一举夺冠。
非常有趣的是,庚辰科状元不仅被秘书出身的毕沅夺得,而且这一科的一甲二名即榜眼获得者诸重光,竟然就是毕沅的军机处同事!另一位军机章京童凤三,在庚辰科考试中也取得第11名的好成绩!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考试好像特别青睐这些年轻秘书工作者,否则一个小小的军机处(军机章京初无定员,嘉庆四年后才规定满、汉章京各16人,各分两班,每班8人),哪能一年内就考取3名进士且都名列前茅呢?由此也可看出,清朝的军机处,确实是个人才高度集中的藏龙卧虎之地!
三
毕沅的成功当然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只要知道毕沅是如何考取状元的,就不得不承认:机遇有时确实非常重要,关键就看你能不能认真把握。
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乾隆二十五年,毕沅、诸重光和童凤三一同参加了当年的庚辰科会试并金榜题名,取得了贡士名号。接下来,他们还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清朝进士有三个等级。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3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录取若干名,第一名俗称传胪。殿试一般在会试的下个月进行,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后改为太和殿东西阁阶下,若遇风雨天气,就换到殿东西两庑考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试于保和殿,后沿以为例。殿试不考八股文,而是考时务策一道,由皇帝钦定的读卷大臣共同拟出若干题目后送皇帝圈定。殿试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考察贡士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由此确定他们的名次,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
据清朝文学家和楹联学家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记载,庚辰科会试揭榜前一天,毕沅、诸重光和童凤三都在军机处上班。按照排班,当晚轮到诸重光值班。大家正在收拾物品准备下班时,诸重光突然故作神秘地对毕沅说:“今晚一定要请毕老弟代我值班。”毕沅问其原因,诸重光大言不惭地说:“我和童凤三的书法比你好,如果明天我们能够金榜题名,殿试时就有可能问鼎一甲,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做些准备。你的字写得一般,明天即使榜上有名,殿试时也是不可能取得好名次的。”话一说完,不等毕沅答话,就和童凤三扬长而去了。毕沅是个忠厚老实、助人为乐之人,加上清朝的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字又确实写得不怎么样,所以他就成人之美,毫无怨言地留下来值班了。
按理说,文章写得好坏,关键要看各人的功底和平时的积累,临时抱佛脚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但就像如今的高考作文一样,只要猜对了题目并做了相应准备,考试时同样会占很大便宜。从这个意义上说,诸、童二人抓住考前时间进行重点突击,还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如果运气好,瞎猫碰到死老鼠和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清朝殿试对书法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考卷文字必须黑大光圆,不能有点画小疵。也就是说,殿试卷子只要文字工整漂亮,给的卷面分就很高,文章哪怕差一点,也有望取得好名次,反之书法不好者,则难取优等。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如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殿试时,史大成的试卷被读卷官评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喜爱他的书法,就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爱屋及乌”,钦定他为状元。再如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时,另外一个考生的文章写得很漂亮,按理应点为状元,可康熙皇帝对第二名戴有祺的书法褒奖有加,于是朱笔一勾,将其提升为第一名。这些都是发生在本朝的真真切切的史实,毕沅当然十分清楚。
既然如此,书法一般的毕沅后来为什么又考上了状元呢?这就不能不让人相信“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说了。原来诸、童二人离开不久,也就是快到黄昏的时候吧,皇上突然发下来一份公文,要值班章京及时处理。这是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一份奏折。根据雍正朝建立的奏折制度,皇帝接到奏折文书后,几乎全有批谕,这种批谕叫做“朱批谕旨”,批过的奏折叫做“朱批奏折”。“朱批谕旨”就是皇帝对本奏折的答复意见。“朱批奏折”由军机处“录副”(誊写一份)后,原本发还给具奏人,以便具奏人依照皇帝的批示执行。若将奏折“留中”不发,便由军机处知会该上奏人“奉旨留中”。毕沅接到这份奏折后,当然必须详加研读,并按规定认真办理,其内容也就烂熟于心。
