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境界——外五行与精气神力
少林传统武术和其他门派一样,先练其形。少林传统武术的形又分为外五行与内五行,这里主要讲外五行,即眼、手、身、法、步。
眼者见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穿力,盯住目标待其变化,一丝一毫亦不放过。只有仔细观察、正确判断,才能果断出击、一击即中。武术上常用的指上而打下、声东而击西,就是眼的妙用。古谱云:动作之始眼为先。练习第一境界者首先要从练眼开始。
手,是人身上的一样兵器,可拳、可掌,可攻、可守,可以根据进攻或防守的不同需求变换不同的手法去应对。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起、随、追三势在内,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手臂在人体的三大节中为梢节,其起势是滚出滚入,这也是少林拳出拳有别与其他拳种的特点之一。人的手臂亦可分为三节,掌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也包含起、随、追三势,即手起、肘随、肩追,这也是出手进攻的三个阶段。在防守时,手要随势滚落、贴身而防,弥补破绽。
身,是人体的枢纽、力量传发的主宰。古谱云:出手以手为妙,进步以步为奇。但无论是出手还是进步都要以身为要。身以滚而进,手才能以滚而出。身为身体三节之中节,如中节不明则全身皆空。动、静、急、徐,闪、展、腾、挪,尽在身法。
法即为方法,练习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练习效果的好坏。眼法、手法、身法、步法等方法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构成了少林拳。少林拳的练习方法分为定势练习法和不定势练习法。所谓的定势练习就是按照套路一招一势去练习,练习的过程是一个定势,而在实战运用时就是不定势。定势是不定势的雏形与基础,练习定势也是为了将来不定势的需要。从定势到不定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练习,才能从定势逐渐向不定势转变。
步,三节中的根节,乃人体万力之源,是人体基础的基础。少林拳中的桩功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要求步之出入、起落、进退都稳如泰山,弓、马、仆、虚、歇等步法要轻盈敏捷、变换灵活。少林拳的步还讲究“向前一进踩,后退一回跺”,这也是少林拳步法的独到之处。
练习外五行,主要是练习动作的协调与配合、练习少林拳法的身法八要(起落进退、翻侧收纵)。起横落顺,起要展身而起,落要缩身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进步就踩,退步就跺。进步要低,退步要高,步到身到,偎身靠打。翻身要砸,侧身要快。翻身顾前后,侧身顾左右。收要缩身,纵要猛发。收如伏猫,纵如猛虎。每个动作都要按照身法的八要去练。
在眼、手、身、法、步中,眼为旌旗,手要开合,身要转动,法要变化,步要进退。练习第一境界者,此为首要。
精、气、神、力也是少林功夫练习者需要练习的重要部分。
精即精神。少林功夫的精神主要从身体的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这四个方面就是“四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指甲为筋梢。在出拳的同时必须四梢齐发——发,怒发冲冠;牙,牙可断金;舌,舌可催劲;指,指如钢钉。
气即气息。少林功夫拳谱中有“一气通天地,二气隔山河”之说。何为一气?一呼一吸为一气。呼吸与动作的开合收发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的。吸为合落,呼为开起。在收发中,收为吸,呼为发。吸时犹如万道钢绳缠身,呼时用万均之力抖身而发挣断钢索。呼吸调整得是否得当、运用得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出拳的力量和速度,影响着全身的协调和动作的规范。古人云:练拳先炼气。在练少林功夫前,首先要气沉丹田。何为气沉丹田?就是用意识引导气感下行而获得的一种对丹田的刺激,使身体重心下降、步架稳沉。气沉丹田后还要意守,就是排除杂念,将全副精神注意到丹田之内,耳无闻、目不见、心不外驰,锁心猿、拴意马,一心一意体会真气之活动。少林拳的八段锦在炼气上有着独到之处。
神即神韵。练其形需有其神,是为韵。少林古拳谱云:头如猴行,身如龙行,步如鸡行。也就是说在练习少林拳时,头要有灵猴般的灵敏、多变,身要有神龙般的矫捷、灵活,步要有雄鸡般的轻盈、沉稳。练拳时,大,要有大江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磅礴;小,要有清风拂细水般的静逸。
