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伊始,连续收到不同省份的DV爱好者寄来的DV纪实作品,细细看后有些吃惊,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创意类”纪实片,经过了解才知道,是某网站联合某大学搞了一个DV创意类作品大赛。
  在我收到的节目中,有这样几部作品,《迷》,10分钟,表现了一个蒙面书法家用笔在墙上乱画的情节。《你的门我的门》,15分钟,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两个不同的男女宿舍的门,镜头都非常长。《台阶下的人》,30分钟,这部作品显然是学习了唐山电视台费先生的《台阶》,表现的是某大商城台阶下干着不同工作的人。还有一个题目叫《眠》的DV作品,时长49分钟,基本上纪录的是8名同宿舍的大学生的睡眠状态……
  上述这些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看不懂。也许是“代沟”的原因?我又找了几个学习电视传媒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看,绝大部分同学反映也是看不懂。特别是《眠》和《迷》,《眠》的睡觉镜头。有一个竟然有3分40多秒;而《迷》的蒙面乱画,谁也没有看出来画的是什么,作者要表现的是什么。其创作的随意性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想像。
  这些纪实作品的出现,实际上不是偶然的。它是近年来纪录片领域乃至DV领域出现的用后现代主义思潮创作纪录片的结果。如《海路18里》,《工地》,《台阶》,《东陵》等等,这些作品无疑在中国开辟了纪录片和DV纪实作品创作的新领域,有的还屡屡在国外获得奖项。要知道,创作上述作品的编导,是有较为深厚的功底的,有的还是十几年的老电视工作者。其作品都是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创意类”作品,确实没有这样的艺术价值:平面化,零散化,无意义,无主题,无中心……。我们不反对“个人主题”的作品和“个性化创作”,也不反对“淡化意识形态”,但创作一部DV作品,在总体上还是要给观众看的,即使是“自娱自乐”的节目也应该有所“表现”,不应让观众(包括“自娱自乐”的朋友)观看和理解都有很大困难。这种创作趋势对DV的发展和创作是有利还是有害,我们还需要研究和探讨。
  我认为,DV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伴随着一种新的创作范式对旧有的范式的突破(之前是画面配解说宣教式的,后来讲述老百姓故事以及一系列精英纪录片的出现,树立起了纪实主义的大旗,但是今天纪实主义被过多的滥用),因此只要是形式上的突破就都有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地方。但是形式毕竟是形式,形式总归是要为内容服务的,离开了内容,形式只能形同虚设。所以我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态度应该是“和而不同”,千万不能一讲“创意”,就只顾形式而不注意内容,只顾自我而不顾他人。
  DV创作出现后现代主义倾向,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世界、多元话语的总体氛围有关。改革开放,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文化论争尖锐冲突。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的中国,面对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商品化和多元化、技术的中心化等世界趋势,“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多种复杂的哲学与社会现象开始登陆中国。有位教授曾经用“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来形容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大景观,这种被西方学者们称之“反切、不信任一切、藐视一切”,“怎么样都行”的哲学与思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电视消费和文化创作领域的诸多层面,特别是处于新兴的DV电视文化领域。
  电视技术层面的革新换代也为后现代理念的彰显提供了技术保障。当传统的模拟电视编辑系统退场,电脑非线性编辑系统流行影视领域的时候,DV素材的随机性编播,内容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追求个性,花样翻新的编辑手段与特效软件都为DV的后现代创作步伐奠定了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对时空概念的改造,它使有关电视技术后现代的命题得以确立,人们在不同时空状态下的随意体验方式成为可能。
  电视审美的无深度、平面化和游戏性也迎合了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反深刻、反蕴涵、追求随意性世俗性与零散化的文化倾向。在缺少确定性的文化环境里,电视审美文化正是通过后现代主义反权威、反中心、反高雅、反理性、反主流等文化主张,创造了貌似平等、自由、公正、真实的大众精神世界,消解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总之,后现代主义在电视本体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消解崇高与颠覆理想,崇尚个性与标新立异,多元融合与零散收视。
  目前,需要警觉的是,当崇高、理想、精神、人文、历史等有意义的东西被颠覆或消解,这种趋势就必然会导致全社会领域审美与认知能力的大滑坡。当然,DV的后现代创作方式也是镶嵌在多元文化内核中的一部分,他们好像联体婴儿彼此交融贯通,难以割裂。存在即是合理,电视审美文化中的后现代表现也是能带来积极的效应和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强调平衡,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后现代精神同样具有自身的价值。电视媒介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不妨敞开胸怀,怀以一种文化拿来主义的批判精神面对后现代语境带来的思考与诠释。
  多元,融合,交叉,规则,动画,搬演,重访,悬念,独创……组成了近几年中国DV创作的关键词,这些若干年前原本不属于DV本体特性的词汇,今天已经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反传统,反中心,多元融合与标新立异等理念与视点,已经逐渐渗透到Dv创作的诸多层面。那么DV是不是已经迎来了一个“怎么都行”的时代呢?
