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话瓷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陶瓷枕
  作为一种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早在春秋时期,《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辗转伏枕”的记载,《礼记·内则》中也载有“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等句。此外,在考古发掘中,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河南信阳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时期枕的实物出土,这足以说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枕。
  就其质地而言,枕有木、皮革、玉、石、漆、竹、布、陶瓷和铜等多种材质。从现存传世和出土枕来看,陶瓷枕是众多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可塑性较强,成本也较低廉。
  从枕的历史发展来看,陶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宋时期。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瓷枕,是目前年代最早的瓷枕实物。最初,陶瓷枕用作随葬的冥器,后又成为居家生活的寝具和医用诊脉的器具,其功能和实用性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和充分发挥。
  根据现存的文献记载可知,陶瓷枕的主要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两大类。造型最初有箱形枕和兽形枕,进而发展有建筑枕和人形枕、案形枕等。这一时期的枕体中间是空心,为防止烧造变形,一般在后壁或底部留有气孔。而从瓷枕的分布区域来看,主要在北至内蒙古,南到广东,东至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一带,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瓷枕的尺寸也不断由小到大,其中以隋代最小,长度不超过5厘米,到了唐代增大到15厘米左右。元代的一些瓷枕长度可达40厘米左右。它经历了“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南宋)元瓷枕千变万化”的过程。
  陶瓷枕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是泥板镶接成形,二是模制成形,三是雕塑成形。有时是采用一种制法制作完成,有时是采用两种制法综合运用完成。在瓷枕的制作过程中,其装饰工艺同样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瓷枕器胎体本身的刻、剔、贴、划、镶嵌、绞胎、塑等工艺来完成胎体装饰。另外还有通过釉彩的运用来完成陶瓷器的装饰的工艺,比如单色釉、三彩釉、红绿彩釉、粉彩等装饰工艺。尤其宋金以后的瓷枕,其胎体装饰和釉彩工艺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工艺同时使用。而就陶瓷枕的纹饰装饰来看,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诗词、格言、曲赋等,有绘画、雕塑等,大多表现为神话历史故事、名人典故、民俗风情、生活场景、体育娱乐活动、自然山水、飞禽走兽、人文花鸟、植物花卉、除魔镇妖、镇宅、祈福、辟邪。从而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艺术追求。
  陶瓷枕历经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时期盛行阶段以后,到了明、清,瓷枕虽然继续烧造,但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装饰上都趋于衰落,生产的数量逐渐减少。
  陶瓷枕以唐、宋、金、元时期最为兴盛,造型、纹饰、装饰以及色彩丰富多彩,做工精致,釉色绚丽,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博物院馆藏的唐宋时期陶瓷枕,造型别致,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釉色纯正,窑口不一,不失为唐宋时期的精品,为研究当时瓷枕的发展、演变以及烧造工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华丽精美的唐瓷枕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时期,国盛富强,社会稳定,唐代不断融合、演进中的多元文化促使了陶瓷的制作向着丰富化、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的瓷枕基本沿用隋的形体,较小精美,在烧造工艺上则是通过三彩、绘彩、绞胎以及单色的青黄釉、黑釉作为装饰。三彩,即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蓝、黑等几种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经窑变形成了釉色斑斓的唐三彩。绞胎工艺是将双色陶泥搅拌制作成胎体,施透明釉,充分表现出绞胎舒展流畅的韵味。造型为箱形枕和兽形枕,纹饰以花鸟图案、几何形纹样为主,珍珠地刻、划花是瓷枕的主要品种。窑场有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登封窑,湖南的长沙窑,安徽的寿州窑为生产基地。
