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文评改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作文评改方法有多种,“模糊识别法”就是其中之一。“模糊识别法”就是教师根据积淀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对客体做总体感受,亦即对客体内容、本质、原因还为能做彻底的分析说明时那种模糊笼统的感受。这个一种模糊识别能力,看起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不仅迅速,而且比较准确、灵活。目前,高考试卷的作文评改,虽然分五个等级的评定标准,但在实际评阅中,对一篇作文的“好”或“差”,教师常常评总体感受评定,若追问“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评改者也不一定能立即作出条分缕析的评述。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模糊识别法”的信度却是比较高的。用“模糊识别法”进行作文评改,其意义不可低估。
   第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面面俱到的“精批细改”常常造成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破坏和压抑。有的作文评改后,到处是红色印记,可谓篇无病句、章无赘语了。然而学生的态度如何呢?有的丧失了自信心,认为自己的作文千疮百孔,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得出的结论是: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有的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这里写得不是很好吗,老师为什么偏要那样改?有的见处处改得妥妥帖帖,匆匆扫一眼,在看一下成绩、批语,便束之高阁。至于老师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要改,改过有什么好处,根本不去做深入思考,其受益也就可想而知了。采用“模糊识别法”评改,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点儿不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动脑、动心、动手。
   第二、可以抛开次要方面,抓住主要之处。这时“模糊识别法”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学生作文作“定格”评改,及紧扣某个“格”—主要方面,其它问题一律暂时搁置。如,“教学大纲”规定,高一年级学生重点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线索清楚”,二是“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议论、抒情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评改时,我就突出这两条。这种评改方法紧扣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重点突出,目的明确,既省时省力,又能保证评改的质量。
   第三、可以从整体出发,考察各个局部,在把各个局部有机联系在一起研究整体,从而能够对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解决的方法。而“精批细改”,常常把文章整体视作这个局部之和,教师容易被无数的细节问题所羁绊,对全班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行很好地作出综合的分析研究。从而在评讲时,往往出现偏重细节、局部的现象。
   第四、识别速度快、效率高。它能使师生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缩短学生作文的运转周期,加快写作频率,增加学生实践和教师评讲的机会。采用此法评改,对于复习应考的高中毕业生尤为凑效。因为教师有时可抓住要点批改,有时也可通览评分,只批不改,而“精批细改”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有的教师常感到力不从心,只得减少作文数量,致使学生不能保证有的练习机会。
   采用“模糊识别法”进行作文评改,在理论上也是有据可依的。首先,它是一条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曲线。学生在写作中,必然存在着由模糊到精确的思维过程,如果我们排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的模糊状态,片面追求认识的确定性、精确性、严格性、完美性,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泥坑,作文评改也必将走向死胡同。发现病句,画上一条波浪线;发现辞格运用不当,打上一个问号;发现冗言赘语,批上一句:“写精炼些!”然后督促学生自己思考、修改,这比教师越俎代庖要好得多。须知,学生的认识总是要先模糊,再一步步地走向清晰、精确的,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其次,教师之所以具有这种模糊识别能力,是因为有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理性认识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作基础。一般说来,教师对写作的各项要求,标准比较熟悉,懂得一些创作规律和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能通过总体感受迅速地进行作文评改。
其他文献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二、对联的特点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
期刊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从汉字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英语是表音的文字,而汉语不仅表音,还有表形、表义(合为表意)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就汉字的形体构造而言有“六
期刊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保证正确和准确,对某一知识点,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要完整、严密,所教内容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教学中所讲的某一知识点,某一问题都要讲清讲准,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准确,每一句话的表述都要严谨,富有逻辑性,包括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或书写,都要读的准确、规范。   二、生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呆板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
期刊
一、评估机制期待完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课改风起云涌,大有要把传统的教学一革到底的决心。然而不管怎样,各地年终的教学评价,几乎还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分数。目前,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评价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人提出“一俊遮百丑”理论:这“一俊”就是教学质量,意思是只要教学质量提高上去了,其他综合教育稍有不足也将被教学质量这一耀眼的光
期刊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象的空间,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
期刊
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一、课前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人文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应更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人性当作优先追求的
期刊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精妙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细致的描绘,生动的语言,不仅使读者得到文学美的享受,其图画美、音乐美,也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是诗一般的语言美。   这篇课文语言如行云流水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由盼望春的到来,继而描绘春的美好,以赞咏春的生机作结。这和我们对春的情感是完全一致的,因而也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