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主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和学生获得有效教育。为了构建高效课堂,笔者从学生的学情入手,分析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经验,有效了解学情,利用补缺原則做到教有所需,学有所得,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学情 补缺 高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07-01
因材施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孔子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目前的班级现状是均衡分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差异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就往往会遇到顾此失彼的现状,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很难有好的保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多数学生能够在已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习提前补充相应的知识,教学方法显得很重要——补缺原则。本文基于一堂数学课,试着探索利用补缺原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了解学情是补缺的前提
学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体温计。没有建立在学生学情基础上的教学不可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更不可能构建高效课堂。课堂不是老师教学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无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特点等基本学情,在这个课堂上,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先进,这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课堂。基础好的同学,因为教师讲课速度慢,容量少,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中下层的学生因为基础差,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结果往往老师就沉浸在自我欣赏的氛围中。一句话,只有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收到高效率的课堂效果。
二、熟悉内容是补缺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站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进行系统地了解,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
其次要了解之前学段的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和标准,教材的编写存在着各种联系,对不同阶段孩子的要求也是各有侧重,了解已有知识储备情况,就能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预判,有助于提高补缺的针对性。
第三要了解每位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都是不同的,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能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学生提供帮助。使得每个孩子具备本节课的学习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落实。
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在具备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的设计教学过程,具备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补缺”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教材重组是补缺的核心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素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它的安排上,编者是有他的设计本意,他是面对全国所有同阶段学生的,但基于本校学生乃至本班学生,自然有不合适的地方,因此根据学生基础重组教材,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学习分式方程概念时,改变教材直接在情景中生成分式方程的做法。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二元一次概念,首先就应该对已学的概念进行温故知新,教师可罗列出一些列的方程(包括分式方程),由学生已学经验进行分类,归纳特点,对整个方程系列知识做一个补充铺垫,同时对分式方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水到渠成形成分式方程的概念。“补缺”在知识的建构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让知识在学生的脑袋中形成了整体上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生成。
例如,在解分式方程时,教材直接编排了作为课堂引入,无论是从方程的熟悉程度,还是从数量的过大,都会无形给学生增加困难,不免让多数学生陷入无从下手的境地,有效的思考行为也不能得以进行,自然会造成时间上的无限浪费,最终只能由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低下。我们知道,方程的知识内容是呈系列性的,解方程亦是如此。由于学生已具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初步知识和方法(多数学生对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仍感困惑),因此可以从已有知识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解方程的方法步骤,为解分式方程进行有效“补缺”,可设置以下内容:
上面两个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在难度及方程结构上有所递进,特别是第二个方程更加接近分式方程。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预热之后,提出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遇到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你是如何处理的。得到学生自信准确的回答后,再顺其自然的给出分式方程,提出问题,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你能对其进行求解吗?再给时间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经过充分的预热补缺,不仅补充了接分式方程的必要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补缺原则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生本教学理念的最佳体现,是克服教师以教为中心,避免教与学的严重脱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面对差异性巨大的学情,依靠补缺原则,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让每个孩子都具备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学情 补缺 高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07-01
因材施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孔子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目前的班级现状是均衡分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差异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就往往会遇到顾此失彼的现状,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很难有好的保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多数学生能够在已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习提前补充相应的知识,教学方法显得很重要——补缺原则。本文基于一堂数学课,试着探索利用补缺原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了解学情是补缺的前提
学情,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体温计。没有建立在学生学情基础上的教学不可能让课堂生动活泼,更不可能构建高效课堂。课堂不是老师教学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考虑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无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特点等基本学情,在这个课堂上,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先进,这注定是一个失败的课堂。基础好的同学,因为教师讲课速度慢,容量少,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中下层的学生因为基础差,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节奏,结果往往老师就沉浸在自我欣赏的氛围中。一句话,只有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收到高效率的课堂效果。
二、熟悉内容是补缺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站在单元、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对授课内容进行进行系统地了解,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
其次要了解之前学段的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和标准,教材的编写存在着各种联系,对不同阶段孩子的要求也是各有侧重,了解已有知识储备情况,就能更加准确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预判,有助于提高补缺的针对性。
第三要了解每位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都是不同的,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能有针对性的对部分学生提供帮助。使得每个孩子具备本节课的学习能力,有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落实。
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在具备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的设计教学过程,具备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补缺”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教材重组是补缺的核心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素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它的安排上,编者是有他的设计本意,他是面对全国所有同阶段学生的,但基于本校学生乃至本班学生,自然有不合适的地方,因此根据学生基础重组教材,能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有效性。比如在学习分式方程概念时,改变教材直接在情景中生成分式方程的做法。由于学生已经接触过方程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二元一次概念,首先就应该对已学的概念进行温故知新,教师可罗列出一些列的方程(包括分式方程),由学生已学经验进行分类,归纳特点,对整个方程系列知识做一个补充铺垫,同时对分式方程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水到渠成形成分式方程的概念。“补缺”在知识的建构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让知识在学生的脑袋中形成了整体上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生成。
例如,在解分式方程时,教材直接编排了作为课堂引入,无论是从方程的熟悉程度,还是从数量的过大,都会无形给学生增加困难,不免让多数学生陷入无从下手的境地,有效的思考行为也不能得以进行,自然会造成时间上的无限浪费,最终只能由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思维与操作,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低下。我们知道,方程的知识内容是呈系列性的,解方程亦是如此。由于学生已具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初步知识和方法(多数学生对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仍感困惑),因此可以从已有知识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解方程的方法步骤,为解分式方程进行有效“补缺”,可设置以下内容:
上面两个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在难度及方程结构上有所递进,特别是第二个方程更加接近分式方程。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预热之后,提出问题:(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遇到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你是如何处理的。得到学生自信准确的回答后,再顺其自然的给出分式方程,提出问题,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你能对其进行求解吗?再给时间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经过充分的预热补缺,不仅补充了接分式方程的必要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课堂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补缺原则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生本教学理念的最佳体现,是克服教师以教为中心,避免教与学的严重脱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面对差异性巨大的学情,依靠补缺原则,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让每个孩子都具备学习新知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