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名家辈出的玉雕届,80后青年郑国柳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后起之秀。
郑国柳1980年生于福建莆田一个古建筑师之家,父亲是莆田颇有名气的建筑雕刻师,也是一名古建筑师,凭借高超的手艺,在乡间民居和大型建筑上雕凿各种图案。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基因,郑国柳从小就爱上了雕刻。他在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在课桌上雕刻各种人物,因为刻花了桌面,他没少挨老师批评。
由于父母常年跟随建筑队在外做雕刻,郑国柳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是在奶奶的陪伴下度过的。上中学时,郑国柳看年迈的奶奶每天步履蹒跚地操持家务,很是心疼,就从墙角的一堆杂木中选了一根橘树枝,给奶奶雕刻了一根龙头拐杖。他随意在拐杖上雕刻的龙头,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奶奶有了拐杖做支撑,走起路来稳健多了。村里的老人都夸郑国柳做的拐杖好看,纷纷求他也给自己做一根。郑国柳在有求必应的同时,心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将来若是考不上大学,可以在家做拐杖卖,赚钱养活自己和奶奶。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郑国柳每天心心念念的事便是做拐杖,邻家的干柴堆,路旁的树木……只要看到形似拐杖的树枝,他就会想方设法取来,作为制作拐杖的选材。有一次,他爬树折树枝时,不慎从树上跌落下来,把门牙都磕坏了。
1995年,初中毕业的郑国柳拜莆田木雕师父柯仙春学习木雕。在学习期间,跟随师傅一起承接寺庙的木雕工程,吃住在寺庙的后院一个条件简陋的杂房里,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但他克服困难,坚持看书、绘画,钻研木雕技艺。他还抽时间去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刻专业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1999年,郑国柳学习期满,只身远赴广东四会玉器城打工,为的是能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在实践中系统学习雕刻技术。白天,郑国柳根据店家的玉雕作品,细心雕琢每一个底座,力求让自己雕制的底座为玉雕作品增值添彩。夜晚,他则自己找来廉价的玉石,精心揣摩研究,尝试把木雕工艺用在玉石雕刻上。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读专业书籍拓展知识面,以临摹名家画作夯实专业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郑国柳人生中的第一件玉雕作品《哪吒闹海》问世了,原材料用的是玉器店的边角料。没想到,这件作品在四会的玉雕界一鸣惊人。因为这件作品,郑国柳得到了玉器店老板的器重,从开始时的月薪100元慢慢涨到后来的年薪百万,成了四会玉雕行业的“打工贵族”。
随着玉雕技艺不断提高,玉雕作品大量问世,身为玉雕师的郑国柳名利双收,前程似锦。可就在此时,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他决定辞职,开办自己玉雕工作室。
2011年新年刚过,郑国柳就跟妻子合力建起了玉雕工作室。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之前的高薪“打工贵族”变成玉雕工匠和店员,不但凡事都要他和妻子亲力亲为,经济上还常常入不敷出。幸亏有妻子这个贤内助帮着打理闲杂事宜,他才得以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艺术创作,事业上也渐渐打开局面。
2015年12月,郑国柳厚积薄发,先后推出了以《六祖》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佛像系列和《农家质朴生活系列》《智取童子系列》等高端大气的翡翠摆件。其中的《翡翠心经》,郑国柳采用的是双向对切榫卯连接技术,把一块原石切成9片,使作品可以自由展开和折叠。作品伸展长度为116.5厘米、宽14.3厘米、厚7厘米,世界纪录协会香港高级认证官吴华江对这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郑国柳打破常规,将木雕技术和玉雕技术相融合的创作方法,十分独特,是值得肯定的创新。
郑国柳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超越了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思维。如果单纯为了赚钱,拿来原石切割成玉镯售卖,既省事省时,资金回笼又快。但在郑国柳眼中,每一块玉石都是漫漫岁月长河的见证者,是有灵性的东西,所以,每当遇到好的原材料,他会关起门来,先充分熟悉玉石,尊重原石自然的心语,与玉石进行心灵对话,再动笔构思绘图,把自己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佛教的虔诚,融入到玉雕作品中。如《大丰收》《祖孙乐》《天长地久》《茶道、酒典》等作品,讲述的是家长里短的故事,融入的是家国情怀。他的作品富有质感,寓意深远,也更具有生命力与时代意义。在创作中,如果中途发现半成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完美效果,他便雕琢面毁掉抛光,重新设计,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在玉雕行业辛勤耕耘20年,郑国柳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现任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首届玉石雕刻大师、中国高级技师,他的作品在当地广受肯定与好评。郑国柳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说,艺术无止境,他会一直在玉雕艺術的道路上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