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小品以短小精悍、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成为线上/线下节目的重要艺术呈现形式。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战略发展背景,深圳致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服务广大民众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戏剧小品“以数量多、水平高被国内专家称为‘深圳现象’,声名在全国日渐响亮”[1],吸引了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层的观众,并形成了“深派”戏剧小品。当前学界对深圳戏剧小品的探究尚未臻善,相关的问题研究更是鲜见。某种意义上,戏剧小品与全面推进深圳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思想息息相关,回顾近30年来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历程,对其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发掘戏剧小品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对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加强深圳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一、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历程
近30年来,深圳戏剧小品以形式小巧玲珑、表演灵活多样、形象活泼生动、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特征活跃于改革开放的窗口上,[2]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都市的情感生活成为其创演的主要题材。深圳戏剧小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即1997年罗湖戏剧小品斩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2006年全国首个“中国剧协·深圳小品创作基地”在罗湖挂牌成立、2012年罗湖文化馆“09剧场”推出《军哥剧说》系列节目,这些事件可将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崛起期
深圳戏剧小品主要集中于罗湖区。据统计,自1992年始,深圳创演的70部戏剧小品在参赛与展演中,共获国家级奖项78项(如下图)。[3]
由图可知,罗湖区所创演的戏剧小品有39部获得国奖,占整个深圳的一半。可以说,“深派”戏剧小品主要以罗湖戏剧小品为代表。1992年,深圳罗湖区戏剧家协会成立实际上是将分散在该区从事戏剧行业的精英聚集起来,出现了“三驾马车”,即张福生、梅玉文和方伟元 。[4]他们所创演的戏剧小品频繁斩获国奖,逐步使罗湖成为深圳戏剧小品强区。1997年,由罗湖区所创演的戏剧小品《钥匙》《也想有个家》分别斩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银奖、铜奖,由此掀开了深圳戏剧小品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成为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1998—2000年,罗湖戏剧小品发展势头迅猛,《逃宴》《旅游奇观》《一碗面条》《名记》《欢乐家庭》《忘年交》等6部戏剧小品均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暨中国剧协罗湖百优小品大赛奖。尤其是2001年,由梅玉文编创的《名记》和张福生编创的《一张字条》在全国仅5个一等奖中,双双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暨中国剧协“农行杯”百优小品大赛一等奖,从而凸显了罗湖戏剧小品的实力。
张福生将深圳戏剧小品划分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两个部分,“中生代”以张福生、唐秀明、侯继宽、张铁军、李学军等为代表,“新生代”则以邸叙然、杨成成、李牧霏为代表。[5]2005年,邸叙然编创的戏剧小品《你要相信我》获首届中国戏剧奖·小品小戏剧目奖·小品类优秀剧目奖,为深圳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形成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助力深圳戏剧小品发展的态势。
2.发展期
2006年8月,“中国剧协·深圳小品创作基地”在罗湖挂牌成立,成为深圳戏剧舞台的中坚力量;2008年5月,该区成立了“深圳小品話剧团”,使深圳戏剧小品事业迈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至此,罗湖便拥有“戏窝子”的美誉。[6]2009年7月,罗湖戏剧小品在央视栏目《周末喜相逢》播出,并为该区戏剧小品艺术团做专场节目,央视导演和专家纷纷惊叹深圳基层文化单位屡次打造出国家级水准的戏剧小品;同年12月,全国社区小品创作研讨会暨全国优秀社区小品交流演出在罗湖举行,展现罗湖“戏窝子”的实力和风采。深圳戏剧小品的创演并非源自专业性职业化艺术团体,而是那些业余化群众性艺术团体。这些艺术团体凭借对戏剧的热爱和执著,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演中,为深圳创作出国家级水准的作品。恰如黄心武、姜志涛所言:“深圳没有专业的话剧团体,但深圳却聚集了不少曾经从事过专业戏剧工作的人士和爱好戏剧的知识白领。由于这里戏剧小品演出相当活跃,过去的专业人士可以继续在业余舞台上‘过把瘾’,业余爱好者中又涌现了一批有潜质的编导演人才,其中有的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这就是为什么深圳的业余戏剧小品能连年参加‘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大赛’,又能连年获得佳绩的原因。”[7]基于这种“专业”水准,罗湖戏剧小品《守候》《大话环保》《成长》于2010年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且“在创作意识、编导手法和作品质量上已经超出同行几个档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全省的重视”[8]。
