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教育理念中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非常大,德国哲学家称孔子的时代为世界轴心时代。同时在私学教育实践中也彰显出他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以先秦诸子对现今教育的影响做出研究。
【关键词】:先秦;现今教育;先秦诸子
一、理性开放的人文主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对学生的影响,有言传,传授古代文献、技艺;更有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理想、对仁的追求,他的正直、谦虚,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将理性开放的人文主义一以灌注在自己的教育之中。
二、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师
今天,我们常常说这样的话:如果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笔者想来,孔子不是“一桶水”所能比拟的了,他是大河大江大湖,乃至海洋那样的广博了。
人们很重视教学方法,这没有错,但是还得重视自己学识的广博和精深。倘若缺了一个方面,那就像两个轮子的车缺了一个轮子了。如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大学之大,不是校舍、大楼之大,而是要有大师之大。笔者想这话很耐读。孔子办学哪有大楼大厦?但是正因为有大师巍巍屹立,便有业绩辉煌,功德绵延!
(一)大成至圣的先师
在孔子的人生历程中,主张学思并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注重精神感化等。在培养目标、师德修养、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日常教学中穿插言行观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论语·先进》里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从最后的教育成就看,孔子培养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杰出人才。其中言语、德行占到孔子培养的人才类型的一半。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言、行方面的教育,而且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有教无类的先声
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学在官府”的教育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综上可见,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思想是没有种类之分的,是惠及大多数人的,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畛域,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三)启发教育的先导
孔子的启发诱导是其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启发诱导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相当深远。继承和发扬孔子启发诱导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当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的启发让学生有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学了还想学。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卻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使没有疑问的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并帮助他解决疑问,还要产生新的疑问。如此反复,螺旋上升。使发问和解疑节节逼近,相辅相成。换句话说,没有让学生产生疑问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四)因材施教的先锋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三、丰沛流转的教育启示
(一)撑起蓝天,“有教无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中、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不仅可以使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可以促进教育的机会、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进一步公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循循善诱,启发教育
我们目前的教育,家庭和学校都承担了一部分责任。
因人而异,不悱不发。比如说在巧记英语单词中,有的孩子就比较喜欢构词法,那就给他介绍或者提供相关构词的文章和书籍;有的孩子比较喜欢在阅读中记忆新单词,那就给他阅读材料。
另外,有效的復习对于新旧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的备课,设计的一些复习环节,不管是以列表、图片、游戏、演讲、自我展示、活动或者角色扮演、互动的形式出现,都是一个良好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因机设教,循序渐进。教育孩子学会应对挫折也是教育智慧的表现。
当教育被多数人关注并积极思考寻求更佳的教育方式时,那教育的明天肯定会更美好。
(三)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依据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诠释及其实践路径不难看出,“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长、兼据其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的进步。
总之,我们所推进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基础上的机会公平、“因材施教”为主旨的过程公平和“人尽其才”为追求的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我们要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特色学校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人人受适合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生生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个能成功的教育”。
总结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最优秀代表;诸子文化穿越时空,辐射持久,是常青树。诸子合观、百家合一,更显顶尖智识。对诸子百家的解读,一向众说纷纭。传统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笔耆不认为古方定能包医今病。但是,面对现实问题、现实危机,诸子文化确能启迪智慧,提供新思维。
通过阅读孔子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思。因为学识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尚望老师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季国清.儒家的当代阐释[M].人民出版社,2010.
[2]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爱尔兰)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孔德立.先秦诸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杨瑞萍.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论语·雍也[M].长沙:岳麓书社,2002.
作者简介:陈霞(1996—),女,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先秦;现今教育;先秦诸子
一、理性开放的人文主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对学生的影响,有言传,传授古代文献、技艺;更有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理想、对仁的追求,他的正直、谦虚,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将理性开放的人文主义一以灌注在自己的教育之中。
二、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师
今天,我们常常说这样的话:如果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笔者想来,孔子不是“一桶水”所能比拟的了,他是大河大江大湖,乃至海洋那样的广博了。
人们很重视教学方法,这没有错,但是还得重视自己学识的广博和精深。倘若缺了一个方面,那就像两个轮子的车缺了一个轮子了。如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大学之大,不是校舍、大楼之大,而是要有大师之大。笔者想这话很耐读。孔子办学哪有大楼大厦?但是正因为有大师巍巍屹立,便有业绩辉煌,功德绵延!
(一)大成至圣的先师
在孔子的人生历程中,主张学思并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注重精神感化等。在培养目标、师德修养、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日常教学中穿插言行观教育,取得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论语·先进》里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从最后的教育成就看,孔子培养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杰出人才。其中言语、德行占到孔子培养的人才类型的一半。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言、行方面的教育,而且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有教无类的先声
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学在官府”的教育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孔子提出这一思想离不开当时尖锐的历史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还要认识到,“有教无类”主张的形成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综上可见,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思想是没有种类之分的,是惠及大多数人的,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畛域,只要愿意学习的人都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三)启发教育的先导
孔子的启发诱导是其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启发诱导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相当深远。继承和发扬孔子启发诱导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当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的启发让学生有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学了还想学。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卻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使没有疑问的学生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并帮助他解决疑问,还要产生新的疑问。如此反复,螺旋上升。使发问和解疑节节逼近,相辅相成。换句话说,没有让学生产生疑问的教学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四)因材施教的先锋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三、丰沛流转的教育启示
(一)撑起蓝天,“有教无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中、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不仅可以使人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可以促进教育的机会、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进一步公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循循善诱,启发教育
我们目前的教育,家庭和学校都承担了一部分责任。
因人而异,不悱不发。比如说在巧记英语单词中,有的孩子就比较喜欢构词法,那就给他介绍或者提供相关构词的文章和书籍;有的孩子比较喜欢在阅读中记忆新单词,那就给他阅读材料。
另外,有效的復习对于新旧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的备课,设计的一些复习环节,不管是以列表、图片、游戏、演讲、自我展示、活动或者角色扮演、互动的形式出现,都是一个良好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因机设教,循序渐进。教育孩子学会应对挫折也是教育智慧的表现。
当教育被多数人关注并积极思考寻求更佳的教育方式时,那教育的明天肯定会更美好。
(三)人尽其才,因材施教
依据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诠释及其实践路径不难看出,“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长、兼据其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的进步。
总之,我们所推进的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基础上的机会公平、“因材施教”为主旨的过程公平和“人尽其才”为追求的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我们要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特色学校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人人受适合的教育”、“提供人人有选择的教育”、“创造生生有个性的教育”、“建立个个能成功的教育”。
总结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最优秀代表;诸子文化穿越时空,辐射持久,是常青树。诸子合观、百家合一,更显顶尖智识。对诸子百家的解读,一向众说纷纭。传统文化也并非尽善尽美。笔耆不认为古方定能包医今病。但是,面对现实问题、现实危机,诸子文化确能启迪智慧,提供新思维。
通过阅读孔子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所感所思。因为学识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尚望老师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季国清.儒家的当代阐释[M].人民出版社,2010.
[2]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爱尔兰)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孔德立.先秦诸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杨瑞萍.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论语·雍也[M].长沙:岳麓书社,2002.
作者简介:陈霞(1996—),女,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