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问题学生,大家的第一反映就是差生、班级的麻烦制作者、让老师十分头疼的捣蛋鬼、让同学十分厌恶的坏学生,有的还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就更差,成为班级和校园曝光率最高的人之一。正所谓数量不多,但能量挺大。这样的学生,学校和老师不给予正确的教育,往往物极必反,最后落成了一些终身不能改正的恶习,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压力。
初中学生厌學逃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为西北某欠发达地区一所农村完全中学。根据我们前期多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初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进而发展到逃学。这些学生年龄12~15岁,多数学习差,成绩不理想,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初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初中学生厌学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本人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心理、思想认识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 逃学的原因剖析
初中学生逃学常直接起因于家庭。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角色,教育方法欠缺,家庭环境无法满足孩子的期望。
1.1 父母的期望要求过高。
一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厢情愿地向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根据经验,惯于拿自己的过往作参照,顺利成章地认为孩子是生活在蜜糖中,想把自己以前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有的学生在校已对学习负担、心理压力难以承受,回家后父母还要在学习上施压。由于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不少学生因难以实现,害怕考试失败,害怕受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唠唠叨叨,孩子心烦意乱,进家门就有抵触情绪,不愿学习,以逃学来对抗、报复。父母这些偏激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害了的孩子。
1.2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一些家庭父母管教子女两极分化,要么苛求过严,要么溺爱放纵。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呈极端化,什么都依着孩子,娇宠溺爱,放纵袒护,承诺许愿,有求必应,对子女用钱不予监督,要多少给多少,这就为学生逃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家庭成了学生逃学的“纵容者”。另一类家长惯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动辄批评,言语讽刺,甚至棍棒,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这些都给孩子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宣泄时,会导致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得过且过,最终放弃学业,旷课逃学。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是“问题学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自己现有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扭转“问题学生”,改变学生的现状?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也再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
2 转变教师的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对待“问题学生”,多数教师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睛,无形中就把“问题学生”打入死牢,拒之门外。不是“问题学生”也成为了“问题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不存界限,平等对待“问题学生”;改变态度,改变言语,心平气和对待“问题学生”。同时要做好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尤其要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3 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善待问题学生
3.1 特殊环境家庭教育脱节
有的单亲或再婚家庭,或缺少呵护,或家长常常吵闹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孩子乏家庭温暖,在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无心学习。有的家庭成员往往无意中将对前夫(妻)的怨恨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虐待,教育态度不一致,或根本不照管,孩子不堪忍受,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以结伙离家逃学来求暂时的解脱。有的学生因的父母离异后,父母都不愿意自己被孩子拖累,而把孩子推给了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而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又因溺爱孙子而疏于管教,导致学生过分贪玩或者沾染上一些诸如喝酒、抽烟、逃学、撒谎等坏习气,最后逃学。
4 逃学的应对措施
学生逃学并不仅是一个由学校纪律来处理的问题,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指责和施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第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孩子逃学与家庭教育环境有一定关系。不愿把实情告诉父母,这既有惧怕父母批评的原因,也有缺乏有效沟通的方式。
第二,使中学生感到读书有用,不读书吃亏。家庭成员应远离重名利轻学识观念,避免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形成强大的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起表率作用,形成合力,理性引导,既不溺爱放任,又不粗暴独断。解决逃学现象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对子女要求要切合实际,使孩子能从可实现的成功之中获得满足。
目前在校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历程中少有艰辛生活的体验和锻炼,被尊重和信任的愿望突出,对传统教育有戒心甚至对立反抗情绪,逆反心理较强:总要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对抗行为,以示他们的独立性或成熟感。同时,管理理念也悄悄地改变着,特别是这些“问题学生”,的管理是每所学校,每位班主任,每位科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爱戴每位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心理很敏感,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触及到学生的敏感区域。所以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必须讲方式方法,避免触及学生最最敏感的神经。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博得“问题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俗话说得好:一把手伸出来五个指头都有长短,何况人呢。“问题学生”也是如此,那怕是那“一闪而过”的,都要及时的把它捕捉下来,及时的进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5 父母观念偏差误导子女
有的家长因自己的经济实力优越或者较为拮据而对孩子产生误导。经济阔绰的认为孩子在学校能学多少算多少反正不愁钱花,初中畢业后随便找什么事干干就行了;经济拮据的则整天疲于找钱,对孩子无暇管教,认为孩子成不成才是自己的事,反正读了书也没多大用处。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学生胸无大志,成天推日下山,最后逃学。
6 家长外出打工疏于管理
有的家长因常年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父母虽然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因工作过于繁忙加之在外,只好寄希望于学校;也还有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缺少管教,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等孩子犯了错误又给孩子一顿拚命的打。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学不懂,成绩差,最后逃学。
7 建立起家校联教的长效机制
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家长的密切合作。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所以,家校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立起家校联系,和家长的沟通,我认为在与家长交流时,应该把握三个原则“真诚、及时、灵活”。只有全方位的去了解“问题学生”,才能使昔日的"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总之,“问题学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若每位老师都能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热情的善待每一位“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真正症结,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以改过去的不良习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问题学生去掉问题二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亚宁,王玉莲.中学生道德现状及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58.
[2]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佚名.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N].中国教育E网.
[4]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5]余益兵.初中生逃学行为:基于学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1).