  1.三彩象形脉枕
  枕长15厘米,宽9.3厘米,高8厘米。枕面為椭圆形,以一头站立于长方形平座上的大象作枕座。象长鼻下垂贴于平板之上。通体施褐、绿、黄等色釉,底部无釉(见图1)。唐代初期瓷枕制作基本沿袭了隋代的瓷枕造型,体积较小,造型规整,枕面平直,不适合作为日常生活的寝具。很有可能是医生用于垫在病人的手腕下诊脉用,出诊时也便于携带。
  2.绞胎瓷枕
  瓷枕高6厘米,横12.5厘米,纵10厘米。整体呈长方形,两端微翘,中竟内凹,棱角分明,檐面不突出,通体施黄、褐色釉,该枕枕面和侧壁用2)。此枕造型规整,色彩亮丽,图案精美,纹理犹如行云流水,富有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3.刻花如意头脉枕
  枕长17厘米,宽10厘米,高9.5厘米。呈如意头形,通体施青釉,枕面平直,枕面内一周和枕上部刻有稀疏的缠枝花纹,枕下端中间有一圆形透气孔(见图3)。枕造型别致,釉色晶莹,是越窑的代表作品。
  三、富于变化多彩的宋瓷枕
  宋、金时期是瓷枕发展的兴盛时期,这阶段瓷枕出土数量最多,像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黄冶窑、汝窑、登封窑、巩县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众多窑系都有瓷枕生产。而北方著名的民窑体系是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故而得名。最能代表磁州窑艺术特色的是瓷枕。
  北宋以后,瓷枕的形体随造型的变化而增大,最大的大约有五六十厘米,其功能从最初的观赏性、把玩性,进而发展到实用性。
  瓷枕在造型上变化多样,有长方形枕、扇子形枕、八角形枕、腰圆形枕、元宝形枕、虎形枕、猫形枕、如意头形枕、卧婴形枕等。而瓷枕真正的艺术魅力在于装饰上。瓷枕的表面绘有人物、山水、动物、花鸟、诗词、鱼虫等各种图案,既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变的造型与多样的纹饰互映,使之成为磁州窑制品中的上品。
  瓷枕的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为高温一次烧成。具体做法是待坯子干后,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用毛笔、竹签之类的工具,采用绘、写、刻、剔、划等方法进行图案装饰,有的还在底部压印窑戳,最后施一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另一种则是采用高、低温两次烧成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坯子半干时,用竹签、篦子刻画上图案,待干后入窑高温素烧;在此基础上再施黄釉、绿釉和透明釉,二次入窑烧成,此为低温枕。   此时制作瓷枕的纹饰技法仍然采用白地黑花、模印、三彩、印纹、刻画纹、剔刻纹等。装饰内容丰富,题材繁多。花纹类装饰有卷草纹、水波纹、梅花纹、莲花纹。梅花表示品行高洁,莲花象征圣洁,卷草、水波纹则表示旺盛的生命力。图案装饰有古代典故、神话故事,如“西游记”“陈桥兵变”“李逵负荆”;有表现儿童题材的,如“放风筝”“钓鱼”“背荷戏鸭”等;还有表现体育运动的:“踢足球”“马上倒立”。有描绘山川人物飞禽走兽,有把字和植物结合起来,表示吉祥如意、喜庆长寿。磁州窑瓷枕的图案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瓷枕生产有一个奇特的商品广告现象,即在枕的底部压印戳记。烧造瓷枕的窑户有“张家”“王家”“李家”“赵家”“刘家”“常家”等。张家的窑戳有“张大家造”“张家记”“张家枕”“张家窑”“张大家枕”“古相张家造”等;王家的窑戳有“王氏寿明”“滏源王家造”等。此外还有“刘家造”“李家造”“釜源常吉造”等。张家窑在磁州诸窑中,由于声誉最高,烧制时间最长,所以“张家造”印记为最多。这一个个戳印标记也成了磁州窑瓷枕生产的一种特色。
  1.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
  枕长20.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厘米。瓷枕整体为长八角形,周边出檐,两端翘起,中间下凹,周壁直立,底部平整。釉色乳白,胎质灰浅,黑花绘于釉下。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一周,枕面绘童子头梳双丫辫。童子上身穿左衽领窄袖花衣,腰系缎带,下着肥大长裤。双臂抬起,手藏袖内,上身前躬,左脚着地,右脚抬起,正全神贯注地将球踢起(见图4)。底部有“张家造”印款。“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类似现在的足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都临淄,《史记》和《战国策》均有记载,唐宋最为繁荣。蹴鞠开始多用作军营训练手段,以此锻炼士兵的体魄,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该蹴鞠图瓷枕,图案生动逼真,充分展示当时民间制瓷艺人再现生活的高超技艺。这为研究宋代瓷枕的发展和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白釉黑花瓷枕
  枕长22.2厘米,宽1 8.5厘米,高11.5厘米。枕体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面边缘较高,中间微凹,凹处绘黑彩折枝牡丹纹。周边刻有弧形边饰。通身施白釉,底部露胎。画工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将陶瓷制造工艺结合起来,使花卉纹饰流畅自然(见图5)。此枕是磁州窑系产品,充分体现画者以“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意境。
  3.白釉黑彩鹰逐兔纹瓷枕
