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既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又提高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 教学案 高效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而言,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行机制,改变“高耗、低效”的现象,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尝试转变陈旧而呆板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道路上迈出新一步,把素质教育、课改理念及我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我的日常教学案的实施。
教学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回味已走过和正在走的教学案学习之路,令人深思。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案给我更大的教学空间,给予学生更明确的学习导向,展示出课堂探究学习的清晰脉络。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教学案,打造高效课堂,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平时编制教学案的具体做法,谈谈一年来对编写教学案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预习习惯,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前一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东西”。这一教学经验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在没有教学案之前,我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是,现代文要读课文,查生字词,然后完成课后作业, 把这些作业完成在作业本上,成绩好、自觉性高的同学完成的效果比较好,而一些成绩不太理想、懒散的同学就不尽如人意了,他们仅仅查了课后的生字,从参考书中把课后作业答案抄到本子上,甚至连抄写的“面子”都不给老师,初读课文更别想在他们身上落实了,因此,对于语文学科最重要的预习这一环节,他们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成为自然的素养。”教学案就是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一课一课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我在设计教学案时,一般从现代文的字词、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体裁介绍等方面加以分析。文言文一般包括作者、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要让学生明白课前了解课文、疏通文义的重要性。学生要按照老师出的题目,一题一题地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环节成了学生的“路标”,有“预习提示”、“读中提示”为学生送“拐杖”,有“阅读方法和习惯”的知识短文给学生“钥匙”,是一个提示性很强的助读系统。学生不再做艰苦的搬运工,花在抄题目、翻本子方面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多了,由于教学案的设置多为A3的纸面,因此比较方便检查并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课前预习变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经过课前充分预习准备的课堂气氛明显活泼,师生双方讨论热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实现快而有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预设公示课堂教学过程,加大优生的课堂接受深度
教师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对教师设计的已经融合了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并提前完成部分内容。优生在听课过程中,针对预习时的困惑,能对教材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以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某些课堂上没有提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学生在讨论中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要给优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学习团队中凸显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于培优辅差有一定的意义。
三、课堂延伸拓展,合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日益将拓展作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生活中的“大语文”观念。作为课堂学习载体的教学案发挥着这一功能。
缺少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对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而言必然单调,使学生对新吸纳的知识不能进行有效整合。所以要树立大胆拓展的理念,把握好拓展的“可信度”。
首先,要明确拓展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甚至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效果——“忘記了教师教给的知识后剩余的东西”。
其次,要做到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始终贯穿于拓展过程之中,让他们在喜、怒、哀、乐的情感旅行中获得理智的升华。老师要用自己的思维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就要善于因材施教,语文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在评论生活时尊重学生情感和认知规律,让师生达到情绪激动和理智升华的共鸣。
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实施的必要。
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跟毛泽东有关的资料,记录在教学案上,并让学生写写有关雪景的描写,把语文学习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同时我还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问题:“雪一直是文人墨客描写歌颂的意象,我们曾经学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关于描写雪景的句子呢?”经过这一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然后我通过幻灯片补充了一些 描写雪景的诗句,最后阅读了教学案上现代文《别踩疼了雪》。经过这样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这一课的知识和对这一篇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知道动笔描绘一幅幅雪景图,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跟课文相关的知识。 在教其他课文时,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在教学案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根据课文进行拓展和延伸。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分析完人物形象后,我又补充了战国“养士之风”、“战国四君子”、“战国十大名剑”等内容,让学生对“士”这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有较多的了解,更清楚地知道《战国策》的写作特色,同时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正是拓展延伸要达到的效果。
四、分层教学,让学生更自信
在教学案的设计中,有关作业的分层设计,加****的是需要思考、有点难度的题目,在布置之前,交代学生这些属于选做题,完成的同学可以加分。其实在语文中,难度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要落实好分层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一些表述性题目,做些这样的说明,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经过一年的磨炼,绝大多数学生会试着完成,但效果良莠不齐,而对于那些成绩中下、但完成得不错的同学,现场加分给了他们不少激励。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在用教学案的这一年里,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教学案的优势在不断凸显,但也有困惑存在。
首先,教学案提高了课堂效率毋庸置疑,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生不可能完全答对所有问题,因此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有效的订正。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能够跟上进度,笔记工整,可是现实的问题在于很多中等偏下的学生为了赶记笔记,往往把字写得非常糟糕,甚至偷工减料,错别字连篇。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进度快了,上课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每每检查起教学案,老师苦,学生更苦。
其次,教学案一般为A3纸质,学生听课时,顺便把笔记记到教学案上,可是对于一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保管纸质远远不如保管书本可行,因此,一学期过去了,往往出现课本崭新,教学案满满,学期末教学案“飞天”的现象,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不利于初三年的总复习的。一般来说,笔记记到书本上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但问题是何时把笔记搬到书上,这样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否让学生直接把笔记记到书上?
最后,教学案的设置应该因学科而异,理科需要更多的当堂练习,加以落实巩固,因此,教学案中设置“课内精炼”的环节十分必要。但是,语文学科一周仅安排5个课时,每两周还要扣除作文课时间,每节课再扣除当堂完成的“精讲精练”部分,那么真正上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目前的問题是:我们已经上完课了,可是却要另辟时间来校对“精讲精练”,这个安排是否有些狗尾续貂的意味?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凸显了一些喜人的优势,“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探索的小成果,也是小成功。
参考文献:
[1]邢菊芳.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创新的实践环节.科教文汇,2007.04.
[2]许伟胤.语文教学创新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07.33.
[3]徐名龙.基于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的若干思考.新课程(下),2011.10.