为展现深圳戏剧小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2011年第五届“创意剧场—深圳30年全国获奖小品精品大展”在深圳青少年宫举行。此次展演的10部戏剧小品主要有《人在旅途》《早茶》《成长》《最近我不烦》《父老乡亲》《桃色新闻》等,代表深圳建市30年戏剧小品的最高水准,成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的代表。[9]
3.繁荣期
2012年3月,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推出平均每周1场的纯公益演出,节目内容为小品、综艺和话剧专场轮流交替。实际上,小品和综艺节目专场均以深圳本土原创戏剧小品为主。同年10月,“09剧场”重点推出《军哥剧说》系列主题公益文化节目,并以“剧说成功”为主题进行首演,逐渐发展成为深圳戏剧界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军哥剧说》系列突破了剧场固有的节目形式,通过脱口秀+戏剧小品模式,每场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并增加台上主持人与台下观众即时互动的诸多环节,从而形成某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自2012年起,《军哥剧说》系列先后推出了剧说成功、沟通、温暖、团队、爱情、快乐、清廉、成长、幸福等9个系列主题,而且“每个主题都带着深圳人自己的思考”[10]。2018年8月25—26日,由深圳小品话剧团原创的戏剧小品《水墨中国》《剧说成功》在北京大隐剧院演出,充分展现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深受全国民众追捧。该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离不开创作中围绕平凡人所思所想和关注点对作品不断打磨”[11]。截至2020年年末,《军哥剧说》系列作品在深圳演出已超千场,成为“深派”戏剧小品的代表。 随着深圳文化娱乐产业与市场经济的互融共生,市场需求直接影响文化娱乐产业的运营方式,从而促使戏剧小品的娱乐性与审美性不断泛化。这种泛化并非注重生理快感或追逐庸俗娱乐,而是置于艺术审美范畴下的娱乐,力求戏剧小品的审美性和娱乐性达成某种高度契合。因此,深圳戏剧小品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为迎合受众审美,延续其文化娱乐综艺节目所需的发展方向,尤其注重喜剧性,以满足受众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为增强观众现场体验感,注重舞美形式的创新,尤其侧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提升受众的视觉感受。随着公共艺术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长、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文艺创意人才的不断增多,深圳戏剧小品必将引爆本土舞台,赢得受众热捧,对深圳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深圳戏剧小品的现状分析
深圳戏剧小品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异常迅猛,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田汉研究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青年戏剧月” [12],已连续4届于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举办。2019年参演的剧目有46台,包括33个小戏与戏曲演唱节目、6台小品、4部话剧、2个朗诵、3个黄梅戏,其中本土原创戏剧小品有3台,占总剧目的6.52%;[13]2020年参演的剧目有43台,包括7个小戏、7台小品、4部话剧、12个戏曲演唱节目、8个戏曲折子戏、5个小剧场戏曲,其中本土原创戏剧小品有6台,占总剧目的13.95%。[14]深圳原创戏剧小品在总剧目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深圳戏剧小品所取得的成就与本土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演原则密不可分。[15]
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得益于全国首个“中国剧协·深圳小品创作基地”的建立、深圳小品话剧团的成立以及罗湖“09剧场”所打造的《军哥剧说》公益节目。该节目成为深圳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而且“素材全部来源于深圳普通民众的生活,每场晚会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以单人‘脱口秀’加戏剧小品,同时结合歌唱、朗诵和舞蹈的方式呈现”[16]。戏剧小品的这种独特呈现方式深受广大民众乃至深圳附近民众的追捧。即便如此,深圳戏剧小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由于戏剧小品创演“具有队伍小、投资少、表现力强的特点”[17],极受广大民众的青睐。尤其是《军哥剧说》系列节目,这是“国内首创的‘单人脱口秀+戏剧小品+歌唱、朗诵和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其最大特色是融合时下流行元素,以深圳人的视角来创作”[18]。然而,深圳缺乏从事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即便是深圳小品话剧团,仅是一个专业而非职业的艺术团。[19]恰如罗湖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区文体局原局长廖晓所言:“目前罗湖区已经有700多个艺术团体,大多数以基层草根为主。”[20]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不利于推进戏剧小品创演活动。恰如深圳小品话剧团团长邸叙然所言:“由于深圳小品艺术团并不是职业院团,对于没有稳定工作的演员来说,虽然排练的时间很多,但收入却不多。如排演一场小品,也就几百块钱。对于有固定工作的演员,只有在完成本职工作后才有时间排演,这给我们的排演也带来了很多困扰。”[21]