力是力量。少林功夫在发力上有其独到之处,有独特的发力方法。这也是少林武术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发力阶段。一、通过练习桩功,外五行有机配合而发出的力量,是为本力。二、在动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靠身体灵活多变产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偎身靠打短兵相接时,用潜意识带动全身各个部位,将力量凝聚于一点而发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进攻变化时要形成一种自然之力,是外五行与精气神合为一体而迸发出的人体潜伏的力量。
第一境界的外五行与精气神力是练习少林武术的基础与根本。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对少林传统武术有初步的认识,才能体会到“心为君、胆为帅、手足为兵、目为旌旗、气为先行”之内涵。
练习第一境界,刚开始就得扎扎实实地练习老师教的套路,一招一势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以此为跳台,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跃进。
第二境界——内外五行与大自然的结合
经过第一境界的练习,大多数习武者会觉得自己小有所成,也有了一些成就,有些人就会被随之而来的鲜花和金钱冲昏了头脑而止步不前了。但经过时间的考验、春夏秋冬的洗礼,习练者对少林武术会有新的认识。
练习武术,练的就是自己的开合、自己的空隙。每一动是开,每一静是合,开与合是动作的过程。在开合之际就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也就是空隙。为了更快、更好地弥补自己的空隙,就要将外五行与内五行进行充分融合,将自己的精气神提到最高,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练拳也就到了品味的阶段。
习练第二境界首先要透彻了解内五行,然后将其与外五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古人云:“君子修身养性,内外兼修。”习练少林传统拳也是如此。外五行者,眼手身法步;内五行者,心肝脾肺肾。外为阳,内为阴。外五行是外在的,可以直接用形体表现出来。而内五行则是内在的,无法用形体去表现,但它更深入、更实质地体现人体内在的思想和意志。因此,内五行要比外五行更高一个层次,也就更难练。
练习内五行要充分运用大脑的意识,将精气、神气合为一体,让意识逐个通过内五行。其顺序是:肝木生火攻心,明目发脾行肺气,入肾水动其步。也就是说,练拳时,固肝壮胆、二目出神、呼吸自然、心动带身、身领手脚。这就是歌诀中所说:“身心一动手脚随,要将两拳并一腿,前手起,后手随,两手互换一气催。”在练拳时要用大脑的意识去引导内五行内在的转动,使其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
内五行再带动外五行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也是外五行的阳与内五行的阴相互平衡、相互支配,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古拳谱云:“起要横,落要顺,起横落顺人难近。”其要求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练拳的起落就是法,世界万物有法才能变。法的本身就是自然。拳法中横为阳,顺就为阴,只有阴阳结合才有变化,这样就吻合了自然变化的规律。
在此境界中还必须掌握“六合”。少林古拳谱有:“少林六合无双传,多少玄妙在此间。”六合分为外三合和内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功合。外三合是外在的,用形体、形态随时可以表现出来,因此在练拳的时候要一丝不苟,随时注意自己的外三合有没有合住。内三合则是内在的,需要用自己的大脑、意识去感觉,用意识将内三合合住并与外三合融汇一处。外三合练表,内三合炼意,内三合的练习也就是智慧的开发。少林拳的一招一势都在六合之中。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进一退,一呼一吸,一动一静,无不在六合之中。
武术有内外五行,自然也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天、地、人缺一不可的空间,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千变万化之源。只有将武术的外五行——眼手身法步、内五行——心肝脾肺肾,与大自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用心领悟五行及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才能体会武术的力之源、法之源。
到了这个阶段,招势的奇妙不再是追求的目标,习练者感悟到的是道的高低不平、道的漫长、道的艰难。此时拳情武趣法门顿开,练其道,动其圆,舞其情,知其妙,悟其禅,动如千斤重,静如清泉水,五行内合劲,万法归自然。
第三境界——拳与禅的结合