[6]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
[7]彭长生.留守对农村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来自安徽农村的调查证据[J].统计教育,2009(02).
初中学生厌學逃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为西北某欠发达地区一所农村完全中学。根据我们前期多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初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进而发展到逃学。这些学生年龄12~15岁,多数学习差,成绩不理想,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初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初中学生厌学逃课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本人处在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心理、思想认识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1 逃学的原因剖析
初中学生逃学常直接起因于家庭。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角色,教育方法欠缺,家庭环境无法满足孩子的期望。
1.1 父母的期望要求过高。
一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一厢情愿地向孩子提出种种要求,根据经验,惯于拿自己的过往作参照,顺利成章地认为孩子是生活在蜜糖中,想把自己以前失去的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有的学生在校已对学习负担、心理压力难以承受,回家后父母还要在学习上施压。由于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不少学生因难以实现,害怕考试失败,害怕受罚,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唠唠叨叨,孩子心烦意乱,进家门就有抵触情绪,不愿学习,以逃学来对抗、报复。父母这些偏激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害了的孩子。
1.2 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一些家庭父母管教子女两极分化,要么苛求过严,要么溺爱放纵。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呈极端化,什么都依着孩子,娇宠溺爱,放纵袒护,承诺许愿,有求必应,对子女用钱不予监督,要多少给多少,这就为学生逃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家庭成了学生逃学的“纵容者”。另一类家长惯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动辄批评,言语讽刺,甚至棍棒,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这些都给孩子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宣泄时,会导致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得过且过,最终放弃学业,旷课逃学。
“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是“问题学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自己现有的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扭转“问题学生”,改变学生的现状?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也再不断的思考和摸索,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现在的教学理念。
2 转变教师的观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对待“问题学生”,多数教师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睛,无形中就把“问题学生”打入死牢,拒之门外。不是“问题学生”也成为了“问题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不存界限,平等对待“问题学生”;改变态度,改变言语,心平气和对待“问题学生”。同时要做好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班主任要大胆放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尤其要问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3 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善待问题学生
3.1 特殊环境家庭教育脱节
有的单亲或再婚家庭,或缺少呵护,或家长常常吵闹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孩子乏家庭温暖,在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无心学习。有的家庭成员往往无意中将对前夫(妻)的怨恨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虐待,教育态度不一致,或根本不照管,孩子不堪忍受,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以结伙离家逃学来求暂时的解脱。有的学生因的父母离异后,父母都不愿意自己被孩子拖累,而把孩子推给了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而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又因溺爱孙子而疏于管教,导致学生过分贪玩或者沾染上一些诸如喝酒、抽烟、逃学、撒谎等坏习气,最后逃学。
4 逃学的应对措施
学生逃学并不仅是一个由学校纪律来处理的问题,更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指责和施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第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孩子逃学与家庭教育环境有一定关系。不愿把实情告诉父母,这既有惧怕父母批评的原因,也有缺乏有效沟通的方式。
第二,使中学生感到读书有用,不读书吃亏。家庭成员应远离重名利轻学识观念,避免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形成强大的家庭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起表率作用,形成合力,理性引导,既不溺爱放任,又不粗暴独断。解决逃学现象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对子女要求要切合实际,使孩子能从可实现的成功之中获得满足。
目前在校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历程中少有艰辛生活的体验和锻炼,被尊重和信任的愿望突出,对传统教育有戒心甚至对立反抗情绪,逆反心理较强:总要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对抗行为,以示他们的独立性或成熟感。同时,管理理念也悄悄地改变着,特别是这些“问题学生”,的管理是每所学校,每位班主任,每位科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爱戴每位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心理很敏感,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触及到学生的敏感区域。所以在处理“问题学生”时,必须讲方式方法,避免触及学生最最敏感的神经。只有以心换心,才能博得“问题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俗话说得好:一把手伸出来五个指头都有长短,何况人呢。“问题学生”也是如此,那怕是那“一闪而过”的,都要及时的把它捕捉下来,及时的进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5 父母观念偏差误导子女
有的家长因自己的经济实力优越或者较为拮据而对孩子产生误导。经济阔绰的认为孩子在学校能学多少算多少反正不愁钱花,初中畢业后随便找什么事干干就行了;经济拮据的则整天疲于找钱,对孩子无暇管教,认为孩子成不成才是自己的事,反正读了书也没多大用处。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学生胸无大志,成天推日下山,最后逃学。
6 家长外出打工疏于管理
有的家长因常年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父母虽然很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因工作过于繁忙加之在外,只好寄希望于学校;也还有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缺少管教,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等孩子犯了错误又给孩子一顿拚命的打。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学不懂,成绩差,最后逃学。
7 建立起家校联教的长效机制
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家长的密切合作。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所以,家校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立起家校联系,和家长的沟通,我认为在与家长交流时,应该把握三个原则“真诚、及时、灵活”。只有全方位的去了解“问题学生”,才能使昔日的"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
总之,“问题学生”在各个学校都是客观存在的。若每位老师都能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热情的善待每一位“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真正症结,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以改过去的不良习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问题学生去掉问题二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亚宁,王玉莲.中学生道德现状及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58.
[2]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佚名.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N].中国教育E网.
[4]蔡澄.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业不良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5]余益兵.初中生逃学行为:基于学生心理学视角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1).
[6]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
[7]彭长生.留守对农村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来自安徽农村的调查证据[J].统计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