令贡士们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时刻来临了。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殿试题目完全脱离了考生原来的学习和复习范围,考的是一道纯粹的政治时事题,内容就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结果别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唯独毕沅欣喜万分、胜券在握。可想而知,接下来毕沅会写得多么顺手,阐述的内容是多么翔实具体。他最后呈上的卷子,哪里是临时发挥的考场作文,俨然就是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筹边安邦策》!美中不足的是书法稍差,初拟名次时,读卷官不敢把它放进一甲,而是排在二甲第一名,暂列一甲第一的是书写漂亮的诸重光的考卷。乾隆皇帝最后审读报上来的前10名试卷时,发现前3名的文章没有多少新意,直到读到毕沅的卷子,才眼睛一亮,喜上眉梢。这份试卷的书法虽然一般,但言简意赅,议论贴切,不仅与自己的想法非常吻合,而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于是朱笔一挥,毫不犹豫地将其点为状元!最后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诸重光屈居榜眼,童凤三名列十一。当诸、童二人得知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后,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都有。其他同事也感慨不已。赵翼甚至说:“那天晚上毕沅倘若不代诸重光值班,他自然不会知道新疆屯田这件事,以他的书法水平来看,肯定进不了前10名,那么状元无疑会落入诸重光之手。”此事后来慢慢传了开来,人们都说毕沅是忠厚老实得的福,并对“吃亏是福”一说更加深信不疑。
四
乾隆皇帝打破殿试偏重书法的惯例,将一篇书法平平的作品列为第一,主要是这次殿试的内容极其敏感和重大,他很想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政策性建议和意见,以便坚定他在新疆实行屯田的想法,毕沅的考卷恰恰满足了他的心愿,他自然会格外高兴和看重了。
《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记载说:建议在新疆实行屯田的奏折是陕甘总督黄廷桂呈上的。事实并非如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月,黄廷桂就去世了,他不可能在死去一年后向朝报送这份公文。接替他担任陕甘总督的吴达善任职时间也非常短,所以真正上了这份奏折的,是吴达善的后任杨应琚。《清史稿·杨应琚传》因此说:“二十四年,移陕甘总督。疏言伊犁底定,宜先屯田。”
当时,清朝虽然好不容易平定了准部和回部的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但残余的叛乱分子还不时出来捣乱,持续多年的战乱又使这一本来就十分贫瘠的地区遭受了更大的破坏,到处是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因此,乾隆皇帝虽然认为清军必须在新疆长期驻扎,以此既防止残余的叛乱分子再搞分裂割据,又能挫败早已图谋吞并伊犁的沙皇俄国的罪恶企图,但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疆屯田能否获得成效,最后能否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他心中是没有把握的。朝廷内外对此事也存在巨大争议。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面对如此严肃重大且尚无定论的考题,当然难以下笔了。毕沅如果不是事先知晓皇帝的意图且有所思考,考试时想必也会非常头疼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清朝在新疆实行屯田的决策是非常英明、完全正确的,对于发展新疆经济和维护边疆稳定,都起到了别的办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仅新疆绿营军的营屯亩数就已达到179,290亩;到乾隆四十年(1775),仅新疆募民屯垦的户屯亩数就已达到280,253亩,从而完全解决了当地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
如果说毕沅值班时偶然看到了与殿试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此事确实有些侥幸的因素,那么,他对待工作如此认真和用心,考试中又能结合自己的想法大胆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摘取科举皇冠顶上的明珠,也就必然而然了。有言道工作着是快乐的,也是美丽的,看了毕沅的际遇,我们能不深信不疑吗?
五
毕沅考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状元例授此官。从此,他进入了仕途快车道,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便官至陕西巡抚,后来相继做过河南巡抚和湖广总督等官。嘉庆元年(1796),赏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嘉庆二年病逝后,赠太子太保。
毕沅不仅官运亨通,而且终生笔耕不辍,潜心研攻经史,一生著述颇丰,是乾嘉年间最著名学者之一。一个人能够活到这个份上,真的非常可以了。
不过一个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毕沅也是如此。他学问好,爱读书,好写作,这本是雅事,也是他的优势,但对一个官员尤其是主政一方的地方诸侯来说,就未必全是好事。毕沅后来受累,致使功名不终,晚节不保,与此不无关系。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毕沅做官后,不仅喜欢招揽文人雅士到自己幕府工作,而且对他们特别优待,有时甚至要拿出上万银两对其中的一些人进行“扶贫”。他的幕府,与其说是一个政务工作班子,倒不如说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更为恰当。当时许多社会名流、文化精英,都慕名而至。后来曾国藩的幕府也聚集了大批文人学士,但毕沅不比曾国藩,缺乏管理这些文人的能力和办法,结果使得其中的一些人越来越自由散漫,喝酒、唱戏、狎妓、搞同性恋,无所不有,无所不为。可笑的是毕沅不以为怪,反而觉得有趣,加以欣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毕沅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在军机处工作时,就与京师名伶李桂官关系暧昧。后来毕沅考取状元,朋友们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呼李桂官为“状元嫂”。