通过内外五行与自然五行的结合,达到了拳法与自然的结合,了解到拳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整套的与大自然或斗或顺的生存经验和本领,而武术就是其中之一。“以禅入武,以武悟禅”。少林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佛学完美结合不断升华的产物,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只在战场上的拼杀,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成为一种国粹,与禅的至高思想融为一体。武术与禅的结合也就形成了“武术禅”。禅,是虚无缥缈、似有似无、似空非空的概念,看不见也抓不着,只有将其与武术相结合,才能使其从虚无缥缈转变成一个实体。武术是禅的代言人。
无论是“禅拳归一”,还是“禅武宗风”,都说明禅与拳密不可分。用禅去弥补拳,用拳去体现禅,禅与拳相互依靠、相互生存。武学研习者素质的高低、人品的高低、对武学目的的认识、对武学人生观的认识,都直接影响着武术境界的高低。这也就是说,要提高武术境界就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禅,不断纠正错误或认识上的偏差,用智慧、用真理攀上武学巅峰。刚柔相济是拳,清澈见底是禅。只有在清澈见底的禅中找到自我、看清自然、超越自我,才能将拳之底蕴、拳之内涵发挥到极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先让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一个层次、提高一个境界,将禅与拳糅为一体,达到拳理禅慧的境界。这就是练习少林拳者最终要达到的心境。
思想境界的提高,自然离不开文化、兵法、书法、棋趣的熏陶,谈禅论武,使思想情操达到上乘。琴棋书画都是拳,行动坐卧皆是禅。武术与兵法、计谋、阴阳的结合,构成了古代战争的灵魂。武术禅的理论充分融汇到战争中去,用武术为战争的实体,用禅为战争的理论,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配,构成战争的主体。
少林拳从内五行到外五行,从外三合到内三合,直到禅武归一,把健体强身、报国安民、修心养性从头至尾做了一个统筹,从求动作、求招势,到求思想、求品位,至明道理、悟禅慧,真正体现了少林拳的博大精深,不愧为武术之至尊、中华之瑰宝。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除了先天要有很好的资质外,还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磨炼、不断积累,具备很高的武德、很高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化中吸取营养,去观察世事、感悟人生。
拳在意中练,随机应心变。三节分明妙,六合求机玄。内外五行固,法能生万变。禅武融一体,自然是圆理。苦磨持久中,佛祖即成全。
少林传统武术和其他门派一样,先练其形。少林传统武术的形又分为外五行与内五行,这里主要讲外五行,即眼、手、身、法、步。
眼者见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穿力,盯住目标待其变化,一丝一毫亦不放过。只有仔细观察、正确判断,才能果断出击、一击即中。武术上常用的指上而打下、声东而击西,就是眼的妙用。古谱云:动作之始眼为先。练习第一境界者首先要从练眼开始。
手,是人身上的一样兵器,可拳、可掌,可攻、可守,可以根据进攻或防守的不同需求变换不同的手法去应对。少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起、随、追三势在内,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手臂在人体的三大节中为梢节,其起势是滚出滚入,这也是少林拳出拳有别与其他拳种的特点之一。人的手臂亦可分为三节,掌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也包含起、随、追三势,即手起、肘随、肩追,这也是出手进攻的三个阶段。在防守时,手要随势滚落、贴身而防,弥补破绽。
身,是人体的枢纽、力量传发的主宰。古谱云:出手以手为妙,进步以步为奇。但无论是出手还是进步都要以身为要。身以滚而进,手才能以滚而出。身为身体三节之中节,如中节不明则全身皆空。动、静、急、徐,闪、展、腾、挪,尽在身法。
法即为方法,练习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练习效果的好坏。眼法、手法、身法、步法等方法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构成了少林拳。少林拳的练习方法分为定势练习法和不定势练习法。所谓的定势练习就是按照套路一招一势去练习,练习的过程是一个定势,而在实战运用时就是不定势。定势是不定势的雏形与基础,练习定势也是为了将来不定势的需要。从定势到不定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练习,才能从定势逐渐向不定势转变。
步,三节中的根节,乃人体万力之源,是人体基础的基础。少林拳中的桩功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要求步之出入、起落、进退都稳如泰山,弓、马、仆、虚、歇等步法要轻盈敏捷、变换灵活。少林拳的步还讲究“向前一进踩,后退一回跺”,这也是少林拳步法的独到之处。
