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已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的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一、 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要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家都知道人的根本是身心健康。如果没有了这个根本,那么所谓的聪明才智,都没有了载体。历史教育就要突显学生主体的精神需求,尽可能地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一些的闲暇、快乐和健康。
2、要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我们所说的身心健康的根本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和谐”。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事实上,人不过是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因为世界本身就像一座大钟,这座大钟有许多转轮与铃子,并且结合得很巧妙,全钟的各部分互相依靠,使转动持续和谐,人也是这样。”是啊,人如果失去了内心与外部的和谐,离开了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离开了与他人的和谐,那么他将是孤独和寂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探究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不断促进教学主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3、“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要以张扬个性、尚善求美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最质朴的爱和善意,是历史教学最不能忽略的。历史的方向是由无数人生方向决定着,这就意味着历史教育给予人们的必须是尽可能高的生存、生活、发展的智慧,而绝不是毫无选择地把人变成只装有历史知识而没有头脑的。“走动的百科全书”。谁不知,心灵之舟没了,不会辨真假、美丑、善恶是非了,那么历史教育的智慧之树,不就枯萎凋零了。也就是说,历史不是服务于过去的,而是服务于现在和将来的,是在全神地关注着教育个体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是要把人性扶正,把生命壮大。看丰子凯的画《剪冬青联想》,感触很深。当郁郁葱葱群聚团簇的冬青,在园艺师的大剪刀下,齐刷刷变得规整划一时,谁愿意去想象,它们被放开了自由自在地生长生活,将会长出、活出什么结果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曾细寻其中的道理:树被合理地修剪了,可以更好地长;人被教育扭曲了,却无法更好地活。现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就是在“剪冬青”,否定个性,反对创新,把冒尖出格的个性全剪了。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种树必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里的“天”就是自然,就是客观规律,即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就是不去违背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木之天”就是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种树。“以致成性”,就是使得树木析本性得以健康的实现。在这里,柳宗元提示了种树的要领:一是要尊重与发展树木本身的已有习性;二是要营造树木生长的合理环境;这样,树木生长的规律得到尊重,树木的本性也就得到了健康发展了。
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盛衰的戏剧性,又饱含荣辱廉耻,各有其道的人生哲理。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惊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倾向的人群,竞技于同一时间、空间,由相生相克的无数情感、利益激荡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更是一慕幕精彩的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情节生动,耐人寻味,也寓意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宝藏,开辟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健康心理教育的宽阔道路。
二、历史学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一)从“与人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能摆脱自卑、傲慢、喜怒无常的人,是一个能与大多数人和睦相处的人。历史新教材为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且不论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合作精神,就是教学过程,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合作能力、合作技巧的培养。小组学习法、探究课、讨论课,无不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的快乐与激情。
(二)在个性设计中增强更多的自信力与自致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成长在优越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自信笃定,课堂表现活跃,而在较差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自卑、封闭或抑郁等心理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先天角色”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勇敢面对“先天角色”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正视自已的“先天角色”,不自卑、不张狂,以平等、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中,让自已的所长得到发挥,感受到自己的潜质,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小组学习中,经常性让那些“先天角色”“较差”的学生充当组长,问题教学中,让他们“先说”、“常说”,都是培养学生自信力的良方。
(三)::从民族文化中寻找滋润学生健康心理的养分。
我们所说的民族,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人文文化,而不是取决于遗传基因或其他因素。民族的概念其实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也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显然主要取决于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丧失自己民族的人文文化,必定异化,不打自垮。历史学科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十分丰富。第一、教材提供的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的自然属性作了最深刻的揭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由生物进化而成的,并且各种生物都必须为争取生存而不断地奋斗。人类不是因为神的意志而活着,而必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第二、历史人物在探究知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价值。教材通过正文、图画、知识链接、以及人物的人生格言等形式,表现了历史人物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他们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等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等优秀心理品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谭嗣同为国捐躯的悲壮行为,来自于内腐外侮的社会现实的激励,也来自其内心所崇尚的“心力”对“冲决网罗”的刚强毅力。讲顾炎武,突出介绍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价值观、“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修身观。讲司马迁着重强调他不畏艰难挫折,积极进取,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使自已的人格升华。教育学生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失败,哪怕一生都平凡,也会是人生的快乐者、胜利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奉献自已。这才是我们今天所要的真正的具有崇高生命质量的自我。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情趣,变学历史的苦事为乐事,要善于用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教学的“快乐情境”之中,让学生乐而忘返,为学生心灵进行减负,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一、 历史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要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家都知道人的根本是身心健康。如果没有了这个根本,那么所谓的聪明才智,都没有了载体。历史教育就要突显学生主体的精神需求,尽可能地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一些的闲暇、快乐和健康。
