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两孔置管冲洗进行治疗,实验组40例给予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显效7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复发率为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复发低,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两孔置管; 单孔置管; 慢性硬膜下血肿; 对比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占颅内血肿的大概10%,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1]。主要是指外伤大于三周后出现症状,在蛛网膜及硬脑膜之间出现包膜的血肿,积血量最高可达到300 ml等症状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次研究对本院在2007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8~71岁,平均(43±3.4)岁;CT显示低密度18例,等密度11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6例,双侧14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5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2例,偏瘫或反应迟钝5例。实验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CT显示低密度17例, 等密度12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4例,双侧16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2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3例,偏瘫或反应迟钝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疝,意识改变现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对照组40例在血肿的同侧靠额部和枕部均各用电钻钻一个孔,手术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对硬膜下腔进行冲洗,术后在硬膜下放置带侧孔的引流管进行闭式引流,不进行负压吸引并将引流管留置2~3 d。实验组40例在血肿的最低处钻一个孔,并及时在血肿腔里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管接待并且夹闭,然后将切口缝合并固定引流管,进行引流并留置3~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ADL进行评定,通过增分率判断其疗效。痊愈:增分率大于86%,显效:增分率大于46%小于85%;有效:增分率大于16%小于45%;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显效7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部分出现痴呆及智力减退等精神问题,少数伴有偏瘫。主要是由于血肿包膜外层的微血管持续性断裂并致出血,在加上过渡纤维化的蛋白溶解促进了出血,进而导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加而产生[2]。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法进行治疗,一旦有颅内压上升或者脑受压症状及体征出现时,首选钻孔引流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安全有效、完全引流、快速、低创伤、低复发等[3]。临床上目前主要的钻孔引流方法包括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目前治疗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易复发,主要原因有老年患者的脑部萎缩术后很难澎起,血肿的包膜较厚导致硬膜下腔无法闭合或者血凝块未彻底清除干净[4]。两孔置管冲洗疗法,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达到将血肿冲洗干净彻底的目的,保证引流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堵管的现象,并且可以基本解决手术后颅内血肿出现,气颅及脑组织的损伤[5]。研究表明,该病的治疗钻单个孔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的下端可有利于残余液体的排除,但是会导致出现颅内积气[6]。有临床研究证实,改良后的单孔疗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气颅的出现。此类疗法不进行冲洗可以避免形成再出血并降低颅内感染的机会。由于钻孔手术大多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就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感及不适感,在加上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很难忍受此类疼痛。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是手术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并且创伤尽可能的小[7]。文献[8]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钻单个孔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比两孔置管冲洗疗法的手术时间相对要短,创伤性相对较小,操作相对也较简单,所以目前临床更趋向于采取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进行治疗。
本次对本院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或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复发率为2.5%,远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复发低创伤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兴,朱东,杨钟熙,等.1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诊断及CT影像学表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103-3104.
[2]杨国瑛,王学富,张文彬,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附139例病例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12):2024-2026.
[3]孙涛,李智高,李经辉,等.单双颅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1例效果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2):185-186.
[4]赵亚鹏,安西恩,周健,等.单孔双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87,96.
[5]王建会.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J].山东医药,2011,51(26):22.
[6] 魏疆. 高低位钻孔置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78-1679.
[7]杨葆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13.
[8]龙洪,兰松.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44-1246.
(收稿日期:2012-10-22) (本文编辑:连胜利)
【关键词】 两孔置管; 单孔置管; 慢性硬膜下血肿; 对比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占颅内血肿的大概10%,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1]。主要是指外伤大于三周后出现症状,在蛛网膜及硬脑膜之间出现包膜的血肿,积血量最高可达到300 ml等症状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次研究对本院在2007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8~71岁,平均(43±3.4)岁;CT显示低密度18例,等密度11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6例,双侧14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5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2例,偏瘫或反应迟钝5例。实验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CT显示低密度17例, 等密度12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4例,双侧16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2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3例,偏瘫或反应迟钝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疝,意识改变现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对照组40例在血肿的同侧靠额部和枕部均各用电钻钻一个孔,手术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对硬膜下腔进行冲洗,术后在硬膜下放置带侧孔的引流管进行闭式引流,不进行负压吸引并将引流管留置2~3 d。实验组40例在血肿的最低处钻一个孔,并及时在血肿腔里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管接待并且夹闭,然后将切口缝合并固定引流管,进行引流并留置3~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ADL进行评定,通过增分率判断其疗效。痊愈:增分率大于86%,显效:增分率大于46%小于85%;有效:增分率大于16%小于45%;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显效7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部分出现痴呆及智力减退等精神问题,少数伴有偏瘫。主要是由于血肿包膜外层的微血管持续性断裂并致出血,在加上过渡纤维化的蛋白溶解促进了出血,进而导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加而产生[2]。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法进行治疗,一旦有颅内压上升或者脑受压症状及体征出现时,首选钻孔引流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安全有效、完全引流、快速、低创伤、低复发等[3]。临床上目前主要的钻孔引流方法包括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目前治疗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易复发,主要原因有老年患者的脑部萎缩术后很难澎起,血肿的包膜较厚导致硬膜下腔无法闭合或者血凝块未彻底清除干净[4]。两孔置管冲洗疗法,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达到将血肿冲洗干净彻底的目的,保证引流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堵管的现象,并且可以基本解决手术后颅内血肿出现,气颅及脑组织的损伤[5]。研究表明,该病的治疗钻单个孔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的下端可有利于残余液体的排除,但是会导致出现颅内积气[6]。有临床研究证实,改良后的单孔疗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气颅的出现。此类疗法不进行冲洗可以避免形成再出血并降低颅内感染的机会。由于钻孔手术大多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就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感及不适感,在加上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很难忍受此类疼痛。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是手术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并且创伤尽可能的小[7]。文献[8]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钻单个孔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比两孔置管冲洗疗法的手术时间相对要短,创伤性相对较小,操作相对也较简单,所以目前临床更趋向于采取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进行治疗。
本次对本院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或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复发率为2.5%,远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复发低创伤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兴,朱东,杨钟熙,等.1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诊断及CT影像学表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103-3104.
[2]杨国瑛,王学富,张文彬,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附139例病例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12):2024-2026.
[3]孙涛,李智高,李经辉,等.单双颅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1例效果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2):185-186.
[4]赵亚鹏,安西恩,周健,等.单孔双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87,96.
[5]王建会.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J].山东医药,2011,51(26):22.
[6] 魏疆. 高低位钻孔置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临床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678-1679.
[7]杨葆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113.
[8]龙洪,兰松.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44-1246.
(收稿日期:2012-10-22) (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