  枕纵24.7厘米,横17.0厘米,高9.7厘米。枕体呈椭圆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施白釉,底部露胎,印楷书“张家造”三字。枕面以枕形外画复线开光,内绘黑彩鹰逐兔纹,四周绘黑彩花叶纹(见图6)。此枕为磁州窑典型之作品,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水平甚高。特别是雄鹰逐兔的场面,小兔急速奔跑,飞鹰奋力追逐的形象刻画得写实生动,惟妙惟肖,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系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印有张家造作坊标志,为研究该窑系的发展历史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
  4.白釉划花牡丹纹花瓣瓷枕
  瓷枕长29.5厘米,宽28.5厘米,高17.8厘米。整体呈花瓣形,周边高高翘起,枕面下凹,枕面中间细刻大朵牡丹纹,周围衬托牡丹花叶,篦划纹作为衬底,下有高台枕身。通体施白釉,底部及枕前部露胎(见图7)。此枕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瓷枕中的上品。
  5.白釉黑彩芦雁图枕
  瓷枕长20厘米,宽13.3厘米,高6.5厘米,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枕面中间施黑彩,绘画出一只大雁双翅展开,头扬起,喙噙芦苇,欲于飞向空中(见图8)。外边缘饰黑彩一周,内边缘饰黑彩如意纹。四壁无纹饰。通体施白釉黑彩,底部露胎。芦雁是一种信鸟,据说它最先为人们报知四季变化的信息。此枕画面有较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生动地营造出大雁展翅欲飞的自然景象,情趣盎然。
  6.白釉黑彩虎纹枕
  瓷枕高15.8厘米,纵27厘米,横37.80厘米。整体呈腰圆形,前低后高。枕面中间饰黑彩,绘出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在探视行进。此虎头扬起左顾,张嘴露齿,眼睛圆睁注视左方,虎背弓起,尾巴上扬呈S形,四爪用力抓地。虎的上面与下方绘画三朵花卉。边缘饰黑彩两周(见图9)。四壁饰黑彩卷草纹。虎被视为“神兽”“百兽之王”,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画虎于户,可辟邪恶。”可见,民间将虎纹饰品置于家室用品,则是用来镇宅、辟邪,以求平安吉祥。
  7.白釉黑彩牡丹枕
  瓷枕高11.9厘米,宽19厘米,长23厘米,呈八方形,前低后高。枕面中间开光,中央处有一朵牡丹花卉,花周围有三处花叶。开光外缘饰一周黑彩,其中间用白釉绘一周水波纹映衬。侧壁一周上下两端饰黑彩,侧壁中间绘一周卷草纹作衬托。瓷枕造型精美,白底黑花色调鲜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见图10)。花卉、草纹行筆舒畅流利,生动多姿,整个构图装饰严谨古朴典雅,造型与装饰能够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表现了当时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
  8.白釉剔花枕
  瓷枕高14.6厘米,宽24.7厘米,长30.2厘米。呈腰圆形,前低后高,边缘多有残缺。枕面中间微凹,施白釉剔刻出牡丹花卉,四壁无釉露胎。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其工艺经常被用在瓷枕的制作中,是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剔刻后的花卉图案立体感十分强,犹如浅浮雕(见图11)。
  综上所述,瓷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最初只是用于陪葬,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宋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的理想夏令寝具。当时的文人还将其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以解暑热。李清照《浣溪沙》有“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的句子,可见瓷枕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陶瓷家族中重要的一员,
  当我们在千年之后观赏这些瓷枕时,似乎也能感受到唐宋时代的陶工带着劳动的喜悦、微笑,将他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祝福,化作美的形象永远镌刻在玉骨素肌般的瓷枕之上。
其他文献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山东胶东地区独有的一种年画画种,同时也是高密年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形式。高密地方史志中,对其起源并没有明确记载。在民间传说中,关于高密扑灰年画的起源时间说法大致相同。相传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末年,其画法深受元明时期写意画的影响,大笔挥洒与精工勾染相结合,似国画中的兼工带写,雅俗共赏,被人们赞誉为“民间写意年画”。  一、高密扑灰年画概况  1.扑灰年画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扑灰
期刊
