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满地黄花堆积”三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词评家论及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都从叠字出发,或赞不绝口,或不以为意;对“满地黄花堆积”三句,要么一带而过,要么避之不提。想来黄花满地堆积之景,是古代士大夫们常见之景,所以并不在意。而今人没有深宅大院遍植菊花的体验,认为“满地”“堆积”“憔悴”等词写出了风侵黄花、残英满地的荒凉景象。至今人教版、苏教版教材都依《李清照集校注》将“憔悴损”注解为“枯萎,凋零殆尽”,不仅认为憔悴者为黄花,更坐实了黄花堆积是花瓣残落满地之说。
  吴小如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受损,和岳稀秉持的“菊花盛开在枝头”的观点不谋而合。[1]
  对于这两种说法,持枯萎说者认为要按照一般生活常识和经验来理解诗句,而持盛开说者也依据菊花生长的常识,遍寻古代文人描写菊花的诗句和相关的文坛佳话支撑自己的观点。[2]说到底,我们不应该依据其他花卉的凋落之状而否定菊花“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唐·吴履垒《菊花》)、不似牡丹和桃花花瓣大朵凋谢的生长习性:把普遍之态认为全乎如此,以至否定特殊之态,也是一种经验主义。
  除开菊花的生长习性,“堆积”这个词也可以作为赏析此三句的切口。堆积,意为聚集成堆。此词在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无论刻画的对象是虚是实,“堆积”都展现出了对象的几个特点:其一,数量多;其二,密度大;其三,有厚度;其四,重叠形成相应的体状。所以,若是“堆积”一词用以形容菊花残瓣零落在地的情景,要有多少花瓣重重叠叠,才能满足“厚”的特点且形成一定的体状呢?
  故而,此处“堆积”所状之菊,理应是“黄蕊星罗”(卢谌《菊赋》)、“倚靡相寻”(潘尼《秋菊赋》)、花团依偎、锦簇相叠,望之有如堆金铺黄的盛开的丛菊。基于同理,陈师道也恰恰用“堆积”来咏棣棠菊盛开时的景象:“乱蕊压枝繁。堆积金钱闹作团。”(《南乡子·乱蕊压枝繁》)虽然棣棠菊金钱状的花瓣外形和丛菊花瓣纤细的外形不同,但是用“堆积”形象地描绘两者的花冠攒蹙重叠的形态是一般无二的。
  黄花“满地堆积”,这个本属于乐景的景象,在以悲戚为感情基调的全词中,不仅没有伤害众意象所构筑的清冷意境,反而增加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其原因,恰恰来自词中的“黄花”意象是乐、悲两致,交融互生的。这是李清照对描写菊花的诗词的一个贡献。其他诗人因临近重阳,菊花盛开或产生孤寂思乡之情,如杜甫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或产生人世龃龉、身世蹉跎之叹,如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其中的菊花之景只是兴感或兴寄的出发点,所承载的也是世俗或传统的文化意蕴。而李清照在此之外,又赋予了菊花意象以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菊花不再是触发情感或寄托的客体,而是勾连起她的生活片段,承载并象喻了她的生命形式——菊花即是作者,作者即是菊花。
  这“满地堆积”的黄花,若依常人之眼观之,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但承接“旧时相识”之“雁”而来的“黄花”,它的“堆积”之态,自然而然勾起了她对往年重阳佳节的生活回忆。这类的生活回忆中,有宋代异常盛行、代表宋人审美情趣、象征士大夫高雅情操的簪花习俗,也有词人自身喜好的采集以作案头清供的习惯,回忆中赵明诚采摘菊花与词人互簪发髻,或插于案上菊瓶,并肩赏观,清香悠远,流泻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文人夫妇满满的爱意;也有因时局艰难而与丈夫分别的身心折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若是晚来生活安定祥和,这种回忆中的琴瑟之乐和参商之思,必是温婉、平和中带有丝丝涩苦,何至于如“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般凄怆、厉苦?可见,当时的丛菊越是煌煌锦簇、明亮辉耀,越是彰显被亡国之悲、失夫之痛所笼罩,形单影只的词人内心的无限孤苦。
  以“憔悴”来形容花卉,释义为“凋零”“枯萎”是很普遍的,如“乾坤黯惨,物色憔悴”(梅尧臣《风异赋》),又可引为衰败,如“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阮籍《咏怀》之三),所以教材持此论也是循规之举。但如上所述,作者将个人生命体验与黄花化为一体,“憔悴”不仅刻画黄花之形,也展现词人之神。在“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句中,词人以“瘦”字刻画出菊花花瓣纤长的形态,更表达情分两地、人不如花的生命萧瑟之感;而在“满地”“堆积”中,词人则更进一步,将无数花瓣给予人的“瘦”的体验聚集在一起,象喻着词人层层叠叠的愁绪堆积,怎不使其有“憔悴损”的怜叹呢?于是,一个在国破家散的沉恨中辗转、痛思而心不堪任,导致昔日容颜褪尽、形体日以瘦损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与菊花的“瘦”态形神合一。
