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呢?笔者想就初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谈些自己的见解。
一、明确历史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一旦目标确定,将会产生学习动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爱国思想的学生会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积极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典型的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在近代史虎门销烟部分,民族英雄林则徐身上集中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同样,一般的历史事件中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优化导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就要巧设教学情境。而导语设计是巧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优化导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首先播放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主题曲,并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谈感受。通过这段导入内容的听和说,把学生带入“三国”的情境中,仿佛一个个历史人物浮现在他们眼前,一段段历史故事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即将下课的检查中,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深刻理解并记住了。
三、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的生活故事结合起来
将史实融进故事中,将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化,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线索和梗概,针对这种教材特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把历史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记得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笔者是这样讲述的:“马克思‘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一巴掌又一巴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常见现象同马克思的诞生时间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记住。“呜呜地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现象同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揭露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对资本家揭露的深刻。这样把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生动的生活故事相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容易记住历史事件,也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
四、把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讲起时事就来劲。笔者意识到,时事政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将历史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结果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爱听讲了,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记得在讲《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这一内容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台湾的现状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疑问:现在的台湾是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学生显然对这一时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还没有。”时机成熟了,于是笔者便因势利导,开始讲割让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这样把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做必要的讲解,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根据教材特点,将教学内容梳理成几个要点,并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例如,在讲《中国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这课时,笔者想到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便提出问题:“中国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得到短暂发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提得最多的就是“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通过这样的探究,中国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短暂发展的原因也就清楚了。不同内容中不同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许多历史知识也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把握历史脉搏的同时,更要用多种课堂艺术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只要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相信我们的历史课就是一堂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机盎然的课。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明确历史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一旦目标确定,将会产生学习动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爱国思想的学生会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积极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典型的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在近代史虎门销烟部分,民族英雄林则徐身上集中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同样,一般的历史事件中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优化导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就要巧设教学情境。而导语设计是巧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优化导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首先播放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主题曲,并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谈感受。通过这段导入内容的听和说,把学生带入“三国”的情境中,仿佛一个个历史人物浮现在他们眼前,一段段历史故事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即将下课的检查中,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深刻理解并记住了。
三、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的生活故事结合起来
将史实融进故事中,将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化,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线索和梗概,针对这种教材特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把历史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记得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笔者是这样讲述的:“马克思‘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一巴掌又一巴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常见现象同马克思的诞生时间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记住。“呜呜地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现象同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揭露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对资本家揭露的深刻。这样把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生动的生活故事相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容易记住历史事件,也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
四、把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讲起时事就来劲。笔者意识到,时事政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将历史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结果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爱听讲了,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记得在讲《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这一内容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台湾的现状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疑问:现在的台湾是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学生显然对这一时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还没有。”时机成熟了,于是笔者便因势利导,开始讲割让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这样把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做必要的讲解,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根据教材特点,将教学内容梳理成几个要点,并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例如,在讲《中国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这课时,笔者想到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便提出问题:“中国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得到短暂发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提得最多的就是“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通过这样的探究,中国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得到短暂发展的原因也就清楚了。不同内容中不同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许多历史知识也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把握历史脉搏的同时,更要用多种课堂艺术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只要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相信我们的历史课就是一堂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机盎然的课。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