1957年2月2日,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吕凤子任主任,傅抱石、陈之佛、胡小石、亚明任副主任,拟定了筹建方案。5月4日,筹委会决议聘请钱松喦、魏紫熙、费新我等人担任画师或副画师。江苏省国画院一时人才聚集。8月1日,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在南京颐和路正式办公。  一年后,江苏省国画院因国画工作之重要由江苏省文化局监管转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制,受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领
期刊
王富强,艺名:乃赓。道号:理赓。生于1961年,陕西榆林人,定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南武当画院院士等。早年受教于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先生,恩受前辈的教导和厚爱;并得到徐悲鸿先生再传弟子、雕塑家、画马大师雷晓宁先生的真传。富强从小爱武,皈依中国武当,问道得道,道法自然,受益道教文化,文武兼备,形成独特个人风格。当代实力派画家,画马笔韵细腻,中西合璧,
期刊
胡增福,1961年生,山西临猗人,号宝骏阁主,民建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民建中央画院画师、山西省民建画院副院长、中国沫若书画院常务理事、山西省晋南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天骧雄风》被北京奥运书画组委会收藏,《扬蹄千里》入编《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书画艺术卷》,作品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
期刊
厚德載物
期刊
[摘要]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富裕,折扇深受文人雅士青昧,被赋予丰富的艺术内涵。其可纳凉遮羞,亦可载书法、绘画、诗词等,集实用功能与艺术观赏功能于一身,成为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缩影。本文将对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代折扇(扇面)进行艺术赏析,以期向观者展现其方寸间的优雅,让观者更多感受到中华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广东省博物馆 明代 折扇 扇面  一、折扇溯源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折扇出现
期刊
【摘 要】擦什贡是藏地代表性的佛教用品,传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经久耐用、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特点,对藏族宗教、历史、审美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藏传佛教 擦什贡 内容题材  四川博物院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其中有许多精美的擦什贡从未展出。擦什贡是制作擦擦的模具,擦擦是脱模泥塑的总称,初指一种与佛塔密切相关的小型泥塑,逐步发展为包含佛塔、造像、藏文或梵文经咒在内的藏传佛教艺术
期刊
宋代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诗中的“紫玉瓯”指的就是建窑生产的兔毫盏。  一  建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阳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最初名为建平,后在西晋改名为建阳,唐代改为建州,宋代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而闻名于世[1]。  建窑生产的器物,胎体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体的色泽多呈黑色、黑灰色或深褐色,历史上又称之为“乌
期刊
【摘 要】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而大众传播是一个社会信息系统,二者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对考古与大众传媒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考古实例对二者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了探讨。  【关键词】考古 大众传播 新媒体 海昏侯  一、考古与大众传媒合作的可能性  (一)媒体时代,考古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是考古学界对于自身的发展有
期刊
秦公卓(名秦连),号公卓,大方斋主人,以号行,职业书画家。1954年出生于北京通州,从艺30余年。曾师从周殿侯、何海霞、康殷、许林邨、何涵宇、高士尊诸先生。艺域涉及书法、篆刻、花鸟画、山水画,并在相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研究上如文字考证、文物鉴定、诗词等,皆有造诣。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大秦英才书画院院长,中国秦文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河之声》杂志编委,荣宝斋精品画廊画家,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