其次,缺乏常态演出的戏剧小品精品或项目。对深圳而言,以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反映現实生活题材的戏剧小品往往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恰如邸叙然所言:“深圳观众喜欢的话剧形式和别的城市是不同的。在这样一个移民城市里,观众们更喜欢用观看戏剧的形式来倾听都市的情感故事。幸运的是,我们的《军哥剧说》找到了深圳观众需要的东西。”[22]然而,除了能够代表深圳原创文化品牌的《军哥剧说》系列节目外,其余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小品精品或项目则相对较少。这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势必会制约深圳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最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戏剧小品商业运作模式。城市的戏剧小品之所以能长久生存与迅速发展,得益于其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某种程度上,深圳戏剧小品并不缺乏市场,而是缺乏高效发展模式和专业的经营团队。此外,深圳各区戏剧小品的发展并不协调。除罗湖区外,其余8个区的戏剧小品创演活动较少。而各区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戏剧小品基本上是依靠该区文化馆或文体站资助或扶持,不仅未能形成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更未能形成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无法推进深圳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目前,深圳戏剧小品品牌《军哥剧说》系列集中于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但它仅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艺术项目,虽能够助力于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将戏剧小品创演各环节上的若干不同类型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更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降低戏剧小品创演的各项成本。
三、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探索
自“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再到“文化创新”的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深圳不仅加大了对戏剧小品的扶持力度,而且完善了对原创戏剧小品精品的资助方式。因此,深圳戏剧小品要实现长久健康的发展必须拥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要不断探寻新的市场、定位与方向。
多年来,从事戏剧小品的工作者始终扎根深圳文化,坚持本土创作,本色演出,已经成功创演出具有独特的都市文化特色的、能够代表深圳特区的原创文化品牌精品,并创立了“深派小品”[23]。所谓“深派小品”,即用戏剧小品的艺术形式诉说深圳的情感故事。恰如邸叙然所言:“听‘深派小品’,就像去上海要听‘海派清口’,去北京要看‘德云社’‘开心麻花’一样。”[24]然而,深圳戏剧小品所取得的成就并非源自民间专业戏剧小品艺术剧团的创演,而是依靠政府的资助与扶持。基于此,在探索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中,应该对戏剧小品的创演和运营两条路径予以深入思考:一方面,制约深圳戏剧小品发展的瓶颈在于“专业编剧少、专职演员缺”。因此,创演上必须注重原创戏剧小品生产,尤其是精品的产出,并重视专业编剧、专职演员的培养与引进;另一方面,经营上要注重培养专业团队,在依靠政府相关文化政策,增加资本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吸引投资商进行赞助,有效地扩大戏剧小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戏剧小品的创演与运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只有对戏剧小品市场进行大力培育与发展,才能吸引大量专业编剧和专业演员,从而进一步活跃戏剧小品市场,扩大其影响力。 1.扩大对戏剧小品的专项投资
从2008年率先出台的全国范围内首个《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到2011年发布的引领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25]再到2020年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而制定的《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办法》,均显示了深圳扶持戏剧产业的专项资金呈逐年增长态势,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26]然而,与高新科技产业相比,该专项资金的扶持与注入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此,深圳应当着力加强对戏剧产业,包括戏剧小品专项资金的注入力度,支持本土原创戏剧小品剧团的发展壮大,着力资助与扶持原创精品的创演,为繁荣发展戏剧小品保驾护航。