其他文献
高清拍摄《蜘蛛人》和《悬棺》    2005年Sony专业HDV高清摄录一体机HVR-Z1C-推出,我就开始使用它拍摄纪录片了。  我从事电视制作26年,在1998年以前用的都是广播级的大机器,从98年开始接触到DV这种机器,发现这种格式的机器很不错,99年就开始使用Sony专业的DVCAM摄像机,当时用的型号是PDI OOAP,之后又使用了PD150P和PD190P。  我主要是从事纪录片的创作
期刊
夜间的拍摄牵扯到我们手中机器的一个技术指标就是“虽低照度”,它是机器的感光元件对环境光线的敏感程度,或者说是感光元件正常成像时所需要的最暗光线,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LUX),数值越小,表示需要的光线越少,月光级和星光级等高增感度摄像机可工作在很暗条件下。  1-3LUX属一般照度  月光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O.1LUX左右  星光型;正常工作所需照度O.01LUX以下  一般我们家庭消费级摄像机的
期刊
在07年1月的《DV@时代》中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了一款P-nnacIe新近推出的“Studl0 MovleBox Plus”的软硬件套装产品,因篇幅有限没有详细地介绍PlnnacleStudio 10这款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编辑软件,对于对Studio 10感兴趣的朋友及 些初学非编的朋友有些遗憾。为了让读者朋友们进一步了解Studlo 10这款实用易学的非编软件,本刊将分几期详细地将PInnac
期刊
访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获奖作品《奇迹》作者EVgeny Ruman  Dv@时代祝贺你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次比赛给你的感觉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Ruman我觉得这个比赛很棒,它让我们能看见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类繁多的电影,并且他们中有许多优秀作品,而且他们对我来说也意义非凡。这次比赛真的能给你一个机会看见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电影。它不管从技术上还从艺术上都给了我很多灵感。我喜欢这次比赛选择出来
期刊
近日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小学校园电视台节目评选颁奖会议,在技术交流沙龙环节大家就最为关心的校园电视台设备配置问题展开讨论,我也有幸参加了交流,与一些学校老师探讨了一些技术方案,总结了一些优化配置,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从事线工作的老师能够来谈谈自身的经验教训,让大家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交流中,很多老师反映学校本身有老的设备在使用,但又想添置一些新设备进来,主要担心与原先设备不兼容,资源浪费严重。一般
期刊
剧组人都称杜可风为老杜。  老杜有各种各样的帽子,《英雄》拍摄那会儿,张导演在现场戴的防沙的帽子就是老杜送的。在敦煌当今山的时候,为了好区分,好些工作人员的帽子上都贴了字母,老杜看见了就如法炮制,在自己的帽子上贴了两个字:老杜。生怕别人认不出他来。  圣诞节是西方人绝对的假期。眼看圣诞节就要到了,天天赶拍摄进度的张艺谋似乎没有放假的意思,这把老杜急坏了,他不好意思当面跟导演提要求,又想过圣诞节。老
期刊
我很高兴来参加《DV@时代》杂志和iFilm一起组织的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获奖影片赏析活动。今天我选了几部获奖影片来这里播放,这都是第五届的获奖影片。我们每年从年初就开始针对在校生收集参赛作品。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成型的历史悠久的训练电影人才的学校大概有二三百个,咱们国内的影视教育现在比较强大,经常能收到七八十个学校的各种各样的学生作业。今年收到五百多部作品,选了八十多部出来放映,
期刊
图像采集设备的发展[二]  在第一回中,我们重温了图像格式的变迁。图像采集设备是电子图像的源头,伴随着图像格式的演化,图像采集设备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873年,人们发现了硒的电导会随其受到的照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它将光与电这两个物理现象更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而此前,人们只是了解到电能可以转换为光能。同时,这一发现也为电子影像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从扫描圆盘到飞点扫描器  
期刊
关于获奖    在06年11月17日至26日举行的东京FilMex电影节上,应亮的《另一半》获得了评审团大奖。这是他继处女作长片《背鸭子的男孩》2005年获得同一奖项后,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这是应亮的第二部长片作品。评委认为《另一半》“具有极其精致的形式和结构,以及巧妙细腻的故事讲述。导演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和法律的独特观点。”  DV@时代您在。5年和06年,连续两年蝉联东京FilMex电影节评审团
期刊
(接上期第113页)  以Bing Crosby、RCA、Ampex与BBC为首的欧美集团开启了录像机的历史之后,日本的数家公司也积极投身到这个领域中来。  1958年,日本索尼公司仿照Ampex QuadrupIex制造出日本第一台4碰头2英寸录像机原型机,同年,日本胜利公司(1948年于日本创立的美资企业,153年起归属日本松下电器)启动了磁带录像机的开发松下电器与NHK合作开发出了8磁头2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