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是科学的本源,又是科学的归宿。小学科学知识教学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知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实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拉近自然科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还能利用生活化教学给学生亲近感、熟悉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以往的小学科学课堂都比较枯燥,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科学原理,让学生感觉无聊、枯燥,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科学的真正原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活化教学成为了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來进行科学的探究,不仅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科学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十分必要。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占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整节课中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想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生活化,可以在导入的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策略,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的导入。这个导入可以是举例子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与现象,还可以是与科学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等等,只要是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导入环节。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磁铁,所以对磁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玩过的电磁铁游戏,并且让学生用电磁铁来吸引准备好的大头针。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将学生分成了六组,继续玩游戏,要求每个小组记录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当然,每个小组的数字肯定不一样,我趁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小组吸回的大头针数量不一样啊?”“他们组的电磁铁劲儿大”,我听见有学生嘟囔着。我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难道电磁铁的磁力不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就这样,我用游戏、实验的方式引出了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开始新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处在天真幼稚的年龄阶段,知识面不比成年人,所以他们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比表现得很不耐烦,注意力非常分散,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的现象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屡见不鲜。年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方法的不当。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捕捉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我采取了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我先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大约五个人,假设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家庭。然后我为每个家庭提供了相应的物品,有电灯、木棍、电线、开关等等。接着我让每个家庭模仿在生活中遭受电击的情景,要求其他成员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怎样救他?哪里漏电了?怎样解决?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而我只需要在旁边进行观察,看看学生们能不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的解决这一切。在这个生活化情境中,学生愉快地交流着知识,既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可见,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一个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活就在身边,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中。课堂与生活联系如此之近,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无拘无束的交流思想,自由自在的表达感情,让学习科学不再那么困难。
三、选择材料生活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是教科书、图片、课外读物、周围的环境、科学实验仪器等等。教学中,科学仪器的使用有时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使用实验器材,也会制约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其实生活中一些随手可见的、甚至是废弃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气球、塑料瓶、橡皮筋、报纸、鞋盒、吸管、小勺子、包装箱、泡沫塑料、蜡烛、废弃车子上拆下来的马达等等。这些物品看似毫不起眼,但在科学课堂上将发挥大作用。
如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让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另外准备土豆片、胡萝卜、鸡蛋、橡皮、螺丝帽、图钉、铁钉、塑料泡沫、纸片、树叶等,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做实验前,可以先对这些物体的重量等进行初步的认识,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可能沉下去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学生对这些物体比较熟悉,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弯路。
四、探究活动生活化
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能够让学生在回顾以往生活经验过程中,获得探究科学知识的原动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其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教学《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做出预习,同时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几个小任务:小小的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它们的家在哪里?小小的蚁洞里是不是也有一个小世界?如果真的有,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它们呢?怎样使用显微镜?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们或是单独行动,或是结成小组,在课前走出室外,积极地去搜集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蚂蚁洞里真的有一个微小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去观察它们的生活,无形中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教师要善于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一课的时候,我通过课后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猜想种子发育为植物的器官,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因素。学生很兴奋,也很积极,在练习中,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实验的结果并且做了相应的记录:第一种方法,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让种子暴露在空气中;第二种方法,种子浸泡在水里面,但是与空气隔绝;第三种方法,常温,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环境中并接触新鲜空气;最后一种方法,寒冷温度下,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环境中并接触新鲜空气。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互比较,最终得出了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常温、空气和水,三者缺一不可。通过这个实验练习,学生不仅仅是得出了实验结果,掌握了科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了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应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增强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信心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用实际生活现象与案例来设计科学教学活动,进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以及科学知识的魅力与乐趣,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伟杰.浅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3):59-59.
[2] 吴文诗.探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9):94-95.
(作者单位:维西县民族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以往的小学科学课堂都比较枯燥,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科学原理,让学生感觉无聊、枯燥,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科学的真正原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活化教学成为了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來进行科学的探究,不仅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科学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十分必要。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占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整节课中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要想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生活化,可以在导入的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策略,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的导入。这个导入可以是举例子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与现象,还可以是与科学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是多媒体课件等等,只要是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都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的时候,我就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导入环节。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磁铁,所以对磁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玩过的电磁铁游戏,并且让学生用电磁铁来吸引准备好的大头针。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将学生分成了六组,继续玩游戏,要求每个小组记录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当然,每个小组的数字肯定不一样,我趁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个小组吸回的大头针数量不一样啊?”“他们组的电磁铁劲儿大”,我听见有学生嘟囔着。我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难道电磁铁的磁力不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就这样,我用游戏、实验的方式引出了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开始新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处在天真幼稚的年龄阶段,知识面不比成年人,所以他们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比表现得很不耐烦,注意力非常分散,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的现象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屡见不鲜。年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方法的不当。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捕捉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科学知识,我采取了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我先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大约五个人,假设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家庭。然后我为每个家庭提供了相应的物品,有电灯、木棍、电线、开关等等。接着我让每个家庭模仿在生活中遭受电击的情景,要求其他成员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怎样救他?哪里漏电了?怎样解决?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而我只需要在旁边进行观察,看看学生们能不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的解决这一切。在这个生活化情境中,学生愉快地交流着知识,既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可见,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一个良好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生活就在身边,科学知识就在生活中。课堂与生活联系如此之近,学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无拘无束的交流思想,自由自在的表达感情,让学习科学不再那么困难。
三、选择材料生活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是教科书、图片、课外读物、周围的环境、科学实验仪器等等。教学中,科学仪器的使用有时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使用实验器材,也会制约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其实生活中一些随手可见的、甚至是废弃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气球、塑料瓶、橡皮筋、报纸、鞋盒、吸管、小勺子、包装箱、泡沫塑料、蜡烛、废弃车子上拆下来的马达等等。这些物品看似毫不起眼,但在科学课堂上将发挥大作用。
如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让学生准备一个水杯,另外准备土豆片、胡萝卜、鸡蛋、橡皮、螺丝帽、图钉、铁钉、塑料泡沫、纸片、树叶等,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做实验前,可以先对这些物体的重量等进行初步的认识,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可能沉下去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因为学生对这些物体比较熟悉,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弯路。
四、探究活动生活化
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能够让学生在回顾以往生活经验过程中,获得探究科学知识的原动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其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教学《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做出预习,同时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几个小任务:小小的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它们的家在哪里?小小的蚁洞里是不是也有一个小世界?如果真的有,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它们呢?怎样使用显微镜?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们或是单独行动,或是结成小组,在课前走出室外,积极地去搜集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蚂蚁洞里真的有一个微小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去观察它们的生活,无形中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了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教师要善于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一课的时候,我通过课后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猜想种子发育为植物的器官,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因素。学生很兴奋,也很积极,在练习中,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实验的结果并且做了相应的记录:第一种方法,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让种子暴露在空气中;第二种方法,种子浸泡在水里面,但是与空气隔绝;第三种方法,常温,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环境中并接触新鲜空气;最后一种方法,寒冷温度下,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环境中并接触新鲜空气。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相互比较,最终得出了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常温、空气和水,三者缺一不可。通过这个实验练习,学生不仅仅是得出了实验结果,掌握了科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了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应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增强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信心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用实际生活现象与案例来设计科学教学活动,进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以及科学知识的魅力与乐趣,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伟杰.浅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4(23):59-59.
[2] 吴文诗.探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9):94-95.
(作者单位:维西县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