2.积极优化相关的文化政策结构
2020年在线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深圳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三,突出了其较强的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体现了其拥有较好的文化产业融资平台。[27]因此,深圳应该借此机遇,在人才引进、税费补贴、降低物业租金等相关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强戏剧小品与各种企业、非营利机构及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此吸引诸多投资者参与对戏剧小品创演的投资,包括剧目运作、宣传等实体机构及剧团的运营、管理等商业机构,逐步实现零售、餐饮、酒店、演艺等行业蓬勃发展,建立彼此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优化戏剧小品产业的消费模式,促使其向健康的市场化方向运作。
3.加大对戏剧小品精品或项目及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
首先,在努力挖掘和打造高水平的艺术精品,逐步完成由精品向项目迈进的同时,应该积极整合资源,聚焦现实题材,在主题提炼、内容表达、形式呈现上下功夫,丰富戏剧小品创作类型与题材,逐步与市场大环境实现无缝接轨;其次,拥有戏剧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要加大招生力度,注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相当规模的“人才园”,才能使演员由量化转向质化;再次,必须加强院校与剧团之间的紧密合作,使艺术教育与专业实践并驾齐驱,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最后,要积极促进私立戏剧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的开设,建立演员职业化生产机制,培养演技精湛和舞台掌控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概言之,在探索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中,要关注戏剧小品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扶持精品剧目或项目创演,支持原创性戏剧小品剧团发展,更要加强与各种企业、非营利机构、社会团体等交流与合作,为戏剧小品创演争取更多投资机会,促使其朝着产业化与市场化方向迈进。
〔本文系2018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戏剧产业集聚研究”(SZ2018C008)、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戏剧产业集聚研究”(GD20CYS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仕国: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曹静雯: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生。
注释:
[1]孟迷:《深圳三十年小品精品展上演》,《深圳特区报》2011年1月7日。
[2][8]段亚平:《深圳市罗湖区戏剧小品发展探究》,《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年3期。
[3]该数据的统计大部分源自深圳市南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深圳市南山区志》(下),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0页。
[4][5][6][19][21]林培:《深圳罗湖有个小品“戏窝子”》,《中国文化报》2012年10月9日。
[7]黄心武、姜志涛:《从大戏剧观看当代戏剧之命运》,晓耕:《叩问戏剧命运:“当代戏剧之命运”论文集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9]钟华生:《深圳小品30年回放》,《深圳商报》2011年1月5日。
[10]谢倩:《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系列)跃身“国家级”》,《 深圳特区报》2019年12月16日。
[11]赵伟君:《深圳原创小品剧征服北京观众》,《深圳晚报》2018年8月29日。
[12]2017年为“首届罗湖青年戏剧月”,2018为“第二届罗湖青年戏剧月”,2019年起改为“深圳市首届青年戏剧月”。
[13]姚辰、谢倩:《2019首届深圳市青年戏剧月开幕》,《深圳特区报》2019年11月25日。
[14]《2020“深圳市青年戏剧月”再度开锣》,罗湖社区家园网,http://bbs1.luoohu.com/thread-4113087-1-1.html。
[15]尹春芳:《美国话剧<索菲>亮相首届“罗湖青年戏剧月”》 ,《深圳特区报》2017年11月28日。
[16]戴波:《09剧场<军哥剧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内秀》,《中国文化报》2017年3月10日。
[17]徐松兰:《深圳小品展示出全国影响力》,《深圳商报》2009年12月31日。
[18]刘大创、戴波:《深圳罗湖“09剧场”:戏剧在这里焕发新时代璀璨光芒》,《中国文化报》2017年12月22日。
[20]陈一锋:《深圳罗湖“军哥剧说系列”迎来百场汇演》 ,《中国文化报》2014年3月19日。
