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量词是汉语词汇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之一。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名量词中,在语义上能够体现形状特征的量词是形状量词。本文从现代汉语量词体系中筛选出形状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原型理论的框架内,基于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定性分析确定各形状量词的原型特征,并试图总结出形状量词内部的认知规律,以期进一步揭示量词的本质以及量词与名词搭配的深层认知规律。
【关键词】:原型理论;量形状词;名量搭配;量词原型性特征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量词丰富、用法灵活,这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语言现象,也是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早期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框架的影响,加上量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对于量词问题的研究,较之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等其它实词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回顾建国以来对量词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只在对量词的语义特征或修辞审美等方面的论述中涉及到量词的一些形态特点,并且多限于对一两组形状量词举例式的分析,而缺乏对其系统性地梳理与探讨。
本文以现代汉语量词中的形状量词作为考察对象,在原型理论的框架内,基于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的研究,分析确定各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对其在与名词的搭配过程中所体现的语义特征进行描写与分析,并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揭示量词的本质以及量词与名词搭配的深层认知规律。
二、文献综述
1形状量词研究
陈望道(1980)最早发现有些现代汉语量词具有形体特点。他将这些量词称为“形体单位的量词”,并按照事物的“模样”“项目”“依托物”等形式将事物分为六个大类。罗日新(1986)根据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将具有提示外形特征的量词分为三种:为条状物体服务的量词、为块状物体服务的量词以及为颗粒状物体服务的量词。因为量词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视角不同,邵敬敏(1993)又将其分为外形特征类和非外形特征类以及附容处所类。这是一种动态的观点,他从语义选择的角度对名量词进行了分类,为之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何杰(2001)将能够描述事物形体特征的量词定义为“形体单位词”,并将其分为“线状、条状、根杆状、方形、圆环状、弯钩状、堆状、疙瘩狀、三角形、点状、丛状和平面状”十二类。通常状况下,为了便于分析,大多数学者根据事物的几何维度特征将量词分为“点状量词、线状量词、面状量词和体状量词”。
2 原型理论和量词研究
原型理论自引进中国语言学界,学者们就开始运用原型理论来研究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这些研究包括:石毓智(2001)通过维度来探讨表示物体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依据,进而揭示汉语量词系统设立的原则。沈林(2002)从量词的原始意义出发,通过对量词“片”、“方”、乘”、“本”、“床”的分析,指出量词搭配时,必须考虑所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的特征,而这些名词也要反应量词的意义特征和内在理据。朱晓军(2006)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出发点,结合个体量词“条”的原型范畴特点,研究汉语量词和名词搭配的关系。路琳(2007)从隐喻角度出发,分析量词的构建搭配机制。黄宁(2009)以量词“条”和“根”为例,以原型范畴理论为认知基础,探讨个体量词搭配的家族性和范畴的模糊性。侯博、徐丽(2010)从汉民族对量词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的概念理论对汉语量词做了认知分析和研究,说明汉语量词不是名词量的多少而是名词意义的范畴化的一类词。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语言界对原型范畴理论和汉语量词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原型范畴理论和汉语量特别是形状量詞的搭配相结合的研究却很有限,都是基于研究内省式的观察,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基于此,本文拟借助原型理论研究汉语量词搭配的规律,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和形状量词搭配的研究,可以得出形状量词搭配的原型依据,从而确立各量词的原型特征及原型特征之间的可能的认知规律。
三、从原型理论看汉语中的形状量词
1形状量词的分类
我们认为空间性是名词的基本属性之一。某个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称为物体的形状特征。语义上能够体现这种形状特征的名量词即为形状量词。本文对形状量词的定义是:能够描述事物外形轮廓、形体特征,并根据事物维度比的不同而区分使用的量词。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照其抽象几何图式将其分为点状形状量词、线状形状量词、面状形状量词以及体状形状量词四类。
2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确定
事物是通过与原型的相似而被赋予成员资格的。与原型越接近,它在范畴中就越处于中心地位。因此,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了所有范畴化的过程。认知范畴的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有很多共同的特征,而且范畴成员与原型成员拥有相似特征的多少决定了成员的地位。与原型成员相似度越髙,其成员地位越高;反之,其成员地位越低。所以,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的认知联系体现在原型范畴的特征中:范畴成员的原型性。“原型”指的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与范畴中的其他成员拥有很多共同的特性,是判断其他成员是否属于该范畴的一个最广泛的参照物。