练习外五行,主要是练习动作的协调与配合、练习少林拳法的身法八要(起落进退、翻侧收纵)。起横落顺,起要展身而起,落要缩身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进步就踩,退步就跺。进步要低,退步要高,步到身到,偎身靠打。翻身要砸,侧身要快。翻身顾前后,侧身顾左右。收要缩身,纵要猛发。收如伏猫,纵如猛虎。每个动作都要按照身法的八要去练。
在眼、手、身、法、步中,眼为旌旗,手要开合,身要转动,法要变化,步要进退。练习第一境界者,此为首要。
精、气、神、力也是少林功夫练习者需要练习的重要部分。
精即精神。少林功夫的精神主要从身体的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这四个方面就是“四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指甲为筋梢。在出拳的同时必须四梢齐发——发,怒发冲冠;牙,牙可断金;舌,舌可催劲;指,指如钢钉。
气即气息。少林功夫拳谱中有“一气通天地,二气隔山河”之说。何为一气?一呼一吸为一气。呼吸与动作的开合收发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的。吸为合落,呼为开起。在收发中,收为吸,呼为发。吸时犹如万道钢绳缠身,呼时用万均之力抖身而发挣断钢索。呼吸调整得是否得当、运用得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出拳的力量和速度,影响着全身的协调和动作的规范。古人云:练拳先炼气。在练少林功夫前,首先要气沉丹田。何为气沉丹田?就是用意识引导气感下行而获得的一种对丹田的刺激,使身体重心下降、步架稳沉。气沉丹田后还要意守,就是排除杂念,将全副精神注意到丹田之内,耳无闻、目不见、心不外驰,锁心猿、拴意马,一心一意体会真气之活动。少林拳的八段锦在炼气上有着独到之处。
神即神韵。练其形需有其神,是为韵。少林古拳谱云:头如猴行,身如龙行,步如鸡行。也就是说在练习少林拳时,头要有灵猴般的灵敏、多变,身要有神龙般的矫捷、灵活,步要有雄鸡般的轻盈、沉稳。练拳时,大,要有大江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磅礴;小,要有清风拂细水般的静逸。
力是力量。少林功夫在发力上有其独到之处,有独特的发力方法。这也是少林武术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发力阶段。一、通过练习桩功,外五行有机配合而发出的力量,是为本力。二、在动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靠身体灵活多变产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偎身靠打短兵相接时,用潜意识带动全身各个部位,将力量凝聚于一点而发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进攻变化时要形成一种自然之力,是外五行与精气神合为一体而迸发出的人体潜伏的力量。
第一境界的外五行与精气神力是练习少林武术的基础与根本。只有通过刻苦练习,才能对少林传统武术有初步的认识,才能体会到“心为君、胆为帅、手足为兵、目为旌旗、气为先行”之内涵。
练习第一境界,刚开始就得扎扎实实地练习老师教的套路,一招一势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以此为跳台,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跃进。
第二境界——内外五行与大自然的结合
经过第一境界的练习,大多数习武者会觉得自己小有所成,也有了一些成就,有些人就会被随之而来的鲜花和金钱冲昏了头脑而止步不前了。但经过时间的考验、春夏秋冬的洗礼,习练者对少林武术会有新的认识。
练习武术,练的就是自己的开合、自己的空隙。每一动是开,每一静是合,开与合是动作的过程。在开合之际就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也就是空隙。为了更快、更好地弥补自己的空隙,就要将外五行与内五行进行充分融合,将自己的精气神提到最高,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练拳也就到了品味的阶段。
习练第二境界首先要透彻了解内五行,然后将其与外五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古人云:“君子修身养性,内外兼修。”习练少林传统拳也是如此。外五行者,眼手身法步;内五行者,心肝脾肺肾。外为阳,内为阴。外五行是外在的,可以直接用形体表现出来。而内五行则是内在的,无法用形体去表现,但它更深入、更实质地体现人体内在的思想和意志。因此,内五行要比外五行更高一个层次,也就更难练。
练习内五行要充分运用大脑的意识,将精气、神气合为一体,让意识逐个通过内五行。其顺序是:肝木生火攻心,明目发脾行肺气,入肾水动其步。也就是说,练拳时,固肝壮胆、二目出神、呼吸自然、心动带身、身领手脚。这就是歌诀中所说:“身心一动手脚随,要将两拳并一腿,前手起,后手随,两手互换一气催。”在练拳时要用大脑的意识去引导内五行内在的转动,使其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