[22]刘怡、李莹莹:《不走“套路”深派小品突出“重围”》,《南方都市报》2016年9月2日。
[23]聂灿、魏沛娜:《深派小品“军哥剧说” 将迎百场汇演》,《深圳商报》2014年3月18日。
[24]聂灿:《“深派小品”扎根本土讲故事》,《深圳商报》2014年12月11日。
[25]《深圳文化創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特区报》2011年10月15日。
[26]《深圳公共文化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20年支出预算超76亿元》,《深视新闻》,http://www.cutv.com/v2/shenzhen/b/a/c/2020/8/5/content_2948167.shtml。
[27]《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 ,“万博新经济观察”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7kNq_halTwyWH7RyspfuRQ,2020年7月17日。
(责任编辑 刘艳妮)
一、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历程
近30年来,深圳戏剧小品以形式小巧玲珑、表演灵活多样、形象活泼生动、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特征活跃于改革开放的窗口上,[2]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都市的情感生活成为其创演的主要题材。深圳戏剧小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即1997年罗湖戏剧小品斩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2006年全国首个“中国剧协·深圳小品创作基地”在罗湖挂牌成立、2012年罗湖文化馆“09剧场”推出《军哥剧说》系列节目,这些事件可将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崛起期
深圳戏剧小品主要集中于罗湖区。据统计,自1992年始,深圳创演的70部戏剧小品在参赛与展演中,共获国家级奖项78项(如下图)。[3]
由图可知,罗湖区所创演的戏剧小品有39部获得国奖,占整个深圳的一半。可以说,“深派”戏剧小品主要以罗湖戏剧小品为代表。1992年,深圳罗湖区戏剧家协会成立实际上是将分散在该区从事戏剧行业的精英聚集起来,出现了“三驾马车”,即张福生、梅玉文和方伟元 。[4]他们所创演的戏剧小品频繁斩获国奖,逐步使罗湖成为深圳戏剧小品强区。1997年,由罗湖区所创演的戏剧小品《钥匙》《也想有个家》分别斩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银奖、铜奖,由此掀开了深圳戏剧小品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成为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1998—2000年,罗湖戏剧小品发展势头迅猛,《逃宴》《旅游奇观》《一碗面条》《名记》《欢乐家庭》《忘年交》等6部戏剧小品均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暨中国剧协罗湖百优小品大赛奖。尤其是2001年,由梅玉文编创的《名记》和张福生编创的《一张字条》在全国仅5个一等奖中,双双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暨中国剧协“农行杯”百优小品大赛一等奖,从而凸显了罗湖戏剧小品的实力。
张福生将深圳戏剧小品划分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两个部分,“中生代”以张福生、唐秀明、侯继宽、张铁军、李学军等为代表,“新生代”则以邸叙然、杨成成、李牧霏为代表。[5]2005年,邸叙然编创的戏剧小品《你要相信我》获首届中国戏剧奖·小品小戏剧目奖·小品类优秀剧目奖,为深圳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形成了“中生代”和“新生代”助力深圳戏剧小品发展的态势。
2.发展期
2006年8月,“中国剧协·深圳小品创作基地”在罗湖挂牌成立,成为深圳戏剧舞台的中坚力量;2008年5月,该区成立了“深圳小品話剧团”,使深圳戏剧小品事业迈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至此,罗湖便拥有“戏窝子”的美誉。[6]2009年7月,罗湖戏剧小品在央视栏目《周末喜相逢》播出,并为该区戏剧小品艺术团做专场节目,央视导演和专家纷纷惊叹深圳基层文化单位屡次打造出国家级水准的戏剧小品;同年12月,全国社区小品创作研讨会暨全国优秀社区小品交流演出在罗湖举行,展现罗湖“戏窝子”的实力和风采。深圳戏剧小品的创演并非源自专业性职业化艺术团体,而是那些业余化群众性艺术团体。这些艺术团体凭借对戏剧的热爱和执著,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演中,为深圳创作出国家级水准的作品。恰如黄心武、姜志涛所言:“深圳没有专业的话剧团体,但深圳却聚集了不少曾经从事过专业戏剧工作的人士和爱好戏剧的知识白领。由于这里戏剧小品演出相当活跃,过去的专业人士可以继续在业余舞台上‘过把瘾’,业余爱好者中又涌现了一批有潜质的编导演人才,其中有的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准。这就是为什么深圳的业余戏剧小品能连年参加‘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大赛’,又能连年获得佳绩的原因。”[7]基于这种“专业”水准,罗湖戏剧小品《守候》《大话环保》《成长》于2010年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且“在创作意识、编导手法和作品质量上已经超出同行几个档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全省的重视”[8]。