  这种本为婉曲细腻的个人体验一旦层层叠加而不能承担,必然外泄为凄凉悲怆的呼喊:如今有谁堪摘!这句呼喊妙就妙在它不是呼天抢地、如无知妇人般涕泗横流,而能分为四层,若前浪推后浪般一层紧推一层,排山倒海似的再溯回叩击词人敏感的内心,这既是对造化弄人的慨愤,也是对自身命运的叩问。“如今”是一层,与“黄花”勾起的回忆形成对比:以前或能鸳鸯双栖,簪花怡情,或久待云中锦书,但总是一种相思;现在佳人已逝,佳节影只,佳色空掇。“谁摘”是又一层,明知除己之外已无他人,却故意发问,自有一种强烈的失落和萧索之感。“有谁摘”是再一层,“有”是对“谁摘”的强调,又呈现出强烈的搜索意味,与“寻寻觅觅”遥相呼应,词人遍寻往昔和现在,所处之境与其内心,发现无人来摘,承接“冷冷清清”,在失落之上又有沉痛之感。“堪摘”是第四层,失落、萧索、沉痛之感凝聚于心,眼前的黄花满地之景已使词人不能直视,那原本能勾连起的簪花、清供之乐事更让词人不忍回忆起些许,其内心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细读此三句,可知它之所以能攫住读者的内心,不仅因为它表现出了词人丰富、立体的情感,更在于其流泻出的生命体验已经不分词人与“黄花”,其中人与物生命形态的合而为一,使读者带着情感不自觉地走入了自己与词人、黄花交融一体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岳稀.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J].艺谭,1983(4).
  [2]张永鑫.黄花抱香枝头 何曾凋殒霜风[J].名作欣赏,1999(6);易海文.解读“满地黄花堆积”[J].语文教学之友,2008(5).
其他文献
民事诉讼中是否配置检察权,学理上一直存有争议。笔者通过系统分析和梳理后认为,民事诉讼中配置检察权具有正当的法理基础,具体表现为民事诉讼中配置检察权是宪法权的具体体现;促进司法公正的需要;分权与权力制衡的需要;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这是一次未曾公开报道过的意外采访。  1978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闭幕后,我前往远望宾馆为一位来自江西的委员送行。不巧,我晚了一步,他已经离开宾馆赶赴机场。我从三楼下到二楼时,听到阵阵浑厚的歌声。我朝着传出歌声的房间走去,看见房门上写着胡松华的名字。  我冒昧地敲响了房门。  “请进。”胡松华笑着站在门口迎候。  进入他的房间,只见地上、桌子上摆满了他书写的条幅。原来这些条幅都是他为住在这里的
在全党全社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2015年12月29日上午,文山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
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
小时候生活艰苦,同村的小朋友和我一样,都没零食吃。为了让我解馋,每隔一段时间,母亲就会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吃起来并不是特别甜,我却异常快乐,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  母亲又要给我做麦芽糖了,我把这个好消息迅速告诉同村的小朋友们。他们相约来我家,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在院子里跑来跑去。都期待着品尝母亲做的麦芽糖。  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时。就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
客家小镇樟木头  就像一只活的樟木箱子  里面存放着寻常百姓  世俗平淡的生活  这个小小的世界  炊烟就是炊烟,一声犬吠  仅是一条狗叫了一声  在这里,事物只有自性  箱子里的时光,可以  溪水一样四季流淌  也能整日陪伴一把茶壶  打盹、枯坐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内容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部分,对于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此,任课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创新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对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地提升教学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