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我外公的追悼会上才开始了解他这个人的。原来我与他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十几年,竟像是两只玻璃杯里的水,冷漠地注视,寂寞地存活,他的世界即使灿烂成一片,也未曾有丝毫的光焰,映到我心里来,因为他从来不肯述说。每个参加吊唁的人都泣不成声:画家、学者、诗人、同事、学生,他们挨个走过躺在玻璃棺材里那个穿黑色雪花呢长大衣的瘦削老人,有的人,还小心翼翼地摸摸玻璃盖板,想尽可能地触及他的身体、须发甚至衣角,很多人哭喊出同一个称谓:老师——
是的,我知道他是位老师,我的外公王子云先生,曾是蔡元培时代孔德学院的美术教师,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雕像、重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作者,后来西安美院收入最高的教授,但始终不知道他曾是钱伟长的老师、李葆华的老师、艾青的老师、吴冠中的老师和刘开渠的老师。学生中许多出身贫寒的才俊,是靠着他每月80块大洋(打成右派前300多元人民币)的资助,跟随着他的脚步走出了低矮的茅檐和窄陋的胡同,走上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美术舞台;而他,这个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荣登巴黎出版的《现代艺术家辞典》的惟一中国画家,因经历浩劫的迫害,手抖得再也拿不起油画笔和雕刻刀,却从未发出过一声抱怨!
我见过一次外公跟人家生气,憋了半天才在那人走后说出一句:“这个人,这个人——真是!”现在想来,他竟是那么厚道甚至笨拙的一个人,连骂人都不会。一个学生回忆说,有年大雪,在校园里看见王先生独自端着一碗从食堂里打来的稀粥回宿舍去,由于手抖,一边走一边泼洒,有许多洒到了他那件当时半新的雪花呢长大衣上。天又冷,粥又少,等回到宿舍,连半碗都不剩了。那学生看得呆住,回去大哭了一场。
一个画家,画不了画,做什么呢?一个雕塑家,拿不了雕刻刀,怎么办呢?外公于是拿起了钢笔,开始撰写厚厚的《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和《中国雕塑艺术史》。那时候家里没有暖气,没有电脑,天知道那些百万字的文稿是如何完成的。他的手,瘦削蜷曲,颤抖不已,需要左手抓住右手才能略略稳定下来,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从钢笔尖上抖出来,敲出来,甚至砸出来。我那时在外公隔壁的屋子里写功课,常听得他令人心惊肉跳的“笃笃”的写字声,有时候跑过去看看他,发现许多稿纸都给他的钢笔尖生生划烂了。
有时候,他也会从铺天盖地的材料文稿中抬一抬头,看见我,给我一块他家乡徐州产的酥糖,还让我坐在他身边的凳子上,写几个字给他看。我那时候读小学,刚刚在练庞中华书法,字写得颇大颇清楚,还有些刻意的横折竖钩,他便央求我替他抄写文稿,以抽屉里深藏的酥糖和床底下又大又好的苹果做诱饵,在他看来,那是最好最好的奖励了。那时候老师布置的功课很重,我为他抄写就不免要旷作业,我又好强,好几次竟趴在他的桌子上哭了,把他的稿纸打湿一大片,他人就慌了,苹果和酥糖也不奏效了,有一次竟然给了我5块钱,并生硬地拍我的背哄我,令我受宠若惊。
那5块钱的印象,到今天都入木三分。因为在孩童时代,我和几个表姊妹曾长期在私下里埋怨外公的吝啬——赚那么多工资,都不肯给零花钱!每次出去,都穿那件破破烂烂的长大衣,在家里,总坐那张快散了架的旧藤椅!丢人的外公!不理人家,不抱人家,不哄人家,这儿那儿省,还是不是我们的外公!直到发生了那5块钱的事故和另一件事,我们这个荒唐的论调才略略煞住。那日,家里来了个体面的客人,送了一大包外国礼物给外公,他居然不由分说给人家从门里扔出来了,外婆出来好说歹说了半天,他才留下了一罐可可粉。我们一度以为登门的是他的仇敌,之后才弄明白居然是他的学生,那是在营养品只限于蜂王浆和麦乳精的年代啊,一罐法国的可可粉,来自于他资助的一位留法的学生。从那以后,我们才大致知道,他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他的“丢人”才正是他的感人。
他是在94岁高龄猝然离开我们的,那天早上我突然破天荒地早起了一回,并很突兀地问他对于我有何期望。他沉吟了一下,很轻松地对我说:“你是个好孩子,我对于你没有期望,你要对你爸爸妈妈好,他们受了很多苦。”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糊里糊涂吃了早饭就上学去了,中午回家时没有吃上饭,因为外公突然去世了。
我有点懵,因为家里还从未有过亲人离去,外公虽然年纪很大,但身体很好,脾气倔强,况且书稿……于是我奔进外公的书房,看见案头上那支被折腾摔打了无数次的钢笔连笔帽都没有合上,稿纸到处飞飞扬扬,阳光照进来,灰尘漫舞,房间里依然淡淡的苹果香,抽屉里,一块碎了表镜的手表还在嘀嘀嗒嗒走着,旁边,大大咧咧地躺着一块徐州酥糖。惟一不同的是,人没有了,床空了,那罐舍不得吃的可可粉板结了,旧藤椅失去了老主人。
没有遗言。没有疾病。没有折腾。人走得匆忙、干净、纯洁,就像《射雕》里长春子说——身不贪荣心不辱。几年来漂泊在异乡的日子里,我无数次想起我的外公,倘若上天再给我一次亲近他的机会,我愿意,分担他笔尖的繁华,分享他内心的寂寞。
是的,我知道他是位老师,我的外公王子云先生,曾是蔡元培时代孔德学院的美术教师,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雕像、重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作者,后来西安美院收入最高的教授,但始终不知道他曾是钱伟长的老师、李葆华的老师、艾青的老师、吴冠中的老师和刘开渠的老师。学生中许多出身贫寒的才俊,是靠着他每月80块大洋(打成右派前300多元人民币)的资助,跟随着他的脚步走出了低矮的茅檐和窄陋的胡同,走上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美术舞台;而他,这个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荣登巴黎出版的《现代艺术家辞典》的惟一中国画家,因经历浩劫的迫害,手抖得再也拿不起油画笔和雕刻刀,却从未发出过一声抱怨!