为展现深圳戏剧小品所取得的艺术成就,2011年第五届“创意剧场—深圳30年全国获奖小品精品大展”在深圳青少年宫举行。此次展演的10部戏剧小品主要有《人在旅途》《早茶》《成长》《最近我不烦》《父老乡亲》《桃色新闻》等,代表深圳建市30年戏剧小品的最高水准,成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的代表。[9]
3.繁荣期
2012年3月,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推出平均每周1场的纯公益演出,节目内容为小品、综艺和话剧专场轮流交替。实际上,小品和综艺节目专场均以深圳本土原创戏剧小品为主。同年10月,“09剧场”重点推出《军哥剧说》系列主题公益文化节目,并以“剧说成功”为主题进行首演,逐渐发展成为深圳戏剧界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军哥剧说》系列突破了剧场固有的节目形式,通过脱口秀+戏剧小品模式,每场确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并增加台上主持人与台下观众即时互动的诸多环节,从而形成某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自2012年起,《军哥剧说》系列先后推出了剧说成功、沟通、温暖、团队、爱情、快乐、清廉、成长、幸福等9个系列主题,而且“每个主题都带着深圳人自己的思考”[10]。2018年8月25—26日,由深圳小品话剧团原创的戏剧小品《水墨中国》《剧说成功》在北京大隐剧院演出,充分展现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深受全国民众追捧。该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离不开创作中围绕平凡人所思所想和关注点对作品不断打磨”[11]。截至2020年年末,《军哥剧说》系列作品在深圳演出已超千场,成为“深派”戏剧小品的代表。 随着深圳文化娱乐产业与市场经济的互融共生,市场需求直接影响文化娱乐产业的运营方式,从而促使戏剧小品的娱乐性与审美性不断泛化。这种泛化并非注重生理快感或追逐庸俗娱乐,而是置于艺术审美范畴下的娱乐,力求戏剧小品的审美性和娱乐性达成某种高度契合。因此,深圳戏剧小品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为迎合受众审美,延续其文化娱乐综艺节目所需的发展方向,尤其注重喜剧性,以满足受众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为增强观众现场体验感,注重舞美形式的创新,尤其侧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提升受众的视觉感受。随着公共艺术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长、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文艺创意人才的不断增多,深圳戏剧小品必将引爆本土舞台,赢得受众热捧,对深圳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深圳戏剧小品的现状分析
深圳戏剧小品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异常迅猛,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田汉研究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青年戏剧月” [12],已连续4届于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举办。2019年参演的剧目有46台,包括33个小戏与戏曲演唱节目、6台小品、4部话剧、2个朗诵、3个黄梅戏,其中本土原创戏剧小品有3台,占总剧目的6.52%;[13]2020年参演的剧目有43台,包括7个小戏、7台小品、4部话剧、12个戏曲演唱节目、8个戏曲折子戏、5个小剧场戏曲,其中本土原创戏剧小品有6台,占总剧目的13.95%。[14]深圳原创戏剧小品在总剧目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深圳戏剧小品所取得的成就与本土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演原则密不可分。[15]
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得益于全国首个“中国剧协·深圳小品创作基地”的建立、深圳小品话剧团的成立以及罗湖“09剧场”所打造的《军哥剧说》公益节目。该节目成为深圳颇具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而且“素材全部来源于深圳普通民众的生活,每场晚会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以单人‘脱口秀’加戏剧小品,同时结合歌唱、朗诵和舞蹈的方式呈现”[16]。戏剧小品的这种独特呈现方式深受广大民众乃至深圳附近民众的追捧。即便如此,深圳戏剧小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由于戏剧小品创演“具有队伍小、投资少、表现力强的特点”[17],极受广大民众的青睐。尤其是《军哥剧说》系列节目,这是“国内首创的‘单人脱口秀+戏剧小品+歌唱、朗诵和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其最大特色是融合时下流行元素,以深圳人的视角来创作”[18]。然而,深圳缺乏从事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即便是深圳小品话剧团,仅是一个专业而非职业的艺术团。[19]恰如罗湖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区文体局原局长廖晓所言:“目前罗湖区已经有700多个艺术团体,大多数以基层草根为主。”[20]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不利于推进戏剧小品创演活动。恰如深圳小品话剧团团长邸叙然所言:“由于深圳小品艺术团并不是职业院团,对于没有稳定工作的演员来说,虽然排练的时间很多,但收入却不多。如排演一场小品,也就几百块钱。对于有固定工作的演员,只有在完成本职工作后才有时间排演,这给我们的排演也带来了很多困扰。”[21]
