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如同衣食住行,理应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成为一种终身坚持的自觉习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纳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都把“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高度重视。
之所以倡导全民阅读,说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还比较低,人均阅读量还比较小,阅读质量还不高。近年来,我国民众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在上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读书4.39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阅读的冲击,人们的阅读似乎进入快节奏时代,包括网读在内的各类阅读停留在表面的多,深层次的阅读减少,传统阅读率不高。二是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和生活压力,阅读群体更加注重功利和实际,追求实用性阅读的人越来越多,而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阅读在减少。三是地域差异导致阅读现状不平衡。在偏僻农村,农民阅读的机会非常少,离市区较远的社区,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全民阅读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读书“三让”的好处,即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读书人;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让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愉悦身心,减少浮躁、消除戾气;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让每个人的真、善、美和创造力不断积聚,不断迸发,汇集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设计好活动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积累的经验。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也应借鉴这一经验。要组织好“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多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内容,倡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应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七进”活动,开展书香村镇、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军营、书香企业、书香机关、书香家庭等创建活动,发挥群众在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培育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月活动,开展优秀书籍推介展销、“大众喜爱的图书”评选、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更多的读者领略优秀图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中增长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素养,提高文化素质,获取精神力量。通过组织文化扶贫,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精选适合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特点的书籍送到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及时更新和丰富基层图书资源,实现优质阅读资源有效流动,不断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阅读需要。通过评选表彰阅读明星、优秀书屋管理员、“我身边的阅读达人”等先进典型,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发挥先进典型在全民阅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培育阅读风尚。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应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通过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读书类专栏、访谈、导读、新书推介、书评等专题节目,发布读书倡议,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社会效果,引导人们多读有益于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炼的书,多读有益于心理保健和爱好情趣培养的书,多读有益于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书,多读有益于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提升的书。公益广告能以文化直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通过制作一批读书公益广告,在各类媒体、城乡阅报屏、报刊亭、电子显示屏、机场、车站、商场等场所进行宣传,营造全民阅读的深厚社会舆论氛围,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唱响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时代主旋律。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倡导全民阅读,必须要有大量的新书好书作保证。应策划出版大量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读者的图书。在搞好专业化出版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众出版上,出版普通人喜欢读的书,出版倡导理性、科学和文明的书。积极开拓“手机阅读”“网上阅读”等新兴数字阅读模式,使读者通过数字阅读模式能够看到更多的新书好书,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应注重发挥全民阅读数字平台的作用,延伸触角,向农村基层推广数字平台,使平台涵盖范围由城镇向农村扩展。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需要有长效机制作保障。应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全民阅读的组织协调、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特殊群体保障等,实现全民阅读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保障人们的基本阅读,促进全社会阅读。应建立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全民阅读公益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满足城乡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
(作者单位:《共产党人》杂志社)
之所以倡导全民阅读,说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还比较低,人均阅读量还比较小,阅读质量还不高。近年来,我国民众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在上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4.9%,人均读书4.39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阅读的冲击,人们的阅读似乎进入快节奏时代,包括网读在内的各类阅读停留在表面的多,深层次的阅读减少,传统阅读率不高。二是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和生活压力,阅读群体更加注重功利和实际,追求实用性阅读的人越来越多,而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阅读在减少。三是地域差异导致阅读现状不平衡。在偏僻农村,农民阅读的机会非常少,离市区较远的社区,享受不到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全民阅读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读书“三让”的好处,即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读书人;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让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愉悦身心,减少浮躁、消除戾气;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让每个人的真、善、美和创造力不断积聚,不断迸发,汇集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发挥活动的载体作用。设计好活动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积累的经验。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也应借鉴这一经验。要组织好“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多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内容,倡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应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七进”活动,开展书香村镇、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军营、书香企业、书香机关、书香家庭等创建活动,发挥群众在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培育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月活动,开展优秀书籍推介展销、“大众喜爱的图书”评选、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更多的读者领略优秀图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中增长文化知识,培育人文素养,提高文化素质,获取精神力量。通过组织文化扶贫,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精选适合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特点的书籍送到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及时更新和丰富基层图书资源,实现优质阅读资源有效流动,不断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阅读需要。通过评选表彰阅读明星、优秀书屋管理员、“我身边的阅读达人”等先进典型,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发挥先进典型在全民阅读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培育阅读风尚。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应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通过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读书类专栏、访谈、导读、新书推介、书评等专题节目,发布读书倡议,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社会效果,引导人们多读有益于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炼的书,多读有益于心理保健和爱好情趣培养的书,多读有益于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书,多读有益于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提升的书。公益广告能以文化直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通过制作一批读书公益广告,在各类媒体、城乡阅报屏、报刊亭、电子显示屏、机场、车站、商场等场所进行宣传,营造全民阅读的深厚社会舆论氛围,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唱响全民阅读、全民学习的时代主旋律。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倡导全民阅读,必须要有大量的新书好书作保证。应策划出版大量适应社会各阶层、各年龄读者的图书。在搞好专业化出版的同时,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众出版上,出版普通人喜欢读的书,出版倡导理性、科学和文明的书。积极开拓“手机阅读”“网上阅读”等新兴数字阅读模式,使读者通过数字阅读模式能够看到更多的新书好书,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应注重发挥全民阅读数字平台的作用,延伸触角,向农村基层推广数字平台,使平台涵盖范围由城镇向农村扩展。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需要有长效机制作保障。应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全民阅读的组织协调、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特殊群体保障等,实现全民阅读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保障人们的基本阅读,促进全社会阅读。应建立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全民阅读公益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志愿服务,满足城乡低收入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
(作者单位:《共产党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