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通过不同思想、思维间的交流与碰撞,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物理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为促进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本文立足实际,结合实际案例,就课堂讨论法的应用策略做重点探究,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一、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
受中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当下有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预习、相关知识的讲解还是物理知识课后的复习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盲目认为学习只要听教师的话,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没有必要自己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教师的教学方法肯定都是对的,所以只要跟着教师的方法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在我看来,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有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笔者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知道相关的物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知道是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其自身的能力不断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促进其长远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的教师还是像传统教学的模式一样直接将教材中的知识教到学生的手上,直接让学生记忆现成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会影响学生的物理思维的模式,还会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脱离了原先的目标,严重影响学生的长期成长和学习。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
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我对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其在物理课堂上的表现。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在当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上依然是有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比如,在物理课堂上部分学生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时,只肯自己苦心钻研,但是却不敢告诉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询问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也不敢回答,这就会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这样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学生自己。还有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做自己喜欢的题目,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就会等着教师讲解,但是其不理解的题目会随着课堂内容的不断深入而增加,这樣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创设讨论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他自己,前提是他的心理能够自由。”将这句话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促进学生的有效讨论,前提是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放松,进而自发地或不自觉地向外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率物理讨论课的构建,教师首先要里利用相关方法手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讨论氛围,让学生的思想放松,心理感到舒适、自由,进而自觉加入到讨论阵营中。具体而言,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而非学生的长辈,师生间存在良好的关系与深厚的信任,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发言会受到教师的嘲笑或训斥而感到害怕,学生也因此乐于向同学以及教师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环节,突兀的要求学生讨论或强制学生讨论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最终学习效果。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一定的设疑,为讨论教学埋下良好伏笔。
最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说明,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三、立足实际,科学设定讨论主题
课堂讨论法主张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谈论,但课堂毕竟不是菜市场,因此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间的谈论不能天马行空,漫无主题。在物理学习中,教师与学生都要带着一定的方向与目标进行思考、进行讨论,确保讨论的有效性。为此,在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物理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足准备工作,即能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与实际学情,科学确定出课堂讨论主题,为物理课堂以及学生的讨论活动确定一个大的基调、大方向,防止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讨论行为出现偏差。其次,在合理确定讨论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适当点拨,层层引导,引导学生从表面物理现象讨论到物理实质,从书本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从而提升课堂讨论法的应用效果。
如在进行“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需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参照物的概念与相关运用技能;使学生明白运动与静止并非绝对而是绝对的这一物理知识。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预设的讨论主题应当是物体的运动、参照物等。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如在了解参照物概念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参照物,并围绕这一参照物指出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参照物处于何种状态等。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点拨,为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推波助澜。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坐车时,为什么会有树木都在向后跑的感觉?抛出问题后,教师就联系生活实际,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参照物的定义,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创设情境,促成讨论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中的许多物理现象我们在生活中都能见到,因此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现象巧妙节结合,创设出一个教学情景,不仅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引导学生讨论,进而提高讨论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立足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实际学情,选择相应生活案例,做好情境设计,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具体如,教师可将物理知识与相关技能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将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反映到实际生活中,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效讨论。同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图画,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给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调;教师也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况,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以及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并在班级内有效交流。 如在进行“光的传播”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光源”这一定义以及相关知识,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搜集一些光的图片,将其制作成PPT,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从月亮、霓虹、水母、太阳等生活中常见的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并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光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想要深入了解光的奥秘。在此情况下,教师适时向学生抛出问题:我们刚才观察到的光都是生活中的常见光,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图片的刺激与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立刻主动思考这一问题,在思考过程中脑子里会形成想法,这时教师再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
