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学生。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学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爱心;信心;机会;尊重;鼓励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遇到不少“特殊儿童”,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最好的教育,用爱可以改变一切。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用更多的爱心精心呵护,通过努力,尽可能使他们不“特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千万不能厌弃、歧视特殊儿童,应多给他们鼓励的掌声和关爱的眼神。
一、排除心理障碍——给爱心
特殊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各方面都不如健全儿童。对于这些儿童,教师应该以加倍的热情关心爱护,用母爱去开启一颗颗蒙昧的心灵。我记得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言语 38%的音调 55%的脸部表情”。我班有名智障儿童,刚读一年级时没有“上课”观念,课堂上,在教室里到处跑,或者爬到桌上去抢前桌的书,或者发出很大的声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她采取特殊对待,告诉她:不能影响别人,老师不喜欢你这样做。开始,她似懂非懂。但从那纯真的眼神中,我知道她会跟其他学生一样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方设法告诉她:今天的表现比昨天好,老师喜欢你,相信明天你会做得更好的。第二天,她缩小了范围,第三天、第四天……终于,她与其他学生一样认真上课了。不过,她不开口说话,我就常找机会同她交谈。一句两句,百句千句,但她仍一声不吭,甚至没有回报我一个眼神。我不灰心,我要把更多的爱给她,让她体验到老师对她的爱。我发现这个学生喜欢玩沙,下课时我就和她一起玩,一声声地呼唤她的名字。想方设法逗她、哄她,吸引她的注意力,她一旦有所长进就及时给予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心扉终于开启了:一天上课时,这个学生跟着别的同学叫“老师好”。我走到她面前,给她一个甜美的微笑,爱抚地摸摸她的头,又不失时机地向全班同学表扬她,让全班学生为她加油。看着她露出美丽的笑脸,我知道对她的教育迈出了成功、重要的一步。
二、有成功的体验——给信心
大部分特殊儿童由于自己的“特殊”,在学习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烦恼而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同龄健全儿童的比较中,又会感到自卑和忧虑。这就要求教师不歧视特殊儿童,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培养他们自尊、自强的性格,形成身残志坚的意志,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学期,班上新来了一个学生,他只能用一只眼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加上弓背,使他更自卑、内向。我让其他学生经常邀他玩,消除他的自卑感,消除与其他学生的隔阂。课堂上,我有意无意地提问他,另外,我一发现他的“闪光点”,对他的点滴成绩、微小进步马上认可,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奖励,让他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寻找到情感上新的“兴奋点”,从而消除苦闷,奋发向上。有一次,他的作业没按时完成,我陪他一起在教室做。我说:等你把作业做完了,我讲故事给你听,好吗?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很快,他把作业非常工整地做完了。我跟他讲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故事,鼓励他学习张海迪自强不息的精神。过后,他对我说:老师,我要像张海迪一样。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更活泼、更乐观了。
三、增强参与意识——给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有提问、板演,但这全由健全的学生完成,特殊生只是做陪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特殊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其实,他们也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特殊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特殊生的意识。比如,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听力严重受损,使他的语言发展缓慢,讲话含糊不清,但他却很爱表现自己。刚开始的课堂回答让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及時制止了他们的笑声。看到我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他没有退缩,更乐于举手了。在教完《小壁虎借尾巴》这课后,我让几个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让他扮牛伯伯,他那投入的样子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样,他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大的激励,他感到自己并不差,觉得自己能学、会学。可见,增强特殊生的参与意识,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困难。
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雕出一个美丽的少女像,由于倾注了真挚的感情,那雕像竟活了。我想:对特殊生多一些关爱,他们会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一步步走向成功,让他们也“活”过来,在一片蓝天下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杨琳.师德是爱[J].教育艺术,2007(03).
关键词:爱心;信心;机会;尊重;鼓励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遇到不少“特殊儿童”,我深深体会到:爱是最好的教育,用爱可以改变一切。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用更多的爱心精心呵护,通过努力,尽可能使他们不“特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千万不能厌弃、歧视特殊儿童,应多给他们鼓励的掌声和关爱的眼神。
一、排除心理障碍——给爱心
特殊儿童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等各方面都不如健全儿童。对于这些儿童,教师应该以加倍的热情关心爱护,用母爱去开启一颗颗蒙昧的心灵。我记得著名心理学家梅拉比在实验的基础上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言语 38%的音调 55%的脸部表情”。我班有名智障儿童,刚读一年级时没有“上课”观念,课堂上,在教室里到处跑,或者爬到桌上去抢前桌的书,或者发出很大的声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她采取特殊对待,告诉她:不能影响别人,老师不喜欢你这样做。开始,她似懂非懂。但从那纯真的眼神中,我知道她会跟其他学生一样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想方设法告诉她:今天的表现比昨天好,老师喜欢你,相信明天你会做得更好的。第二天,她缩小了范围,第三天、第四天……终于,她与其他学生一样认真上课了。不过,她不开口说话,我就常找机会同她交谈。一句两句,百句千句,但她仍一声不吭,甚至没有回报我一个眼神。我不灰心,我要把更多的爱给她,让她体验到老师对她的爱。我发现这个学生喜欢玩沙,下课时我就和她一起玩,一声声地呼唤她的名字。想方设法逗她、哄她,吸引她的注意力,她一旦有所长进就及时给予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心扉终于开启了:一天上课时,这个学生跟着别的同学叫“老师好”。我走到她面前,给她一个甜美的微笑,爱抚地摸摸她的头,又不失时机地向全班同学表扬她,让全班学生为她加油。看着她露出美丽的笑脸,我知道对她的教育迈出了成功、重要的一步。
二、有成功的体验——给信心
大部分特殊儿童由于自己的“特殊”,在学习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烦恼而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同龄健全儿童的比较中,又会感到自卑和忧虑。这就要求教师不歧视特殊儿童,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培养他们自尊、自强的性格,形成身残志坚的意志,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学期,班上新来了一个学生,他只能用一只眼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加上弓背,使他更自卑、内向。我让其他学生经常邀他玩,消除他的自卑感,消除与其他学生的隔阂。课堂上,我有意无意地提问他,另外,我一发现他的“闪光点”,对他的点滴成绩、微小进步马上认可,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奖励,让他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中,寻找到情感上新的“兴奋点”,从而消除苦闷,奋发向上。有一次,他的作业没按时完成,我陪他一起在教室做。我说:等你把作业做完了,我讲故事给你听,好吗?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很快,他把作业非常工整地做完了。我跟他讲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故事,鼓励他学习张海迪自强不息的精神。过后,他对我说:老师,我要像张海迪一样。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更活泼、更乐观了。
三、增强参与意识——给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有提问、板演,但这全由健全的学生完成,特殊生只是做陪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特殊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其实,他们也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特殊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特殊生的意识。比如,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听力严重受损,使他的语言发展缓慢,讲话含糊不清,但他却很爱表现自己。刚开始的课堂回答让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我及時制止了他们的笑声。看到我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他没有退缩,更乐于举手了。在教完《小壁虎借尾巴》这课后,我让几个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让他扮牛伯伯,他那投入的样子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样,他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大的激励,他感到自己并不差,觉得自己能学、会学。可见,增强特殊生的参与意识,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困难。
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雕出一个美丽的少女像,由于倾注了真挚的感情,那雕像竟活了。我想:对特殊生多一些关爱,他们会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一步步走向成功,让他们也“活”过来,在一片蓝天下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杨琳.师德是爱[J].教育艺术,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