本文定性分析与形状量词搭配的名词的的最突显的语义特征来确定形状量词的原型性,与量词搭配最频繁的名词的最突出语义特征即为量词的原型性特征,非原型行特征涉及隐喻、原型的延伸等,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3形状量词原型特征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点、面、线、体状量词其中的几组做代表性分析。
(1)点状量词原型性分析
本问主要分析的点状量词有:滴、颗、粒。
A “滴”与“颗”、“粒”的比较
经分析,与“滴”搭配的名词的跟与“颗”、“粒”的名词均为可计量体积较小且可抽象为几何图形点状的实物。不同的最显著的语义特征是与“滴”搭配的名词具有“液体”特征,如“水”,而与“颗”、“粒”搭配的名词均为“固体”。 B “颗”与“粒”的比较
“颗”,本义是小的头。“粒”,本义为米粒。“颗”与“粒”作为量词,一般都可计量体积较小且呈颗粒状的实物,比如“米饭、珍珠、花生”等。但量词“粒”的用法相对简单,多与具体名词搭配,而具体名词多为“粒状”“渣状”等比较小的物体。量词“颗”既可与具体名词搭配,也可与抽象名词搭配,如“心”。具体名词在体积与外形上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
(2)线状量词原型性分析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线状量词有:道、段、根、股、管、行、截、节、列、缕、排、丝、条、线、支。在此以“根”与“条”为例做代表性分析。
“条”,本义为小树枝。“根”,本义指植物茎干长在地下的部分,即树根。“条”与“根”作为量词,一般都可以计量典型的条状物,比如,“辫子、虫子大街、道路、法令、公路、轨道、河、胡同、黄瓜、龙、楼道、路、路线、马路”等。
与量词“条”搭配的名词物件多呈扁条形,即人们在认识这些事物时往往更多关注它们在长与宽两个维度上的特征而忽视高度上的特征,并且它们还具有柔软、可弯曲且延伸感强的特点。量词“条”常与下列名词搭配“绳子、手巾、手绢、毯子”等。而与量词“根”搭配的条状物件多呈细长圆柱形,且材料上多为金属制或木制,硬度强,不易弯曲变形。量词“根”常与下列名词搭配“粉笔、钢笔、胡子、黄瓜、火柴、筷子、栏杆”等。
量词“条”的搭配范围比较广,可以搭配具体名词,也可以搭配抽象名词。而量词“根”的搭配范围比较窄,一般只与典型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条状物名词或根毛状物名词相搭配。
(3)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面状量词有:层、面、片、幅。在此以“片”、“面”和“张”为例做分析。
“片”,本义为把木头破分成片。“面”,本义为脸。“张”,本义为上弓之弦。作为量词,“片”、“面”与“张”一般都可以计量有一定平面的物体,比如一片“、冰、玻璃、瓜、姜、面包、肉”等,一面“地图、鼓、、红旗、镜子”等,一张“报纸、便条、表格、饼、布告、菜单、传真”等。
量词“片”所计量的物件多是本身平而薄,呈片状,并且体积一般不会太大。例如“一片面包”。量词“面”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所计量的物件一般來说比“片”所计量的平面面积要大一些,且多是由这个面来发挥物件的主要功能,例如“一面镜子”。由于量词“张”的动词本义是“张开、展开”,因而作为量词,“张”所计量的多是延展性好,可张展又可卷起的物件,并且多为纸制或皮制,例如“一张地图”。
(4)体状量词的原型性分析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体状量词有:块、团、堆、叠。在体状量词中我们选择出一组“块”与“团”加以分析考察。
“块”表示器物里装着土,本义即为土块。“团,,本义即为圆形。作为量词,“块”与“团”一般都可以计量一些立体块状物,比如“土块、泥巴”等。
量词“块”与“团”所计量的实物在外形上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三维物体。
所谓“厚度”,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太薄的物体用量词“片”来称数而横断面面积太小的物体则可用量词“条”或“根”来称数。量词“块”所计量的一般是典型的个体名词,棱角分明、形状清晰。而量词“团”所计量的物件往往是纠缠、粘连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外形相对不规则的三维球状物体。
四、结论
形状量词是汉语量词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类,然而以往的量词研究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选择以近形状量词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描述它们的语义特征以及分布规律从而比较客观地展现出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全貌。
语言结构是通过人的思维方式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形状量词词义可以直接体现事物的外形特征,而这一特征正表现了汉民族重感受、重体验的形象思维特點。本论文通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现代汉语形状量词这一语言现象,试图为探索隐藏在其背后的汉民族的独特思维习惯与认知方式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1.
[2]侯博、徐丽. 汉语量词的认知范畴化过程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3]黄宁. 浅论汉语个体量词搭配的模糊性[J]. 语文学刊, 2009 (1).
[4]罗日新. 从名或动、量的搭配关系看量词特点[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6 (2).
[5]邵敬敏.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 中国语文, 1993 (3).
[6]沈林. 试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J].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 (3).
[7]石毓智.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8]田琳. 概念整合与汉语量名词超常搭配[J]. 湘南学院学报, 2005 (1).