其次,缺乏常态演出的戏剧小品精品或项目。对深圳而言,以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反映現实生活题材的戏剧小品往往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恰如邸叙然所言:“深圳观众喜欢的话剧形式和别的城市是不同的。在这样一个移民城市里,观众们更喜欢用观看戏剧的形式来倾听都市的情感故事。幸运的是,我们的《军哥剧说》找到了深圳观众需要的东西。”[22]然而,除了能够代表深圳原创文化品牌的《军哥剧说》系列节目外,其余具有影响力的戏剧小品精品或项目则相对较少。这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势必会制约深圳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最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戏剧小品商业运作模式。城市的戏剧小品之所以能长久生存与迅速发展,得益于其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某种程度上,深圳戏剧小品并不缺乏市场,而是缺乏高效发展模式和专业的经营团队。此外,深圳各区戏剧小品的发展并不协调。除罗湖区外,其余8个区的戏剧小品创演活动较少。而各区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戏剧小品基本上是依靠该区文化馆或文体站资助或扶持,不仅未能形成专业性职业化的戏剧小品艺术团,更未能形成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无法推进深圳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目前,深圳戏剧小品品牌《军哥剧说》系列集中于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但它仅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艺术项目,虽能够助力于戏剧小品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将戏剧小品创演各环节上的若干不同类型企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更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降低戏剧小品创演的各项成本。
三、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探索
自“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再到“文化创新”的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深圳不仅加大了对戏剧小品的扶持力度,而且完善了对原创戏剧小品精品的资助方式。因此,深圳戏剧小品要实现长久健康的发展必须拥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要不断探寻新的市场、定位与方向。
多年来,从事戏剧小品的工作者始终扎根深圳文化,坚持本土创作,本色演出,已经成功创演出具有独特的都市文化特色的、能够代表深圳特区的原创文化品牌精品,并创立了“深派小品”[23]。所谓“深派小品”,即用戏剧小品的艺术形式诉说深圳的情感故事。恰如邸叙然所言:“听‘深派小品’,就像去上海要听‘海派清口’,去北京要看‘德云社’‘开心麻花’一样。”[24]然而,深圳戏剧小品所取得的成就并非源自民间专业戏剧小品艺术剧团的创演,而是依靠政府的资助与扶持。基于此,在探索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中,应该对戏剧小品的创演和运营两条路径予以深入思考:一方面,制约深圳戏剧小品发展的瓶颈在于“专业编剧少、专职演员缺”。因此,创演上必须注重原创戏剧小品生产,尤其是精品的产出,并重视专业编剧、专职演员的培养与引进;另一方面,经营上要注重培养专业团队,在依靠政府相关文化政策,增加资本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吸引投资商进行赞助,有效地扩大戏剧小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戏剧小品的创演与运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只有对戏剧小品市场进行大力培育与发展,才能吸引大量专业编剧和专业演员,从而进一步活跃戏剧小品市场,扩大其影响力。 1.扩大对戏剧小品的专项投资
从2008年率先出台的全国范围内首个《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到2011年发布的引领文化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25]再到2020年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而制定的《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办法》,均显示了深圳扶持戏剧产业的专项资金呈逐年增长态势,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26]然而,与高新科技产业相比,该专项资金的扶持与注入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此,深圳应当着力加强对戏剧产业,包括戏剧小品专项资金的注入力度,支持本土原创戏剧小品剧团的发展壮大,着力资助与扶持原创精品的创演,为繁荣发展戏剧小品保驾护航。
2.积极优化相关的文化政策结构