当时毕沅幕府是一种什么气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不妨再看看这个“打兔子”的故事。
毕沅还是陕西巡抚时,他手下的幕宾,“大半有断袖之癖”。所谓“断袖”,其实就是搞同性恋。一天,毕沅忽然传话说:“快传中军参将,要鸟枪兵、弓箭手各五百名,进署伺候。”有人问他调这么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来巡抚衙门干什么,毕沅说:“将署中所有兔子,全部打出去。”读者可能会问:巡抚衙门哪来这么多兔子?就是有这么多兔子,也用不着调这么多“解放军”带枪带炮来打呀!这样做,岂不是杀鸡用牛刀、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其实读者有所不知,这里所打的“兔子”,不是真正的兔子,而是指娈童,也就是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貌男子,可见当时毕沅幕府搞同性恋的人有多少了。毕沅当然只是开开玩笑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把这些同性恋者全部打跑。所以后来他到河南工作时,“幕客之好如故”。(《清稗类钞·讥讽类》)
毕沅确实不是一个洁身自好者。另外一个故事,或许可以对他的人品做一个补充。
毕沅任湖广总督时,福宁为湖北巡抚,陈淮为湖北布政使。这“三驾马车”中,毕沅性格迂缓,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福宁阴刻,广受贿赂;陈淮则专门抓人把柄,然后趁机勒索,不把对方的口袋掏尽不松手。由于他们三人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千方百计搜刮民财,当地百姓于是形象地称他们为“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又形容他们三人说:“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蠹,钻穴蚀物,人不知之。”(《啸亭杂录》卷十)
毕沅还是个软骨头。曾做过毕沅幕僚的钱泳在《履园丛话》一书中记载说:和珅当权时,总希望天下督抚都来给他送礼,毕沅却能洁身自好,淡然置之。但到和珅40岁生日时,看到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官员纷纷给和珅送钱送物,毕沅也坐不住了,于是赋诗十首,还挑选了几件书画和文物作品,准备给和珅送去。钱泳问他:“公将以此诗入《冰山录》中耶?”毕沅猛然醒悟过来,于是终身不与和珅有密切交往。钱泳所说的《冰山录》当是《天水冰山录》。明朝权臣严嵩被抄家后,曾将其家产列出清单,取“太阳一出冰山落”语意,名曰《天水冰山录》。钱泳的意思无非想表明:他已经预见了和珅终将倒台,于是给毕沅一个忠告,希望他能保持气节。
如果仅仅听信钱泳所说,那么毕沅不仅不是软骨头,反而是个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清人陈康祺早就指出:毕沅“爱古怜才,人所共仰,其交和珅,慑于权势,未能泥而不滓,亦人所共知。”(《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毕沅死后被抄家,也和卷入和珅贪污案有莫大关系。在陈康祺看来,作为毕沅幕僚的钱泳,不提这件事也就算了,若要拿它来往自己脸上贴金,岂不是此地无银、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这些事放在平时,当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一旦被什么事引爆,所有问题不仅会全部暴露出来,而且会在聚焦镜前聚焦成像,在放大镜前成倍放大。
嘉庆元年(1796),湖北省荆州、襄阳地区爆发了白莲教农民起义,规模浩大,很快蔓延到其他省份,前后历经9年,才被清朝廷镇压下去,为此耗费了数亿两白银。嘉庆四年(1799),朝廷派人对前一阶段军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清查,结果发现经办人员从中克扣了大量钱财,而湖广总督毕沅提用银两及馈送领兵各大员银两为数最多。
早在毕沅担任湖广总督之初,白莲教派就频繁活动,清廷当时如果采取了措施,自然不会闹到后来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一心想要维护太平盛世局面的和珅却暗中指使毕沅,不能将当地实际情况上报中央。毕沅屈从压力,只得一直隐瞒此事。毕沅“养痈成患”,本来就铸成了大错,哪料想事起之后,作为前线总指挥的毕沅居然胆大包天,恣意侵扣军饷做人情,一下就把所有问题引爆出来了,嘉庆皇帝自然怒不可遏。好在两年前毕沅就死了,否则免不了要掉脑袋。即便如此,嘉庆还是下令抄了毕沅的家,家产全部充公,做官的儿子也就地免职。这就是《清史稿·毕沅传》所写的:“(嘉庆)四年,追论沅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币项,夺世职,籍其家。”
毕沅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一直沉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之中,对政务既不热心,又不懂军事,遇事多从感情出发,又御下无方,受人蒙蔽,加之总想讨好权臣和珅,最后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如果他不从政,一心一意做学问,或者不去地方做主官,留在朝廷担任参谋顾问之类职务,也许会更好些。当然许多事情是没有“如果”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也许”。这就是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意、不完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