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灾害;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干预
22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82-01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表言论说,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心理危机干预是能够有效处理人类心灵危机,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面向社会的最佳方式。
心理危机的概念:指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时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容易导致个人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功能失重失调。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发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行为。
1灾后心理危机易发人群的心理及特征
1.1灾后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大致可分为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灾难的直接幸存人员、遇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关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等。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质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特征。第一、二级为高危人群,是干预的重点。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1.2灾难后心理反应评估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受灾者进行调查。资料表明,灾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焦虑,害怕,悲伤和庆幸生存,抑郁,易怒,恐慌发作等。
1.3大灾后心理特征面对重大灾难时,生存下来的人常表现为震惊,惊慌,不知所措,泪流满面或寡言少语,表情淡漠。自我控制能力几乎丧失,个体的心理防御几乎崩溃。由此可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①情绪方面:抑郁,易怒,恐慌发作。②行为表现:睡眠障碍,恶梦,挑衅行为,活动能力降低,类紧张状态,酗酒,分裂状态。③躯体症状:疼痛等。
2严重灾后心理危机的分期
在严重的灾难事件后,人们会产生一系列不常见的反应,此时人们的心理危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1冲击期或休克期事件发生后给当事人以巨大的冲击力,人们会突然感觉到震惊,惊慌,不知所措。
2.2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此期的人们本能的行为就是逃避—拼搏之间作选择,当人们发现无法以自己的能力来抗衡时,人们就会选择逃避.逃避之后,人们会在心理上努力恢复平静,控制自我的焦虑和情绪紊乱.当危机事件的冲击超出了个体承受能力时人们会采取否认,合理化的应对反应。
2.3解决期或适应期此期通常是在危机事件警报解除,人们离开危机事件现场后开始.当人们回归正常生活环境后,人们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努力寻求各种资源来设法解决,使自信增加,各种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2.4危机后期或成长期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人们能很好的重新认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重新体验和反思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挫败后使自己更成熟。
3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和对策
3.1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①積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②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3.2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3.2.1首先取得社会的支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针对灾民的心理实际状态,运用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疏泄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缓解因灾难和伤害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对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者进行个体心理救援和救助工作。在灾难发生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释放悲伤,调节情绪,整合人际关系,建立自信,提高对生活和心理应激的应对能力,增强自信心,引导正确的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3.2.2认知干预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灾民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唔谈技术等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必要时适当的应用镇静药。
3.2.3及时提供可靠地信息大灾过后,人们迫切希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消息,了解事件发展的趋势.由此,利用各种媒体帮助灾民解决他们想要的信息,不要误传和谣传,以免给灾民带来不必要的心理阴影.稳定人心,引导人们齐心救灾。
3.2.4配合药物治疗对于出现行为障碍的如反复出现噩梦,失眠等,可短期应用抗抑郁药,能明显缓解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改善睡眠。
参考文献
[1]王加徽.行为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2]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136-138.
[3]尚蕾,王择青.创伤后的应急障碍及其预测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16(9):127-129.
[4]刘丹.浅谈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9):59-60.
22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82-01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表言论说,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心理危机干预是能够有效处理人类心灵危机,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面向社会的最佳方式。
心理危机的概念:指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时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容易导致个人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功能失重失调。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发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行为。
1灾后心理危机易发人群的心理及特征
1.1灾后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大致可分为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灾难的直接幸存人员、遇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关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等。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质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特征。第一、二级为高危人群,是干预的重点。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1.2灾难后心理反应评估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受灾者进行调查。资料表明,灾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焦虑,害怕,悲伤和庆幸生存,抑郁,易怒,恐慌发作等。
1.3大灾后心理特征面对重大灾难时,生存下来的人常表现为震惊,惊慌,不知所措,泪流满面或寡言少语,表情淡漠。自我控制能力几乎丧失,个体的心理防御几乎崩溃。由此可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①情绪方面:抑郁,易怒,恐慌发作。②行为表现:睡眠障碍,恶梦,挑衅行为,活动能力降低,类紧张状态,酗酒,分裂状态。③躯体症状:疼痛等。
2严重灾后心理危机的分期
在严重的灾难事件后,人们会产生一系列不常见的反应,此时人们的心理危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1冲击期或休克期事件发生后给当事人以巨大的冲击力,人们会突然感觉到震惊,惊慌,不知所措。
2.2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此期的人们本能的行为就是逃避—拼搏之间作选择,当人们发现无法以自己的能力来抗衡时,人们就会选择逃避.逃避之后,人们会在心理上努力恢复平静,控制自我的焦虑和情绪紊乱.当危机事件的冲击超出了个体承受能力时人们会采取否认,合理化的应对反应。
2.3解决期或适应期此期通常是在危机事件警报解除,人们离开危机事件现场后开始.当人们回归正常生活环境后,人们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努力寻求各种资源来设法解决,使自信增加,各种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2.4危机后期或成长期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人们能很好的重新认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重新体验和反思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挫败后使自己更成熟。
3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和对策
3.1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①積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②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3.2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3.2.1首先取得社会的支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针对灾民的心理实际状态,运用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对存在心理危机的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疏泄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缓解因灾难和伤害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对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者进行个体心理救援和救助工作。在灾难发生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释放悲伤,调节情绪,整合人际关系,建立自信,提高对生活和心理应激的应对能力,增强自信心,引导正确的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
3.2.2认知干预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灾民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唔谈技术等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必要时适当的应用镇静药。
3.2.3及时提供可靠地信息大灾过后,人们迫切希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消息,了解事件发展的趋势.由此,利用各种媒体帮助灾民解决他们想要的信息,不要误传和谣传,以免给灾民带来不必要的心理阴影.稳定人心,引导人们齐心救灾。
3.2.4配合药物治疗对于出现行为障碍的如反复出现噩梦,失眠等,可短期应用抗抑郁药,能明显缓解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改善睡眠。
参考文献
[1]王加徽.行为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2]李权超,王应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136-138.
[3]尚蕾,王择青.创伤后的应急障碍及其预测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16(9):127-129.
[4]刘丹.浅谈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现代企业文化,2008,14(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