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在全球能源日趋枯竭的当下,发展新型能源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研究者所重视。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令斌正是一位在新型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刻苦钻研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主要从事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针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和组装技术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孔令斌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专业,之后进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企业严苛的管理以及繁杂的工作不仅没有能阻止他继续求学的想法,反而坚定了他继续深造的信念。2001和2004年,他又分别获得兰州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近年来,孔令斌在新型能源材料领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所发表的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1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130次。优异的成果让他荣获第八届“甘肃青年科技奖”。在多孔炭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双电层电容性能研究中,针对嵌段共聚物炭化法制备的多孔碳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碳材料比容量与孔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具体的实验验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有色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的赝电容行为基础研究中,对材料形貌的形成机理、孔结构、电化学电容特性、电化学反应机理、电极过程动力学特征和电化学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针对双金属氧化物赝电容行为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基于多孔载体的复合电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研究。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的资助。
为了推进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的应用进程,孔令斌开始研究活性炭和金属氧化物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组装技术,并得到了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的资助。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基底上直接沉积的多孔碳薄膜材料,避免了传统电极制备方法中的压片过程,且不需加入分散剂和粘结剂等添加剂。该项研究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孔令斌不仅科研硕果累累,教学也是尽职尽责。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甘肃省第十三届“李政道奖学金”、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和甘肃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他本人也被授予“甘肃省师德标兵”及第十九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对西部的情怀以及对科研的执著追求,孔令斌教授扎根在贫瘠的西部高原上,正默默无闻地诠释着兰州理工大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也正在成长为一代优秀的西部科学人,在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道路上努力着、探索着、奉献着、前进着……
孔令斌199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专业,之后进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企业严苛的管理以及繁杂的工作不仅没有能阻止他继续求学的想法,反而坚定了他继续深造的信念。2001和2004年,他又分别获得兰州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近年来,孔令斌在新型能源材料领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所发表的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1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130次。优异的成果让他荣获第八届“甘肃青年科技奖”。在多孔炭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双电层电容性能研究中,针对嵌段共聚物炭化法制备的多孔碳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碳材料比容量与孔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具体的实验验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有色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的赝电容行为基础研究中,对材料形貌的形成机理、孔结构、电化学电容特性、电化学反应机理、电极过程动力学特征和电化学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针对双金属氧化物赝电容行为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基于多孔载体的复合电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研究。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的资助。
为了推进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的应用进程,孔令斌开始研究活性炭和金属氧化物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的组装技术,并得到了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的资助。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基底上直接沉积的多孔碳薄膜材料,避免了传统电极制备方法中的压片过程,且不需加入分散剂和粘结剂等添加剂。该项研究目前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孔令斌不仅科研硕果累累,教学也是尽职尽责。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甘肃省第十三届“李政道奖学金”、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和甘肃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他本人也被授予“甘肃省师德标兵”及第十九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对西部的情怀以及对科研的执著追求,孔令斌教授扎根在贫瘠的西部高原上,正默默无闻地诠释着兰州理工大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也正在成长为一代优秀的西部科学人,在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道路上努力着、探索着、奉献着、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