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中华文明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举办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已经是第四届。“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于2010年8月正式启动,至2011年1月17日落下帷幕,历时近6个月,得到了各地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学校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网友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获得圆满成功。本次大赛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参与面广,关注度高
  
  本次大赛分为大学生组、教师组、综合组、集体诵读组四个组别。2010年8月至10月,有25个省(区、市)赛区、2个网络赛区(中国教育在线赛区、新浪网赛区)组织开展了选拔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550余万人参加了各级选拔赛。其中包括各地中小学生、大学生、留学生、教师、公务员,以及热爱经典诵读的各界群众和外国友人。
  2010年11月3日至30日,由各赛区选送的244个选手及集体的视频参与全国网络预赛。在为期1个月的网络预赛投票中,有近333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了选手视频,有效投票达7,447,147票次。
  经过选拔赛、网络预赛的层层选拔,大学生组、教师组和综合组的网络预赛综合成绩前6名选手,于2011年1月17日在北京进行了“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总决赛的现场比赛。通过规定篇目诵读、语言文化综合素质考核、自选篇目诵读及规定主题即兴说话等4个环节的角逐和淘汰,最终由上海选送的赵梦然、吴笑,山东选送的杨复分获三个组的特等奖;由教育在线选送的吴倩芸、广西选送的卢珊、教育在线选送的王东分获三个组的一等奖;其他12名选手获得各组二等奖。
  大赛自启动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网络不规范投票现象较为严重,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次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各界媒体也对大赛给予了积极报道,《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财界网等媒体对本次大赛进行了集中报道。财界网网络直播了比赛全过程;中国教育在线对本次大赛进行了全程关注,对总决赛进行了全程记录;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大赛总决赛进行了全程录制,比赛录像剪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
  
  二、影响力大,意义深远
  
  经过4年的努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和“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无疑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成为许多普通老百姓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和纽带。诵读大赛让无数的普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华经典文化,展示风采、交流学习、提升素质,自觉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志愿者和实践者,也吸引了众多爱好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参与,他们通过参加比赛,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上海赛区选手沙拉·伊马斯女士是来自以色列的犹太人,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她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综合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安徽赛区选手陈强是阜阳市颍州区编办主任,是一名基层公务员领导干部。他从19岁就热爱上了朗诵艺术。在谈到本次大赛的时候,他说:“这个大赛让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诗—‘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大赛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动,希望能够不断地进行下去,让更多的人诵读中华经典,了解中华文化。”
  选手们一致认为,诵读大赛对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更需要文化的支撑和推动,经典诵读大赛让大家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丝清静,通过诵读经典、诵读美文,大家体会到心灵的愉悦和满足。有选手说,在知识考核的环节明显感到自己没有“文化”,回去后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积累,要通过诵读经典增加语言文化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
  通过参与比赛,教师组的选手们都普遍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教师,他们的亲身参与,带动了经典诵读走入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诵读中华经典,了解中华文化。他们表示今天是中华诵的参与者,明天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他们就是中华诵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尤其是学生加入到诵读经典的队伍中来。
  
