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救赎行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普遍认为有罪便有救赎,救赎后便会得到解脱。解脱是指摆脱烦恼和束缚获得身心的自由,但并不是所以的解脱都能够获得幸福。《追风筝的人》这篇小说讲的就是主人公之间的背叛——救赎——解脱,然最终是否能获得解脱、幸福,就要看主人公如何自我解救。本论文站在不同主人公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赎罪,解读赎罪并不等同于幸福。但不管结果是否能够获得幸福,人只有完成对过去错误的救赎,才有获得幸福的机遇,才能成为真正自我期冀的那个人。
  【关键词】:背叛;赎罪;解脱
  一、背叛
  阿米尔的父亲与阿里,阿米尔与哈桑,他们之间有着情同手足却又身份地位悬殊的关系,哈桑父子既是阿米尔父子的好友,又是他们的仆人。在阿富汗,他们是属于不同阶级、不同种族和有着不同信仰的人。阿米尔一家有着高贵的血统,他们是逊尼派穆斯林,是普什图人,而哈桑和他父亲却是饱经摧残与压迫的什叶派穆斯林,是卑贱的哈扎拉人。这种身份地位悬殊的友谊从一开始就带有不平等,也从一开始就伴有牺牲与无止境的付出,这种天平向一端倾斜的友谊也就为后来的背叛埋下了伏笔。生性懦弱的阿米尔为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恐怖,选择了背叛哈桑,让哈桑和他父亲决定离开。也正是这种背叛导致了哈桑不幸的结局,依旧是为了阿米尔、为了老爷、哈桑夫妇惨死在塔利班抢下,而他们的儿子索拉博也落入当年阿米尔的宿敌阿塞夫之手。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在阿富汗那种等级观念强烈的国家,这种事显得很平常。那些幼小的心灵深受社会带给他们的影响,让他们习惯那些不平等,逐渐接受社会冠以他们的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观念,令阿米尔选择了背叛哈桑,在他看来一个高贵的普什图少爷没有必要为一个身份地位卑贱的哈扎拉人做牺牲,而哈桑为他做的是他应该的,因此他们的童年、友谊、生活都毁于那年的那场背叛,从此两个人连同两人的家人都被深深地伤害着。
  二、救赎
  “罪”是指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是指人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可以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而难以自拔。圣经中对“罪”的解释有很多,也很详尽,在他们看来那些神反对的,在神的眼里就是有罪的。有了罪,就该去赎罪,去救赎自己犯的罪,去忏悔,去解脱。同“罪”一樣,“救赎”也是基督教文化中的一部分。救赎在基督语中是指基督以生命为代价,从罪的市场上把信徒们购买回来,获得解放。反省和悔罪也是救赎的一种方法
  (一)阿米尔的赎罪
  阿米尔的救赎之路,便是找到哈桑的遗孤,带他回美国,替自己当年的好友,如今也是自己兄弟的哈桑履行身为人父的义务。小说中写到阿米尔因救索拉博而被当年的宿敌阿塞夫暴打时,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显得无关痛痒,却也能理解,也许此刻的他才真正的获得解脱,他的赎罪才真正的开始。当他历经千辛万苦把索拉博带回美国后,阿米尔始终为着重获索拉博的信任而努力着,他领养了索拉博,费尽心思让他开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索拉博关爱,他知道这些事他很多年前欠哈桑的——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换来了索拉博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微笑。说来也讽刺,同样是一场风筝比赛,主人公依旧是阿米尔,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的那场风筝比赛,使哈桑脸上再也没了笑容,而今的这场风筝比赛,却换来了索拉博的一丝笑容,这也许预示着如今的阿米尔用几十年的自责与痛苦重回了那个时刻,做了自己当年应该做的,他的赎罪也最终得到了宽恕。
  (二)阿米尔父亲的赎罪
  阿米尔的父亲,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人”——阿米尔和哈桑,一半是合法的、被社会承认的、可以享受父亲的名誉与地位,而另一半却是阴暗的,不被社会承认。因为无法给予哈桑他应有的身份与地位而内疚的心理使他对阿米尔产生了“怨气”,对好友阿里的背叛、对私生子哈桑的愧疚更使他无法全心全意的爱那个被社会承认的儿子阿米尔。每当他看着阿米尔,就如同看到自己的痛楚一般让他难受,令他自责,疚恨,为了赎罪,他找到了一条将负疚变成善行的路,他善心面对社会,他施舍穷苦的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搭救素昧平生的妇女,毫不犹豫的把钱给需要援助的朋友,亲手建造孤院,这一切都是他赎罪的方式。
  阿米尔的父亲在无尽的自责和疚恨中,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虽然故事的最后他始终没能认识哈桑这个孩子,没能亲自祈求他的原谅,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也赎了大半个罪,这不也值得了吗?他把自己的错误、罪都转化成了善意的壮举。
  (三)拉辛汗的说教