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重力”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课件为学生制作一些与重力相关的课件,搜集一些与重力相关的图片,水、瀑布往下流的视频等,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出来,在观看过程中多数学生会主动提出“物理质量与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疑问,这说明在情境的诱发与渲染下,学生已经充分有了思考、交流、讨论的兴趣与欲望,那后续的讨论教学也会更加容易开展。
五、实施阶梯式讨论,加深思维深度
受学习能力、认识规律、知识宽度等因素影响,多数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只是关注知识与问题的表面现象,难以做到深入探究,在物理探讨课堂中也经常出现这一现象。
比如,在经过一些课件、问题的启发与教师的指导后,学生的讨论欲望与讨论激情已经被充分调动,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活跃性,能够积极主动围绕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探讨,从表面上看,整个课堂似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若留心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以及讨论结果, 就会发现许多学生一直在围绕一个很浅显的问题或现象讨论,在观看課件时脑海里冒出什么想法,得出什么结论在经过与同学的激烈交流、谈论后依旧如此,看法没有改变,对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加深,这就导致讨论教学失去了实际意义,既浪费了时间的也未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同时思维受到原有观念、思想的束缚,存有思维定势。鉴于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思考习惯,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策略,转变课堂讨论方法,利用相关提问以及物理实验逐步攻克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能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活跃的、多元化的思维思考、分析物理现象,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具体而言,在推进物理讨论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实现从表面到内在的转化。
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需明确确定教学主题: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运用。在确定好教学主题后,教师可先从简单处入手,为学生提出几个基础性问题,让学生结合书本进行解答、探讨,之后逐层递进,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阻的大小等。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间的难易落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六、合理利用微课技术
物理实验老师需要根据在课堂上实验时所传授的课堂知识,制作相应的课后微课练习,那学生们在学习课余时间也能够拓展物理知识。以下三部分是课后微课练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分析详细实验的方案。在课堂上,老师只给了一种测量电流表内部电阻的方法,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的时候相互讨论,互相学习,找出另一种测量电表内阻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能力,拓展发散思维。
第二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后,很多的数据都会随之产生。尤其是对付一些计算摩擦力的实验,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老师们要仔细的指导学生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舍弃不需要的数据,留下重要的数据,得到最优质的结果。
第三是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一个实验往往不是特别完美的,所以会产生很多的误差,老师要引导学生消除这些误差。最后设计出一个相对完美的解答题目的方法,得到最优质的结果。
七、结语
总而言之,物理学科理论性强,各类概念定律多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之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抑制了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发展,导致许多学生对物理学科敬而远之。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成果得以充分展 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一、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
受中国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当下有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预习、相关知识的讲解还是物理知识课后的复习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盲目认为学习只要听教师的话,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没有必要自己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是适合自己,教师的教学方法肯定都是对的,所以只要跟着教师的方法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是在我看来,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有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笔者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知道相关的物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知道是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其自身的能力不断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促进其长远的学习和成长。但是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的教师还是像传统教学的模式一样直接将教材中的知识教到学生的手上,直接让学生记忆现成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会影响学生的物理思维的模式,还会让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脱离了原先的目标,严重影响学生的长期成长和学习。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
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我对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其在物理课堂上的表现。在调查中发现,其实在当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上依然是有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比如,在物理课堂上部分学生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时,只肯自己苦心钻研,但是却不敢告诉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询问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也不敢回答,这就会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这样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学生自己。还有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做自己喜欢的题目,对于比较难的题目就会等着教师讲解,但是其不理解的题目会随着课堂内容的不断深入而增加,这樣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创设讨论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他自己,前提是他的心理能够自由。”将这句话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为,要想促进学生的有效讨论,前提是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放松,进而自发地或不自觉地向外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率物理讨论课的构建,教师首先要里利用相关方法手段,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讨论氛围,让学生的思想放松,心理感到舒适、自由,进而自觉加入到讨论阵营中。具体而言,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而非学生的长辈,师生间存在良好的关系与深厚的信任,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发言会受到教师的嘲笑或训斥而感到害怕,学生也因此乐于向同学以及教师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环节,突兀的要求学生讨论或强制学生讨论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最终学习效果。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一定的设疑,为讨论教学埋下良好伏笔。
