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为此就要用真诚唤醒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题地位。
【关键词】学会质疑 学会创新 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31-01
《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理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真诚唤醒学生的心灵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的确,这是教育的真谛,记得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在雕刻一只狮子,就问:“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他的父亲说:“看,我并不是在雕刻狮子,我只是把沉睡在石头中的狮子唤醒。”于是苏格拉底成为那个时代雕刻人们心灵的雕刻师。同样对教师来说:学生就如石头中的狮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而是应该去唤醒他们,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潜能和心灵。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从来都是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从心底里承认小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允许他们说“不”,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更支持他们“胡说八道”。在教师民主阳光的照耀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发挥,从而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新,逐步拥有了主动寻求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是不少教师欣赏并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双边活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真正的主题,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导致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紧张,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学生的依赖性强,开拓创新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扼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教会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思考,拥有主动寻求新知识的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发展,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不着边际,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将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老师质疑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途径。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大胆质疑,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对他们的质疑有意识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把责备隐藏在玩笑背后,使学生在甜甜蜜蜜中接受批评,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绝对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功利主义成才观的驱动下,却非要同一把尺子——分数来衡量和要求不同个性的孩子,结果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和低分高能的“差生”,爱迪生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在同一进度、统一要求、同一措施来保证学生共性发展,体现人格平等的同时,充分注意优、中、差各类学生在思维学习能力上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聪明学生好用自己的聪明做事,事半功倍,但往往缺乏韧劲,教师要适时教育,使其充分发挥特长;愚笨一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赞许,告诉他们“天道酬勤”的道理,在老师的鼓励下,相信他们的能力会逐步增强,学习成绩逐步提高。的确,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未雕琢的璞玉,要使他们变成一块块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千万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对其一一进行量体裁衣,尊重并允许他们个性显现,使他们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领悟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教育内化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自我教育”,这也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肩负的是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者,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也明确指出:未来的教育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因此,我们这些数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时刻谨记确立“以主题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关键词】学会质疑 学会创新 学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31-01
《数学课程新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理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真诚唤醒学生的心灵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的确,这是教育的真谛,记得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在雕刻一只狮子,就问:“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他的父亲说:“看,我并不是在雕刻狮子,我只是把沉睡在石头中的狮子唤醒。”于是苏格拉底成为那个时代雕刻人们心灵的雕刻师。同样对教师来说:学生就如石头中的狮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而是应该去唤醒他们,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潜能和心灵。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从来都是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从心底里承认小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允许他们说“不”,允许他们“异想天开”,更支持他们“胡说八道”。在教师民主阳光的照耀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无穷无尽的发挥,从而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新,逐步拥有了主动寻求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是不少教师欣赏并采取的教学方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双边活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真正的主题,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导致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紧张,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学生的依赖性强,开拓创新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扼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教会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思考,拥有主动寻求新知识的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发展,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甚至不着边际,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将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老师质疑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途径。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大胆质疑,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对他们的质疑有意识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把责备隐藏在玩笑背后,使学生在甜甜蜜蜜中接受批评,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绝对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功利主义成才观的驱动下,却非要同一把尺子——分数来衡量和要求不同个性的孩子,结果培养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和低分高能的“差生”,爱迪生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在同一进度、统一要求、同一措施来保证学生共性发展,体现人格平等的同时,充分注意优、中、差各类学生在思维学习能力上的个性差异,分层教学。聪明学生好用自己的聪明做事,事半功倍,但往往缺乏韧劲,教师要适时教育,使其充分发挥特长;愚笨一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赞许,告诉他们“天道酬勤”的道理,在老师的鼓励下,相信他们的能力会逐步增强,学习成绩逐步提高。的确,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未雕琢的璞玉,要使他们变成一块块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千万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对其一一进行量体裁衣,尊重并允许他们个性显现,使他们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领悟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教育内化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自我教育”,这也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肩负的是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者,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面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也明确指出:未来的教育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因此,我们这些数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时刻谨记确立“以主题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