关键词: 教学案 高效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而言,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行机制,改变“高耗、低效”的现象,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尝试转变陈旧而呆板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道路上迈出新一步,把素质教育、课改理念及我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我的日常教学案的实施。
教学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回味已走过和正在走的教学案学习之路,令人深思。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案给我更大的教学空间,给予学生更明确的学习导向,展示出课堂探究学习的清晰脉络。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教学案,打造高效课堂,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平时编制教学案的具体做法,谈谈一年来对编写教学案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预习习惯,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前一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东西”。这一教学经验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基础之上的。在没有教学案之前,我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是,现代文要读课文,查生字词,然后完成课后作业, 把这些作业完成在作业本上,成绩好、自觉性高的同学完成的效果比较好,而一些成绩不太理想、懒散的同学就不尽如人意了,他们仅仅查了课后的生字,从参考书中把课后作业答案抄到本子上,甚至连抄写的“面子”都不给老师,初读课文更别想在他们身上落实了,因此,对于语文学科最重要的预习这一环节,他们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成为自然的素养。”教学案就是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一课一课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我在设计教学案时,一般从现代文的字词、走近作者、了解背景、体裁介绍等方面加以分析。文言文一般包括作者、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要让学生明白课前了解课文、疏通文义的重要性。学生要按照老师出的题目,一题一题地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环节成了学生的“路标”,有“预习提示”、“读中提示”为学生送“拐杖”,有“阅读方法和习惯”的知识短文给学生“钥匙”,是一个提示性很强的助读系统。学生不再做艰苦的搬运工,花在抄题目、翻本子方面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多了,由于教学案的设置多为A3的纸面,因此比较方便检查并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课前预习变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经过课前充分预习准备的课堂气氛明显活泼,师生双方讨论热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实现快而有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预设公示课堂教学过程,加大优生的课堂接受深度
教师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对教师设计的已经融合了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并提前完成部分内容。优生在听课过程中,针对预习时的困惑,能对教材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以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某些课堂上没有提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学生在讨论中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要给优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学习团队中凸显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于培优辅差有一定的意义。
三、课堂延伸拓展,合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日益将拓展作为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生活中的“大语文”观念。作为课堂学习载体的教学案发挥着这一功能。
缺少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对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而言必然单调,使学生对新吸纳的知识不能进行有效整合。所以要树立大胆拓展的理念,把握好拓展的“可信度”。
首先,要明确拓展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甚至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效果——“忘記了教师教给的知识后剩余的东西”。
其次,要做到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始终贯穿于拓展过程之中,让他们在喜、怒、哀、乐的情感旅行中获得理智的升华。老师要用自己的思维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就要善于因材施教,语文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在评论生活时尊重学生情感和认知规律,让师生达到情绪激动和理智升华的共鸣。
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才有实施的必要。
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跟毛泽东有关的资料,记录在教学案上,并让学生写写有关雪景的描写,把语文学习落实到语言文字上。同时我还设计了这样的拓展问题:“雪一直是文人墨客描写歌颂的意象,我们曾经学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关于描写雪景的句子呢?”经过这一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然后我通过幻灯片补充了一些 描写雪景的诗句,最后阅读了教学案上现代文《别踩疼了雪》。经过这样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这一课的知识和对这一篇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知道动笔描绘一幅幅雪景图,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跟课文相关的知识。 在教其他课文时,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在教学案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根据课文进行拓展和延伸。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分析完人物形象后,我又补充了战国“养士之风”、“战国四君子”、“战国十大名剑”等内容,让学生对“士”这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有较多的了解,更清楚地知道《战国策》的写作特色,同时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正是拓展延伸要达到的效果。
四、分层教学,让学生更自信
在教学案的设计中,有关作业的分层设计,加****的是需要思考、有点难度的题目,在布置之前,交代学生这些属于选做题,完成的同学可以加分。其实在语文中,难度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要落实好分层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一些表述性题目,做些这样的说明,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经过一年的磨炼,绝大多数学生会试着完成,但效果良莠不齐,而对于那些成绩中下、但完成得不错的同学,现场加分给了他们不少激励。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在用教学案的这一年里,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教学案的优势在不断凸显,但也有困惑存在。
首先,教学案提高了课堂效率毋庸置疑,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生不可能完全答对所有问题,因此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有效的订正。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能够跟上进度,笔记工整,可是现实的问题在于很多中等偏下的学生为了赶记笔记,往往把字写得非常糟糕,甚至偷工减料,错别字连篇。尤其对学困生来说,进度快了,上课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每每检查起教学案,老师苦,学生更苦。
其次,教学案一般为A3纸质,学生听课时,顺便把笔记记到教学案上,可是对于一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保管纸质远远不如保管书本可行,因此,一学期过去了,往往出现课本崭新,教学案满满,学期末教学案“飞天”的现象,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不利于初三年的总复习的。一般来说,笔记记到书本上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但问题是何时把笔记搬到书上,这样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否让学生直接把笔记记到书上?
最后,教学案的设置应该因学科而异,理科需要更多的当堂练习,加以落实巩固,因此,教学案中设置“课内精炼”的环节十分必要。但是,语文学科一周仅安排5个课时,每两周还要扣除作文课时间,每节课再扣除当堂完成的“精讲精练”部分,那么真正上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目前的問题是:我们已经上完课了,可是却要另辟时间来校对“精讲精练”,这个安排是否有些狗尾续貂的意味?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凸显了一些喜人的优势,“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我探索的小成果,也是小成功。
参考文献:
[1]邢菊芳.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创新的实践环节.科教文汇,2007.04.
[2]许伟胤.语文教学创新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07.33.
[3]徐名龙.基于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的若干思考.新课程(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