2、要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
我们所说的身心健康的根本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和谐”。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事实上,人不过是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因为世界本身就像一座大钟,这座大钟有许多转轮与铃子,并且结合得很巧妙,全钟的各部分互相依靠,使转动持续和谐,人也是这样。”是啊,人如果失去了内心与外部的和谐,离开了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离开了与他人的和谐,那么他将是孤独和寂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探究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不断促进教学主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3、“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要以张扬个性、尚善求美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最质朴的爱和善意,是历史教学最不能忽略的。历史的方向是由无数人生方向决定着,这就意味着历史教育给予人们的必须是尽可能高的生存、生活、发展的智慧,而绝不是毫无选择地把人变成只装有历史知识而没有头脑的。“走动的百科全书”。谁不知,心灵之舟没了,不会辨真假、美丑、善恶是非了,那么历史教育的智慧之树,不就枯萎凋零了。也就是说,历史不是服务于过去的,而是服务于现在和将来的,是在全神地关注着教育个体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是要把人性扶正,把生命壮大。看丰子凯的画《剪冬青联想》,感触很深。当郁郁葱葱群聚团簇的冬青,在园艺师的大剪刀下,齐刷刷变得规整划一时,谁愿意去想象,它们被放开了自由自在地生长生活,将会长出、活出什么结果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谁曾细寻其中的道理:树被合理地修剪了,可以更好地长;人被教育扭曲了,却无法更好地活。现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就是在“剪冬青”,否定个性,反对创新,把冒尖出格的个性全剪了。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种树必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里的“天”就是自然,就是客观规律,即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就是不去违背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顺木之天”就是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种树。“以致成性”,就是使得树木析本性得以健康的实现。在这里,柳宗元提示了种树的要领:一是要尊重与发展树木本身的已有习性;二是要营造树木生长的合理环境;这样,树木生长的规律得到尊重,树木的本性也就得到了健康发展了。
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盛衰的戏剧性,又饱含荣辱廉耻,各有其道的人生哲理。且不说古老的用具、服装、艺术、风俗会给我们一种惊奇,不同个性、不同利益倾向的人群,竞技于同一时间、空间,由相生相克的无数情感、利益激荡出来的历史事件,不更是一慕幕精彩的活的戏剧吗?它跌宕起伏,情节生动,耐人寻味,也寓意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宝藏,开辟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健康心理教育的宽阔道路。
二、历史学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
(一)从“与人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能摆脱自卑、傲慢、喜怒无常的人,是一个能与大多数人和睦相处的人。历史新教材为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且不论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合作精神,就是教学过程,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合作能力、合作技巧的培养。小组学习法、探究课、讨论课,无不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的快乐与激情。
(二)在个性设计中增强更多的自信力与自致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成长在优越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自信笃定,课堂表现活跃,而在较差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自卑、封闭或抑郁等心理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先天角色”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勇敢面对“先天角色”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能正视自已的“先天角色”,不自卑、不张狂,以平等、健康的心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中,让自已的所长得到发挥,感受到自己的潜质,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小组学习中,经常性让那些“先天角色”“较差”的学生充当组长,问题教学中,让他们“先说”、“常说”,都是培养学生自信力的良方。
(三)::从民族文化中寻找滋润学生健康心理的养分。
我们所说的民族,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人文文化,而不是取决于遗传基因或其他因素。民族的概念其实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也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江泽民同志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一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取决于综合国力,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民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显然主要取决于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丧失自己民族的人文文化,必定异化,不打自垮。历史学科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十分丰富。第一、教材提供的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的自然属性作了最深刻的揭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由生物进化而成的,并且各种生物都必须为争取生存而不断地奋斗。人类不是因为神的意志而活着,而必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第二、历史人物在探究知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价值。教材通过正文、图画、知识链接、以及人物的人生格言等形式,表现了历史人物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他们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等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方法,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等优秀心理品质,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谭嗣同为国捐躯的悲壮行为,来自于内腐外侮的社会现实的激励,也来自其内心所崇尚的“心力”对“冲决网罗”的刚强毅力。讲顾炎武,突出介绍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价值观、“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修身观。讲司马迁着重强调他不畏艰难挫折,积极进取,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使自已的人格升华。教育学生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失败,哪怕一生都平凡,也会是人生的快乐者、胜利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奉献自已。这才是我们今天所要的真正的具有崇高生命质量的自我。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情趣,变学历史的苦事为乐事,要善于用各种手段把学生带入教学的“快乐情境”之中,让学生乐而忘返,为学生心灵进行减负,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