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具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现代教学论和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还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二、学具操作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操作指导
1.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
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为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认识。因此,指导操作首先要讲明操作的要求,学生便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主动安排操作步骤和方法。
2.操作要有针对性。
3.操作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同时,在学生叙述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句修正,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4.操作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展思维。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把握操作时机
操作要适时,只有时机适当,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前一概念是后一概念的基础,后一概念又是前一概念的延伸和发展。由于这些概念常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表达,因而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往往很不完善,有时只了解某些实际意义而不了解其本质特征。因此,在这类概念教学中,采用演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三、学具操作的功能
(一)以学具操作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操作是小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学具操作活动恰恰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学生在进行操作时,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进行思维。因此,学具操作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杯子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学生的兴趣很浓,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致更高了。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致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与此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步的增长。
(二)以学具操作活动促说话、助思维
设计有层次的学具操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使和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使数学知识得以内化,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和发展。
如在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设计三个思维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教师摆牙刷,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并说思维过程:8加(2)得10,3分成2和(1),(10)加1得11。
第二层: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1.摆小棒计算,边摆边口述:8加(2)得10,4分成2和(2),(10)加2得12。
2.摆图片计算8+7,口述:8加(2)得10,7分成2和(5),(10)加5得15。
第三层:学生心理活动。不再摆实物,不记第二个数的分解,简要说明思维过程。如8+5=13,口述:8加2得10,10加3得13。8+6=14,口述:8加2得10,10加4得14。
最后通过8+9,总结出“看大数(9),分小数(8)”,达到最高的思维层次。
这样,通过看直观的操作说思维过程,到边操作边说思维过程,再到想操作过程说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借助表象——抽象”,层层深入,既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又使思维得到了发展。
以学具操作活动教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学习方法融于学具操作活动之中,学生最容易接受。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教师先揭示能否把圆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后,再求它的面积。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圆形片剪成一个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拼成一个与圆形等面积的近似长方形。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一步步操作、分析、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深刻领会公式的来龙去脉。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加强学具操作,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防止操作的盲目性和混乱性,为操作而操作,没有发挥学具的真正功能;有些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把学具当成玩具,失去了学具的功能。因此,在操作学具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利用提供的学具,教师还要尽力自己创造学具,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功能。
(责编陈剑平)
从现代教学论和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还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二、学具操作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操作指导
1.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
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为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认识。因此,指导操作首先要讲明操作的要求,学生便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主动安排操作步骤和方法。
2.操作要有针对性。
3.操作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同时,在学生叙述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句修正,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4.操作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展思维。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把握操作时机
操作要适时,只有时机适当,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数学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前一概念是后一概念的基础,后一概念又是前一概念的延伸和发展。由于这些概念常用描述性的语言加以表达,因而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往往很不完善,有时只了解某些实际意义而不了解其本质特征。因此,在这类概念教学中,采用演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三、学具操作的功能
(一)以学具操作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操作是小学生的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学具操作活动恰恰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学生在进行操作时,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进行思维。因此,学具操作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杯子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学生的兴趣很浓,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致更高了。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致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与此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同步的增长。
(二)以学具操作活动促说话、助思维
设计有层次的学具操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使和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使数学知识得以内化,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和发展。
如在教学“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设计三个思维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教师摆牙刷,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并说思维过程:8加(2)得10,3分成2和(1),(10)加1得11。
第二层:学生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1.摆小棒计算,边摆边口述:8加(2)得10,4分成2和(2),(10)加2得12。
2.摆图片计算8+7,口述:8加(2)得10,7分成2和(5),(10)加5得15。
第三层:学生心理活动。不再摆实物,不记第二个数的分解,简要说明思维过程。如8+5=13,口述:8加2得10,10加3得13。8+6=14,口述:8加2得10,10加4得14。
最后通过8+9,总结出“看大数(9),分小数(8)”,达到最高的思维层次。
这样,通过看直观的操作说思维过程,到边操作边说思维过程,再到想操作过程说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借助表象——抽象”,层层深入,既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又使思维得到了发展。
以学具操作活动教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学习方法融于学具操作活动之中,学生最容易接受。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教师先揭示能否把圆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后,再求它的面积。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圆形片剪成一个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拼成一个与圆形等面积的近似长方形。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一步步操作、分析、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深刻领会公式的来龙去脉。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加强学具操作,这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防止操作的盲目性和混乱性,为操作而操作,没有发挥学具的真正功能;有些学生在操作学具时,把学具当成玩具,失去了学具的功能。因此,在操作学具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利用提供的学具,教师还要尽力自己创造学具,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功能。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