最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说明,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三、立足实际,科学设定讨论主题
课堂讨论法主张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谈论,但课堂毕竟不是菜市场,因此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间的谈论不能天马行空,漫无主题。在物理学习中,教师与学生都要带着一定的方向与目标进行思考、进行讨论,确保讨论的有效性。为此,在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物理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做足准备工作,即能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与实际学情,科学确定出课堂讨论主题,为物理课堂以及学生的讨论活动确定一个大的基调、大方向,防止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讨论行为出现偏差。其次,在合理确定讨论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适当点拨,层层引导,引导学生从表面物理现象讨论到物理实质,从书本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从而提升课堂讨论法的应用效果。
如在进行“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需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参照物的概念与相关运用技能;使学生明白运动与静止并非绝对而是绝对的这一物理知识。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预设的讨论主题应当是物体的运动、参照物等。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如在了解参照物概念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参照物,并围绕这一参照物指出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参照物处于何种状态等。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点拨,为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推波助澜。如教师向学生提问:坐车时,为什么会有树木都在向后跑的感觉?抛出问题后,教师就联系生活实际,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参照物的定义,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创设情境,促成讨论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中的许多物理现象我们在生活中都能见到,因此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现象巧妙节结合,创设出一个教学情景,不仅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引导学生讨论,进而提高讨论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立足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实际学情,选择相应生活案例,做好情境设计,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具体如,教师可将物理知识与相关技能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将书本上的物理知识反映到实际生活中,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效讨论。同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图画,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给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调;教师也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况,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以及实验现象深入思考,并在班级内有效交流。 如在进行“光的传播”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光源”这一定义以及相关知识,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搜集一些光的图片,将其制作成PPT,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从月亮、霓虹、水母、太阳等生活中常见的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并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光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想要深入了解光的奥秘。在此情况下,教师适时向学生抛出问题:我们刚才观察到的光都是生活中的常见光,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发光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在图片的刺激与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立刻主动思考这一问题,在思考过程中脑子里会形成想法,这时教师再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
再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重力”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课件为学生制作一些与重力相关的课件,搜集一些与重力相关的图片,水、瀑布往下流的视频等,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出来,在观看过程中多数学生会主动提出“物理质量与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疑问,这说明在情境的诱发与渲染下,学生已经充分有了思考、交流、讨论的兴趣与欲望,那后续的讨论教学也会更加容易开展。
五、实施阶梯式讨论,加深思维深度
受学习能力、认识规律、知识宽度等因素影响,多数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只是关注知识与问题的表面现象,难以做到深入探究,在物理探讨课堂中也经常出现这一现象。
比如,在经过一些课件、问题的启发与教师的指导后,学生的讨论欲望与讨论激情已经被充分调动,思维也有了一定的活跃性,能够积极主动围绕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探讨,从表面上看,整个课堂似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若留心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以及讨论结果, 就会发现许多学生一直在围绕一个很浅显的问题或现象讨论,在观看課件时脑海里冒出什么想法,得出什么结论在经过与同学的激烈交流、谈论后依旧如此,看法没有改变,对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加深,这就导致讨论教学失去了实际意义,既浪费了时间的也未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同时思维受到原有观念、思想的束缚,存有思维定势。鉴于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观察、总结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思考习惯,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策略,转变课堂讨论方法,利用相关提问以及物理实验逐步攻克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能站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以活跃的、多元化的思维思考、分析物理现象,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具体而言,在推进物理讨论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实现从表面到内在的转化。
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需明确确定教学主题: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运用。在确定好教学主题后,教师可先从简单处入手,为学生提出几个基础性问题,让学生结合书本进行解答、探讨,之后逐层递进,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阻的大小等。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间的难易落差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六、合理利用微课技术
物理实验老师需要根据在课堂上实验时所传授的课堂知识,制作相应的课后微课练习,那学生们在学习课余时间也能够拓展物理知识。以下三部分是课后微课练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分析详细实验的方案。在课堂上,老师只给了一种测量电流表内部电阻的方法,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的时候相互讨论,互相学习,找出另一种测量电表内阻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能力,拓展发散思维。
第二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后,很多的数据都会随之产生。尤其是对付一些计算摩擦力的实验,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老师们要仔细的指导学生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舍弃不需要的数据,留下重要的数据,得到最优质的结果。
第三是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一个实验往往不是特别完美的,所以会产生很多的误差,老师要引导学生消除这些误差。最后设计出一个相对完美的解答题目的方法,得到最优质的结果。
七、结语
总而言之,物理学科理论性强,各类概念定律多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之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抑制了学生的思想与个性发展,导致许多学生对物理学科敬而远之。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成果得以充分展 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