  三、有所创新,不断提高
  
  网络选拔赛区的启动,改变了以往只由地方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组织选拔、推荐选手的格局,给广大普通群众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参与机会和平台,并大大提高了社会对比赛的关注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创新的选拔方式也得到了所有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网络使“中华诵”赛事更加贴近生活,传统文化通过诵读这一载体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联系。网络选送的选手不仅得到了网民的支持和认可,同样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中国教育在线选送的各组选手均有进入总决赛的,大学生组的吴倩芸和综合组的王东还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教育在线选送的来自张家港市的高晖老师获得二等奖,她说:“对作为老师的我来说,人生受益最大的就是遇到很多好的老师,感谢教育在线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
  赛后,语用司召开了由本届决赛选手、领队及往届选手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大家畅谈了对经典诵读活动的认识、参赛感受及对大赛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今后如何继续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所有参赛选手和领队都对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举办这样的比赛表示由衷的感谢。大家一致认为,诵读大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为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大家积极出谋划策,例如,有的选手希望能够有更多专业的人士加入到中华诵大赛中来,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进行切磋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参赛选手的进步;有的建议通过增加规定经典诵读篇目等方式,让选手了解更多的中华经典文化;有的建议进一步扩大宣传和影响力,不仅要在学校中推广,还要在公务员中推广,通过诵读经典,提高公务员的廉政意识、服务意识;还有人建议教育部、国家语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经典诵读,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从心底里热爱中华经典,才能带动学生学习中华经典,了解中华经典。选手们还希望能够组织优秀的朗诵选手进行巡回演讲,到地方去,将经典篇目朗诵出来,通过选手的展示,进一步扩大“中华诵”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  屏幕显示:  用一组数量短语来点明故事的相关要素,如一个家庭、一位叔叔……  生:一对夫妇,两封来信(板书)。  生:一次旅行(板书)。  生:一次偶遇。  师:偶遇,还有一个同义词,是什么呢?  生:邂逅。  师:都是未经预约的遇见,一次偶遇(板书)。  生:一次小费。  师:说一次也可以,在这里用“一笔小费”更好  (板书)。 
《狮子和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伊索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鹿在池边,面对自己的倒影,一边欣赏它那高耸漂亮的角,一边却抱怨它那纤细丑陋的腿,这时,捕食它的狮子出现了,它那丑陋的腿帮它把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漂亮的鹿角却被树枝挂住,差点送了自己的命。  这个故事选作教材,最早是以课文《牡鹿》(“牡鹿”即雄性的鹿)的形式出现在190
教学郑振铎的文章《猫》,首先要确定的是文体。《猫》的文体,散文或者小说,长期以来就有争议。“把它作为散文教可以,作为小说教也可以,但要有区别。如果作为散文教,它就是由一条感情的线索串联了三只猫。在这之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自我反思。作为散文来教,猫就是猫,就是作者家前后养的三只猫,这不是精心安排的,就是作者的一段生活。”太生活化的情节常常让我们觉得此文很像散文,单元导读多次强调“人与动物相处”,
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教师更应该有自己的应对技巧,若“恣意妄言”,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反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善于应对,则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笔者曾听过一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教师讲《天鹅的故事》,讲完天鹅用身体去撞击冰面,从而能到湖中游泳捕食的情景后,教师问学生:“从这里你们能看出天鹅的什么精神?”很多同学根据前文教师的分析说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各类所需之人才,每门课程都要为达到此教育终极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各门课程有各门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语文课程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孩子送进学校?孩子进学校首要的任务是识字,学文化,学习掌握好母语书面语;同时能学习掌握好一到两门外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是一本颇具开拓创新意义的语文教育研究专著,它的出版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该书围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这一中职语文课程的中心目标,通过总结新时期以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在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书的开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王策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学论学科重要奠基人,他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部前身)从事教育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1953年,王策三先生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他一直主讲教育学、教学论等本科课程,聆听过先生教诲的学生可谓成百上千。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领衔培养教
爱国主义教育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全面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以“浸润”的形式时刻铸造学生的“中华魂”。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植根传统,还要面向未来,所以,在校训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  一、纵向布局:传承文学经典,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1~6年级重在“诵读”。20
大凡听过于永正老师阅读课的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于老师的阅读教学朴实自然,总是能够给人以启迪。为什么于老师的阅读教学如此充满魅力呢?细细品读他的课例,我们发现于老师的阅读课始终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较好地演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学习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不在于学习他的“形”,而在于学习他的“神”,把握了“神”,也就把握了其实质。那么,于老师阅读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于老师的阅读教学做到了
《小说艺术十二章》是刘俐俐教授新作,该书共十二章,结构可分三层:第一层为慨说层,包括“第一章文学经典概说”和“第二章小说艺术概说”;第二层为分析层,以“第六章文本存在与分析层次”为基础,对文学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材共同关注的经典小说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以此实践与描述小说艺术特性的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的方法形成共鸣,包括“第三章 小说话语系统”“第四章 小说故事语法”“第五章喻说方式与小说艺术”“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