2020年在线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深圳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三,突出了其较强的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体现了其拥有较好的文化产业融资平台。[27]因此,深圳应该借此机遇,在人才引进、税费补贴、降低物业租金等相关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强戏剧小品与各种企业、非营利机构及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此吸引诸多投资者参与对戏剧小品创演的投资,包括剧目运作、宣传等实体机构及剧团的运营、管理等商业机构,逐步实现零售、餐饮、酒店、演艺等行业蓬勃发展,建立彼此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优化戏剧小品产业的消费模式,促使其向健康的市场化方向运作。
3.加大对戏剧小品精品或项目及专业人才的扶持力度
首先,在努力挖掘和打造高水平的艺术精品,逐步完成由精品向项目迈进的同时,应该积极整合资源,聚焦现实题材,在主题提炼、内容表达、形式呈现上下功夫,丰富戏剧小品创作类型与题材,逐步与市场大环境实现无缝接轨;其次,拥有戏剧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要加大招生力度,注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相当规模的“人才园”,才能使演员由量化转向质化;再次,必须加强院校与剧团之间的紧密合作,使艺术教育与专业实践并驾齐驱,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最后,要积极促进私立戏剧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的开设,建立演员职业化生产机制,培养演技精湛和舞台掌控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概言之,在探索深圳戏剧小品的发展路径中,要关注戏剧小品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扶持精品剧目或项目创演,支持原创性戏剧小品剧团发展,更要加强与各种企业、非营利机构、社会团体等交流与合作,为戏剧小品创演争取更多投资机会,促使其朝着产业化与市场化方向迈进。
〔本文系2018年度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戏剧产业集聚研究”(SZ2018C008)、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戏剧产业集聚研究”(GD20CYS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仕国: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曹静雯: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生。
注释:
[1]孟迷:《深圳三十年小品精品展上演》,《深圳特区报》2011年1月7日。
[2][8]段亚平:《深圳市罗湖区戏剧小品发展探究》,《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年3期。
[3]该数据的统计大部分源自深圳市南山区区志编纂委员会:《深圳市南山区志》(下),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0页。
[4][5][6][19][21]林培:《深圳罗湖有个小品“戏窝子”》,《中国文化报》2012年10月9日。
[7]黄心武、姜志涛:《从大戏剧观看当代戏剧之命运》,晓耕:《叩问戏剧命运:“当代戏剧之命运”论文集萃》,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9]钟华生:《深圳小品30年回放》,《深圳商报》2011年1月5日。
[10]谢倩:《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系列)跃身“国家级”》,《 深圳特区报》2019年12月16日。
[11]赵伟君:《深圳原创小品剧征服北京观众》,《深圳晚报》2018年8月29日。
[12]2017年为“首届罗湖青年戏剧月”,2018为“第二届罗湖青年戏剧月”,2019年起改为“深圳市首届青年戏剧月”。
[13]姚辰、谢倩:《2019首届深圳市青年戏剧月开幕》,《深圳特区报》2019年11月25日。
[14]《2020“深圳市青年戏剧月”再度开锣》,罗湖社区家园网,http://bbs1.luoohu.com/thread-4113087-1-1.html。
[15]尹春芳:《美国话剧<索菲>亮相首届“罗湖青年戏剧月”》 ,《深圳特区报》2017年11月28日。
[16]戴波:《09剧场<军哥剧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内秀》,《中国文化报》2017年3月10日。
[17]徐松兰:《深圳小品展示出全国影响力》,《深圳商报》2009年12月31日。
[18]刘大创、戴波:《深圳罗湖“09剧场”:戏剧在这里焕发新时代璀璨光芒》,《中国文化报》2017年12月22日。
[20]陈一锋:《深圳罗湖“军哥剧说系列”迎来百场汇演》 ,《中国文化报》2014年3月19日。
[22]刘怡、李莹莹:《不走“套路”深派小品突出“重围”》,《南方都市报》2016年9月2日。
[23]聂灿、魏沛娜:《深派小品“军哥剧说” 将迎百场汇演》,《深圳商报》2014年3月18日。
[24]聂灿:《“深派小品”扎根本土讲故事》,《深圳商报》2014年12月11日。
[25]《深圳文化創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圳特区报》2011年10月15日。
[26]《深圳公共文化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20年支出预算超76亿元》,《深视新闻》,http://www.cutv.com/v2/shenzhen/b/a/c/2020/8/5/content_2948167.shtml。
[27]《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 ,“万博新经济观察”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7kNq_halTwyWH7RyspfuRQ,2020年7月17日。
(责任编辑 刘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