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iankong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儿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基因突变特点及随访结局。

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7例PKD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6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PCR及Sanger测序方法筛查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PRRT2)基因突变。

结果

7例PKD患儿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5岁1个月~14岁2个月,中位年龄11岁6个月。2例患儿为2个PKD家系中的先证者,5例为散发。运动障碍表现为静止变为运动状态时出现运动不能启动或异常姿势,表现为肌张力不全5例,兼有肌张力不全和舞蹈2例。发作频率为每天5~15次,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数秒至40 s,发作时均无意识障碍。2个PKD家系中,患儿本身PRRT2基因突变,突变来自于父亲。散发病例中,4例行基因检查,3例发现PRRT2基因突变。基因检测患儿中突变均为c.649_650insC(p.R217PfsX8)。所有患儿服用卡马西平后未再发作,随访时间为5~17个月。

结论

PKD患儿表现为发作性运动障碍,由运动状态改变所诱发,发作频繁,PKD家系或散发病例均可由PRRT2基因突变导致,突变c.649_650insC是该基因热点突变,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Group coope
期刊
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JSHBPS)于2007年出版第一版胆道肿瘤(胆管癌、胆囊癌及壶腹癌)临床实践指南,于2014年更新第二版,2021年英文第三版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围绕6个主题提出若干临
态度真诚热情,以求心灵共鸣。老师讲话首先必须以真诚的品格取信于学生。奥地利现代教育家贝步尔在《品格教育》中说:“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里,只有一种途径可接近学生,这就是他的信任。”当老师为某个问题讲话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下意识地生出“你训话,我听着”的距离感。因此,以真诚的态度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是讲话奏效的关键环节。须知情感是主要的动力,老师真挚的情感最易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用真诚架起学生心
慢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慢性炎症性和纤维化病变,其基本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胰腺分泌功能不足及防治并发症等。目前,对于慢性胰腺炎治疗策略的探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