内五行再带动外五行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也是外五行的阳与内五行的阴相互平衡、相互支配,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古拳谱云:“起要横,落要顺,起横落顺人难近。”其要求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练拳的起落就是法,世界万物有法才能变。法的本身就是自然。拳法中横为阳,顺就为阴,只有阴阳结合才有变化,这样就吻合了自然变化的规律。
在此境界中还必须掌握“六合”。少林古拳谱有:“少林六合无双传,多少玄妙在此间。”六合分为外三合和内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功合。外三合是外在的,用形体、形态随时可以表现出来,因此在练拳的时候要一丝不苟,随时注意自己的外三合有没有合住。内三合则是内在的,需要用自己的大脑、意识去感觉,用意识将内三合合住并与外三合融汇一处。外三合练表,内三合炼意,内三合的练习也就是智慧的开发。少林拳的一招一势都在六合之中。一开一合,一起一落,一进一退,一呼一吸,一动一静,无不在六合之中。
武术有内外五行,自然也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天、地、人缺一不可的空间,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千变万化之源。只有将武术的外五行——眼手身法步、内五行——心肝脾肺肾,与大自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用心领悟五行及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才能体会武术的力之源、法之源。
到了这个阶段,招势的奇妙不再是追求的目标,习练者感悟到的是道的高低不平、道的漫长、道的艰难。此时拳情武趣法门顿开,练其道,动其圆,舞其情,知其妙,悟其禅,动如千斤重,静如清泉水,五行内合劲,万法归自然。
第三境界——拳与禅的结合
通过内外五行与自然五行的结合,达到了拳法与自然的结合,了解到拳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整套的与大自然或斗或顺的生存经验和本领,而武术就是其中之一。“以禅入武,以武悟禅”。少林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佛学完美结合不断升华的产物,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只在战场上的拼杀,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成为一种国粹,与禅的至高思想融为一体。武术与禅的结合也就形成了“武术禅”。禅,是虚无缥缈、似有似无、似空非空的概念,看不见也抓不着,只有将其与武术相结合,才能使其从虚无缥缈转变成一个实体。武术是禅的代言人。
无论是“禅拳归一”,还是“禅武宗风”,都说明禅与拳密不可分。用禅去弥补拳,用拳去体现禅,禅与拳相互依靠、相互生存。武学研习者素质的高低、人品的高低、对武学目的的认识、对武学人生观的认识,都直接影响着武术境界的高低。这也就是说,要提高武术境界就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禅,不断纠正错误或认识上的偏差,用智慧、用真理攀上武学巅峰。刚柔相济是拳,清澈见底是禅。只有在清澈见底的禅中找到自我、看清自然、超越自我,才能将拳之底蕴、拳之内涵发挥到极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先让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一个层次、提高一个境界,将禅与拳糅为一体,达到拳理禅慧的境界。这就是练习少林拳者最终要达到的心境。
思想境界的提高,自然离不开文化、兵法、书法、棋趣的熏陶,谈禅论武,使思想情操达到上乘。琴棋书画都是拳,行动坐卧皆是禅。武术与兵法、计谋、阴阳的结合,构成了古代战争的灵魂。武术禅的理论充分融汇到战争中去,用武术为战争的实体,用禅为战争的理论,两者相互协调、相互支配,构成战争的主体。
少林拳从内五行到外五行,从外三合到内三合,直到禅武归一,把健体强身、报国安民、修心养性从头至尾做了一个统筹,从求动作、求招势,到求思想、求品位,至明道理、悟禅慧,真正体现了少林拳的博大精深,不愧为武术之至尊、中华之瑰宝。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除了先天要有很好的资质外,还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磨炼、不断积累,具备很高的武德、很高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化中吸取营养,去观察世事、感悟人生。
拳在意中练,随机应心变。三节分明妙,六合求机玄。内外五行固,法能生万变。禅武融一体,自然是圆理。苦磨持久中,佛祖即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