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地研读起着奠基作用。新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纵观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
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充分地显示出来,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节,缺少师生互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已经产生一种恐惧甚至抵触(厌学)的情绪。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革新理念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那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教文言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投入文言文学习中。导语设计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法。
1)从题目入手。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由于该文内容较为简单,而且主要人物就在题目上,所以开始上课时,笔者就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会知道一些什么?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从体裁入手。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写作年代久远,内容深奥,无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合适的导语,很可能使学生敬而远之。上课开始,笔者问: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书信的写法,古代书信跟现代书信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
3)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例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笔者就请学生来填一个成语:“( )到成功”。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回答。
总之,导语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学生释疑,并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地建立起自信。
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置注解于不顾,上课只会一门心思地记录教师的讲解,结果,教师讲的积极性越高,学生记的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难以提高。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中受到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地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感便从读中来。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文的语感。现在学习文言文,也要回到那种意境中去。
当然,这里所说的读和古人的读也可以有不同,可分为默读和朗诵两种。首先让学生默读,并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找学生朗读。在默读时学生非常认真,查字典,看注释,问老师,同学间互相探讨……唯恐在朗读时读错。
一篇文言文,就像一道菜肴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激起学习兴趣。一道菜讲究香、色、味,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章,而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在读文章中译句解意。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章形、意、情,激发学习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段意和文意。让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意,比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效果会好得多。
2)在读中积词攒句。在读中积词攒句犹如撷珠拾贝,头脑中积累的佳词妙句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积累,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4 运用“猜译”,达到目的
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能由教师代替。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三步,首先对照注解和词语手册进行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适当调换顺序;最后按照文言文的特点,像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这种常规方法大多教师还是会采用的。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猜译”的方法。
“猜译”即在翻译中教师先不讲解,也不让学生参考任何有译文的配套资料书,只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中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为何要进行“猜译”?常态教学中对翻译处理的弱点是着重于获知,只让学生得知是什么,以学懂教材为目标,这是“教教材”。而“猜译”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点,把小小的阅读活动当作是历练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猜想与推测中增长才干,习得能力。
“猜译”可以调动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能储备。学生在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之前,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能储备(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让学生不看资料书而去推测文句的意思,学生必然会把本篇中的文言词句与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然后用旧知来探求新知。这就便于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丰富文言知能储备。
“猜译”可以辨伪存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会在“猜译”之后把推测出的词义与课下的注释(或翻译资料书,老师讲解)相对照,一般会对此质疑。
“猜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猜译”能力训练后,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前上课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会怎么听,现在学生经常会针对某个词的解释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看法,有挑战权威的勇气;2)以前做课文配套练习时,学生对做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没有信心,而“猜译”后,学生不再视之为畏途,理解的准确度也大大增强。
5 扩展阅读,提高能力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还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可以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影响的束缚,更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中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中学)
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充分地显示出来,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脱节,缺少师生互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已经产生一种恐惧甚至抵触(厌学)的情绪。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革新理念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那么,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教文言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新课标要求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地接受美的熏陶。好的导语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学生自愿投入文言文学习中。导语设计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法。
1)从题目入手。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由于该文内容较为简单,而且主要人物就在题目上,所以开始上课时,笔者就问学生:从这个题目,你会知道一些什么?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从体裁入手。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写作年代久远,内容深奥,无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合适的导语,很可能使学生敬而远之。上课开始,笔者问: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书信的写法,古代书信跟现代书信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
3)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例如教学韩愈的《马说》时,笔者就请学生来填一个成语:“( )到成功”。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回答。
总之,导语的设计可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根据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文言文,比其他任何一类文章的预习都更为重要。文言文预习的关键是依靠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及时帮助学生释疑,并适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地建立起自信。
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读注解。置注解于不顾,上课只会一门心思地记录教师的讲解,结果,教师讲的积极性越高,学生记的被动性越强,学习的过程也就越苦闷,成绩当然也难以提高。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中受到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如果学会了读注解,用工具书,学生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激发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不必一字一句地讲解,只需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从而帮助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感便从读中来。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文的语感。现在学习文言文,也要回到那种意境中去。
当然,这里所说的读和古人的读也可以有不同,可分为默读和朗诵两种。首先让学生默读,并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找学生朗读。在默读时学生非常认真,查字典,看注释,问老师,同学间互相探讨……唯恐在朗读时读错。
一篇文言文,就像一道菜肴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激起学习兴趣。一道菜讲究香、色、味,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章,而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在读文章中译句解意。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章形、意、情,激发学习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段意和文意。让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意,比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效果会好得多。
2)在读中积词攒句。在读中积词攒句犹如撷珠拾贝,头脑中积累的佳词妙句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积累,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4 运用“猜译”,达到目的
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环节。这一环节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能由教师代替。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三步,首先对照注解和词语手册进行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适当调换顺序;最后按照文言文的特点,像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这种常规方法大多教师还是会采用的。在平时训练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猜译”的方法。
“猜译”即在翻译中教师先不讲解,也不让学生参考任何有译文的配套资料书,只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对新课文中的词义进行推测猜想。为何要进行“猜译”?常态教学中对翻译处理的弱点是着重于获知,只让学生得知是什么,以学懂教材为目标,这是“教教材”。而“猜译”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点,把小小的阅读活动当作是历练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猜想与推测中增长才干,习得能力。
“猜译”可以调动积累,增加学生的知能储备。学生在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之前,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能储备(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让学生不看资料书而去推测文句的意思,学生必然会把本篇中的文言词句与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然后用旧知来探求新知。这就便于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丰富文言知能储备。
“猜译”可以辨伪存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会在“猜译”之后把推测出的词义与课下的注释(或翻译资料书,老师讲解)相对照,一般会对此质疑。
“猜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猜译”能力训练后,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前上课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会怎么听,现在学生经常会针对某个词的解释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看法,有挑战权威的勇气;2)以前做课文配套练习时,学生对做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没有信心,而“猜译”后,学生不再视之为畏途,理解的准确度也大大增强。
5 扩展阅读,提高能力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还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可以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影响的束缚,更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中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