作者简介:崔思燕(1991—)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摘要】:量词是汉语词汇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之一。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名量词中,在语义上能够体现形状特征的量词是形状量词。本文从现代汉语量词体系中筛选出形状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原型理论的框架内,基于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定性分析确定各形状量词的原型特征,并试图总结出形状量词内部的认知规律,以期进一步揭示量词的本质以及量词与名词搭配的深层认知规律。
【关键词】:原型理论;量形状词;名量搭配;量词原型性特征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量词丰富、用法灵活,这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语言现象,也是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由于早期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框架的影响,加上量词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对于量词问题的研究,较之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等其它实词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回顾建国以来对量词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只在对量词的语义特征或修辞审美等方面的论述中涉及到量词的一些形态特点,并且多限于对一两组形状量词举例式的分析,而缺乏对其系统性地梳理与探讨。
本文以现代汉语量词中的形状量词作为考察对象,在原型理论的框架内,基于量词与名词的搭配的研究,分析确定各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对其在与名词的搭配过程中所体现的语义特征进行描写与分析,并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揭示量词的本质以及量词与名词搭配的深层认知规律。
二、文献综述
1形状量词研究
陈望道(1980)最早发现有些现代汉语量词具有形体特点。他将这些量词称为“形体单位的量词”,并按照事物的“模样”“项目”“依托物”等形式将事物分为六个大类。罗日新(1986)根据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将具有提示外形特征的量词分为三种:为条状物体服务的量词、为块状物体服务的量词以及为颗粒状物体服务的量词。因为量词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视角不同,邵敬敏(1993)又将其分为外形特征类和非外形特征类以及附容处所类。这是一种动态的观点,他从语义选择的角度对名量词进行了分类,为之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何杰(2001)将能够描述事物形体特征的量词定义为“形体单位词”,并将其分为“线状、条状、根杆状、方形、圆环状、弯钩状、堆状、疙瘩狀、三角形、点状、丛状和平面状”十二类。通常状况下,为了便于分析,大多数学者根据事物的几何维度特征将量词分为“点状量词、线状量词、面状量词和体状量词”。
2 原型理论和量词研究
原型理论自引进中国语言学界,学者们就开始运用原型理论来研究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这些研究包括:石毓智(2001)通过维度来探讨表示物体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依据,进而揭示汉语量词系统设立的原则。沈林(2002)从量词的原始意义出发,通过对量词“片”、“方”、乘”、“本”、“床”的分析,指出量词搭配时,必须考虑所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的特征,而这些名词也要反应量词的意义特征和内在理据。朱晓军(2006)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出发点,结合个体量词“条”的原型范畴特点,研究汉语量词和名词搭配的关系。路琳(2007)从隐喻角度出发,分析量词的构建搭配机制。黄宁(2009)以量词“条”和“根”为例,以原型范畴理论为认知基础,探讨个体量词搭配的家族性和范畴的模糊性。侯博、徐丽(2010)从汉民族对量词的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的概念理论对汉语量词做了认知分析和研究,说明汉语量词不是名词量的多少而是名词意义的范畴化的一类词。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语言界对原型范畴理论和汉语量词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原型范畴理论和汉语量特别是形状量詞的搭配相结合的研究却很有限,都是基于研究内省式的观察,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基于此,本文拟借助原型理论研究汉语量词搭配的规律,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和形状量词搭配的研究,可以得出形状量词搭配的原型依据,从而确立各量词的原型特征及原型特征之间的可能的认知规律。
三、从原型理论看汉语中的形状量词
1形状量词的分类
我们认为空间性是名词的基本属性之一。某个物体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称为物体的形状特征。语义上能够体现这种形状特征的名量词即为形状量词。本文对形状量词的定义是:能够描述事物外形轮廓、形体特征,并根据事物维度比的不同而区分使用的量词。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按照其抽象几何图式将其分为点状形状量词、线状形状量词、面状形状量词以及体状形状量词四类。
2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确定
事物是通过与原型的相似而被赋予成员资格的。与原型越接近,它在范畴中就越处于中心地位。因此,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了所有范畴化的过程。认知范畴的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有很多共同的特征,而且范畴成员与原型成员拥有相似特征的多少决定了成员的地位。与原型成员相似度越髙,其成员地位越高;反之,其成员地位越低。所以,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的认知联系体现在原型范畴的特征中:范畴成员的原型性。“原型”指的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与范畴中的其他成员拥有很多共同的特性,是判断其他成员是否属于该范畴的一个最广泛的参照物。