我见过一次外公跟人家生气,憋了半天才在那人走后说出一句:“这个人,这个人——真是!”现在想来,他竟是那么厚道甚至笨拙的一个人,连骂人都不会。一个学生回忆说,有年大雪,在校园里看见王先生独自端着一碗从食堂里打来的稀粥回宿舍去,由于手抖,一边走一边泼洒,有许多洒到了他那件当时半新的雪花呢长大衣上。天又冷,粥又少,等回到宿舍,连半碗都不剩了。那学生看得呆住,回去大哭了一场。
一个画家,画不了画,做什么呢?一个雕塑家,拿不了雕刻刀,怎么办呢?外公于是拿起了钢笔,开始撰写厚厚的《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和《中国雕塑艺术史》。那时候家里没有暖气,没有电脑,天知道那些百万字的文稿是如何完成的。他的手,瘦削蜷曲,颤抖不已,需要左手抓住右手才能略略稳定下来,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从钢笔尖上抖出来,敲出来,甚至砸出来。我那时在外公隔壁的屋子里写功课,常听得他令人心惊肉跳的“笃笃”的写字声,有时候跑过去看看他,发现许多稿纸都给他的钢笔尖生生划烂了。
有时候,他也会从铺天盖地的材料文稿中抬一抬头,看见我,给我一块他家乡徐州产的酥糖,还让我坐在他身边的凳子上,写几个字给他看。我那时候读小学,刚刚在练庞中华书法,字写得颇大颇清楚,还有些刻意的横折竖钩,他便央求我替他抄写文稿,以抽屉里深藏的酥糖和床底下又大又好的苹果做诱饵,在他看来,那是最好最好的奖励了。那时候老师布置的功课很重,我为他抄写就不免要旷作业,我又好强,好几次竟趴在他的桌子上哭了,把他的稿纸打湿一大片,他人就慌了,苹果和酥糖也不奏效了,有一次竟然给了我5块钱,并生硬地拍我的背哄我,令我受宠若惊。
那5块钱的印象,到今天都入木三分。因为在孩童时代,我和几个表姊妹曾长期在私下里埋怨外公的吝啬——赚那么多工资,都不肯给零花钱!每次出去,都穿那件破破烂烂的长大衣,在家里,总坐那张快散了架的旧藤椅!丢人的外公!不理人家,不抱人家,不哄人家,这儿那儿省,还是不是我们的外公!直到发生了那5块钱的事故和另一件事,我们这个荒唐的论调才略略煞住。那日,家里来了个体面的客人,送了一大包外国礼物给外公,他居然不由分说给人家从门里扔出来了,外婆出来好说歹说了半天,他才留下了一罐可可粉。我们一度以为登门的是他的仇敌,之后才弄明白居然是他的学生,那是在营养品只限于蜂王浆和麦乳精的年代啊,一罐法国的可可粉,来自于他资助的一位留法的学生。从那以后,我们才大致知道,他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他的“丢人”才正是他的感人。
他是在94岁高龄猝然离开我们的,那天早上我突然破天荒地早起了一回,并很突兀地问他对于我有何期望。他沉吟了一下,很轻松地对我说:“你是个好孩子,我对于你没有期望,你要对你爸爸妈妈好,他们受了很多苦。”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糊里糊涂吃了早饭就上学去了,中午回家时没有吃上饭,因为外公突然去世了。
我有点懵,因为家里还从未有过亲人离去,外公虽然年纪很大,但身体很好,脾气倔强,况且书稿……于是我奔进外公的书房,看见案头上那支被折腾摔打了无数次的钢笔连笔帽都没有合上,稿纸到处飞飞扬扬,阳光照进来,灰尘漫舞,房间里依然淡淡的苹果香,抽屉里,一块碎了表镜的手表还在嘀嘀嗒嗒走着,旁边,大大咧咧地躺着一块徐州酥糖。惟一不同的是,人没有了,床空了,那罐舍不得吃的可可粉板结了,旧藤椅失去了老主人。
没有遗言。没有疾病。没有折腾。人走得匆忙、干净、纯洁,就像《射雕》里长春子说——身不贪荣心不辱。几年来漂泊在异乡的日子里,我无数次想起我的外公,倘若上天再给我一次亲近他的机会,我愿意,分担他笔尖的繁华,分享他内心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