  整个故事中,拉辛汗始终都在引导阿米尔赎罪,赎他当年对哈桑所犯的罪,也替他父亲还此生他未能还完的罪。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智者、一位导师、一位挚友,是他让阿米尔得到了自我实现,他的教育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在得知以一切真相后,拉辛汗并没有狂风暴雨式的胡扯乱评,也没有听之任之的放任自流,而是不断启发,劝导阿米尔,帮助他打开心结,走出困境。是他告诉阿米尔,只有当罪行导致善行,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救。在拉辛汗正面引导和旁敲侧击的双重影响下,阿米尔最终选择了高尚的道德观,踏上了救赎之路。
  三、解脱
  佛教中关于解脱的说法很多,一切摆脱束缚、负担、痛苦、烦恼的都可以说是获得了内心的解脱。《追风筝的人》这篇小说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摆脱束缚,放下负担与痛苦。于阿米尔而言,他需要的是内心真正的解脱,而索拉博则更需要身心的自由与安慰,他们都需要摆脱命运的束缚,走出无止境的悔恨和懊恼。
  (一)阿米尔的解脱
  主人公阿米尔其实并没有刻意的伤害过谁,他只是一时的懦弱与邪念,不敢直面错误,才导致了哈桑不幸的悲剧。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又怎能要求他懂得罪的底线,在他背叛哈桑以后,阿米尔始终沉重的背负着一种罪恶,为了获救,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补救罪行,并不是说他曾经地罪孽就会烟消云散,但至少能让他过去的过错中走出来,重新审视自己,也能让他挣脱了恶缘,在结一个善缘。在赎罪的道路上,阿米尔清醒而痛苦,阿米尔才真正的理解了别人所说的“阿富汗是一个没有希望地方”,即便如此,他也意识到,只有面对苦难的过去,救赎才能得到解脱,他才能得到自我实现,对幸福的憧憬才不会沦为自我安慰的毒药。   (二)父亲的解脱
  小说的前半段描写了父亲一直在为哈桑父子赎罪,而后半段,开始描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的时候,父亲才真正的开始为阿米尔赎罪。先不断言父亲最后是否得到了解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终究得到了阿米尔的宽恕与理解。得知真相的阿米尔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无奈与苛刻,也理解了他当年对哈桑他俩矛盾的爱。也许对于父亲,他的罪早已赎完,他给予了哈桑他能给予的最大的爱,他用自己的善行补救了对阿里的罪、对哈桑的罪,至少在他离世时,他并没有那么痛苦,这其中诚然有得到了解脱的原因。又或许,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不在欠他们,他终于原谅了自己,宽恕了自己,让自己得到了解脱。
  四、结语
  罪行只能补救,而无法抹杀,当我们怜悯那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何尝不是在怜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受到过那些有心无心的伤害,又何尝不是在悔过我们曾给别人的那些有心无心的伤害呢?一个漠然的驻足,置别人于困境中而舍于伸手,一个蔑然的眼神,凉透了别人满腔的热情,我们用自己的敌意与倦意,铸造了尘世间最坚强,最冰冷的枷锁。我们甘愿住在这个自己给自己建立的没有温度的世界,终有一天,我们的良心便开始自问,那些纠葛不清的罪责便一桩一桩,一件一件的回放于脑海,我们也开始承受不住这罪的逼问,便开始向过去的自己道歉,也开始重新认识的那些罪行,对他人的伤害使我们夜不能寐,几心成魔。
  在驶向彼岸的船头,我们望见阳关,终于用人性的光辉战胜了世俗的枷锁,获取了新生,人这一生难免会犯错,而后我们悔罪,赎罪,并不一定能够获取得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是我们却都无一例外的归宿于善良。
  参考文献:
  【1】康军辉、常中华·阿米尔的背叛、救赎与自我实现 河北大学,环球纵横, 2010年第13期
  【2】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譯文出版社出版,2009年11月第一期
  【3】卡勒德·胡塞尼【美】著、李继宏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李玉霞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背叛与救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
  【5】武惠娟 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校 新余学院学报 2011年8月,第16卷第4期
  作者简介:恩珠志玛,性别:女;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藏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金圣叹一生戏弄科场,嘲讽科举制度,又于诗词歌赋之中常慕陶渊明,加之附会“金圣叹”之名的传说甚多,金圣叹其人便留下了清高之名,纵情之风,无有功名利禄之心。然而,其晚年的一桩事对其流行之形象作了反证。《春感八首》这一组诗,并非是其一时迷失所作,而是其一生心迹之坦诚流露。  【关键词】:金圣叹;《春感八首》;礼  陈登原(1900—1974)《金圣叹传》曰:  万历时,吴中名士之风已盛,喜放诞
期刊