本文定性分析与形状量词搭配的名词的的最突显的语义特征来确定形状量词的原型性,与量词搭配最频繁的名词的最突出语义特征即为量词的原型性特征,非原型行特征涉及隐喻、原型的延伸等,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3形状量词原型特征分析
本文分别选取点、面、线、体状量词其中的几组做代表性分析。
(1)点状量词原型性分析
本问主要分析的点状量词有:滴、颗、粒。
A “滴”与“颗”、“粒”的比较
经分析,与“滴”搭配的名词的跟与“颗”、“粒”的名词均为可计量体积较小且可抽象为几何图形点状的实物。不同的最显著的语义特征是与“滴”搭配的名词具有“液体”特征,如“水”,而与“颗”、“粒”搭配的名词均为“固体”。 B “颗”与“粒”的比较
“颗”,本义是小的头。“粒”,本义为米粒。“颗”与“粒”作为量词,一般都可计量体积较小且呈颗粒状的实物,比如“米饭、珍珠、花生”等。但量词“粒”的用法相对简单,多与具体名词搭配,而具体名词多为“粒状”“渣状”等比较小的物体。量词“颗”既可与具体名词搭配,也可与抽象名词搭配,如“心”。具体名词在体积与外形上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
(2)线状量词原型性分析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线状量词有:道、段、根、股、管、行、截、节、列、缕、排、丝、条、线、支。在此以“根”与“条”为例做代表性分析。
“条”,本义为小树枝。“根”,本义指植物茎干长在地下的部分,即树根。“条”与“根”作为量词,一般都可以计量典型的条状物,比如,“辫子、虫子大街、道路、法令、公路、轨道、河、胡同、黄瓜、龙、楼道、路、路线、马路”等。
与量词“条”搭配的名词物件多呈扁条形,即人们在认识这些事物时往往更多关注它们在长与宽两个维度上的特征而忽视高度上的特征,并且它们还具有柔软、可弯曲且延伸感强的特点。量词“条”常与下列名词搭配“绳子、手巾、手绢、毯子”等。而与量词“根”搭配的条状物件多呈细长圆柱形,且材料上多为金属制或木制,硬度强,不易弯曲变形。量词“根”常与下列名词搭配“粉笔、钢笔、胡子、黄瓜、火柴、筷子、栏杆”等。
量词“条”的搭配范围比较广,可以搭配具体名词,也可以搭配抽象名词。而量词“根”的搭配范围比较窄,一般只与典型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条状物名词或根毛状物名词相搭配。
(3)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面状量词有:层、面、片、幅。在此以“片”、“面”和“张”为例做分析。
“片”,本义为把木头破分成片。“面”,本义为脸。“张”,本义为上弓之弦。作为量词,“片”、“面”与“张”一般都可以计量有一定平面的物体,比如一片“、冰、玻璃、瓜、姜、面包、肉”等,一面“地图、鼓、、红旗、镜子”等,一张“报纸、便条、表格、饼、布告、菜单、传真”等。
量词“片”所计量的物件多是本身平而薄,呈片状,并且体积一般不会太大。例如“一片面包”。量词“面”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所计量的物件一般來说比“片”所计量的平面面积要大一些,且多是由这个面来发挥物件的主要功能,例如“一面镜子”。由于量词“张”的动词本义是“张开、展开”,因而作为量词,“张”所计量的多是延展性好,可张展又可卷起的物件,并且多为纸制或皮制,例如“一张地图”。
(4)体状量词的原型性分析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体状量词有:块、团、堆、叠。在体状量词中我们选择出一组“块”与“团”加以分析考察。
“块”表示器物里装着土,本义即为土块。“团,,本义即为圆形。作为量词,“块”与“团”一般都可以计量一些立体块状物,比如“土块、泥巴”等。
量词“块”与“团”所计量的实物在外形上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三维物体。
所谓“厚度”,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太薄的物体用量词“片”来称数而横断面面积太小的物体则可用量词“条”或“根”来称数。量词“块”所计量的一般是典型的个体名词,棱角分明、形状清晰。而量词“团”所计量的物件往往是纠缠、粘连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外形相对不规则的三维球状物体。
四、结论
形状量词是汉语量词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类,然而以往的量词研究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选择以近形状量词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描述它们的语义特征以及分布规律从而比较客观地展现出形状量词的原型性特征全貌。
语言结构是通过人的思维方式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形状量词词义可以直接体现事物的外形特征,而这一特征正表现了汉民族重感受、重体验的形象思维特點。本论文通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现代汉语形状量词这一语言现象,试图为探索隐藏在其背后的汉民族的独特思维习惯与认知方式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1.
[2]侯博、徐丽. 汉语量词的认知范畴化过程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3]黄宁. 浅论汉语个体量词搭配的模糊性[J]. 语文学刊, 2009 (1).
[4]罗日新. 从名或动、量的搭配关系看量词特点[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6 (2).
[5]邵敬敏.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 中国语文, 1993 (3).
[6]沈林. 试论量词与名词的搭配[J].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 (3).
[7]石毓智.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8]田琳. 概念整合与汉语量名词超常搭配[J]. 湘南学院学报, 2005 (1).
作者简介:崔思燕(1991—)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