天穹停留在夜明前的琉璃色。月下,流光蓬蓬松松地洒落在秋日的纯净空气中。伸手挽去,依稀觉到冰凉柔顺的触感,丝绸般从指间滑过,留下一天一地的清寒,衬得其中之人如同草芥沙粒。  许多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喜欢抒写明月流光。清夜沉沉,凉风入袂,冷霭盈怀,只有淡淡流光穿入阑干。回想昔年横笛洞箫,遗簪坠翠的景致,伫立寒宵,华灯如往昔,佳期不复回,不由黯然叹息“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旧年。”  流光易逝,或在书阁
期刊
【摘要】:扬州漆器在工艺美术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座城市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城市。因此漆工艺品的设计与创新,不仅展示了工艺美术,更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纵观当今的扬州漆工艺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因此需要我们对于现状进行思考找出缺陷和问题并进行解决。让这一门传统的技艺具有现代美并且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让漆工艺品更好的
期刊
【摘要】: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鬼魂的精神内核是人的生活与精神现实的变体,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乏有鬼魂形象的出现。鬼魂形象及其描写和刻画的手段和在对于文学作品的作用上都有其共通之处,但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鬼魂形象多为女性,且一般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之一,而外国文学作品则倾向于将男性设置为鬼魂,且一般不以主人公形象出现,其性别的被选择有其特殊的文化溯源。  【关键词】:鬼魂形象;对文
期刊
【摘要】:《里基—蒂基—塔维》选自于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丛林故事》,本文以《里基—蒂基—塔维》为例分析吉卜林的殖民思想。该短篇小说揭示了作者的殖民主义思想,即西方注定会统治全世界,白人是优越的民族并注定会统治比它低劣的民族。西方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标准,非西方文化则理应遵守它。即使白人的到来势必会引起反抗,最终的胜利却必然属于白人。本文主要从文化帝国主义、自我与他者的角度探析约瑟夫.鲁德亚德.
期刊
【摘要】:革家人是我国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人口较少,居住在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沿岸。因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其中革家踩亲舞就是革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家踩亲舞是革家人社会群体发展的活态记录,它的产生是革家人社会和谐与群体情感所需,并有诸多价值。  【关键词】:革家踩亲舞;价值;艺术  一、革家踩亲舞的历史渊源  革家踩亲舞的产生,《革蔸史话》有记载曰:古时钟南山仙翁云游至革寨,
期刊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母。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关键词】:素描;设计素描;传统教学;创新  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人类享受着这个时代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承受着其带来的痛苦。人类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如何有效利用仅有的空间,提升生活品质,是一个会让所有人都去探寻的问题。将绿色设计的概念引入到室内设计的之中,很明显,这是室内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物[1]。所以,本文就针对绿色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做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绿色设
期刊
【摘要】:水彩画不同于国画,却又相似于国画,水彩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绘画爱好者。在浓墨淡彩之间,水彩画不仅仅能表现气势恢宏又能体现小家碧玉的形式美感。但这种约定俗成的传统语言形式也同时在当代的发展中遇到瓶颈。对于当代水彩画的形式语言又有了新的发现与研究,在当代中国引起了新的浪潮。本文着重探索水彩绘画的技法的形式语言研究。  【关键词】:水彩画 ;技法;形式语言研究  绘画艺术的创新求变,是一个
期刊
【摘要】:皇家画院最早建于五代时期,盛于宋代。北宋宋徽宗赵佶通过身体力行和大力提倡使得院体花鸟画达到最高峰。表达“富贵意蕴”是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宋代花鸟画“富贵意蕴”主要都以“雍穆作风”为基础,它具体体现在包括造型、用笔、赋色的绘画技法上,同时这种富贵风格也表现在取材和主旨上。这种“富贵意蕴”之所以在宋代表现的如此集中强烈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艺术背景等息息相关。这种院体画的艺术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