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物理教师重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要求,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向三维教学目标回归,遵循“以学为本”原则,我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始实施“一案三段”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前参与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案三段式”教案。一案三段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提纲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学案”,而学生学案编写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亦步亦趋的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来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要求不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百分之六十的内容,所以,编写学案时,教师是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课前参与,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学自查互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主要落实以下内容:
1、按照“一案三段式”学案预习新课,概念过关。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在书上空白处记录下来做好听课的准备。并通过课前预习完成“一案三段式”学案上的内容。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巩固旧知,建立衔接。按照“一案三段式”学案,充分的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学生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3、学生可以依据“一案三段式”学案,预习完成必要的预习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一案三段式”学案,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不必禁锢他们的思维,限定学习的思考内容,应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准备。
二、课上研讨
“一案三段式”教学,老师退下了讲台,学生们上了讲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活的,是自己学到的,他们喜欢。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再是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
1、“一案三段式”教学要精心设计,自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为教学顺利地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时,在合作展示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展示,让学生自己带一个乒乓球,我给学生准备一个长颈漏斗,在小组内展示,把乒乓球放在长颈漏斗下面,从上面吹氣,放开拖球的手,看乒乓球能否掉下来,并把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失败的原因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的?从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2、“一案三段式”教学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学质疑,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是什么关系,在判断上总是出错,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而且即使告诉了他们答案也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推力必须比摩擦力大还是小?(学生答: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成问题的)②这就说明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较大力的方向运动)③那么当我们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如果根据日常所谓的“经验”认为是推力太小,小于摩擦力,那么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摩擦力的方向运动)④这与事实相符吗?(学生答:不相符)⑤可见,推物体而未推动时,摩擦力和推力是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后,理解起来要容易些。师生问答进行到了这里,可能不用老师再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若加大推力,物体仍然未被推动,又是哪个力大呢?静摩擦力是不是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呢?静摩擦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再增大了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直讨论下去,最终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来。当然这样可能就会超出教材的计划,但我们说教学并非只是为教材而教而学的,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因自己的主动探究而解开头脑中的一个个疑团后,会以加倍轻松的心情和充足的自信心迎接后面问题的挑战。
3、“一案三段式”教学要启迪探索,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我在进行物理教学工作时,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座次把班内学生按4-5人一小组的形式分成8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一案三段式”学案自学的情况,提出自己学习中所不能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小组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小组代表提出,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课后延伸
“一案三段式”教学,不仅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改变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促进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我认为设计课后延伸作业时应体现题目类型多样性。设计物理课后作业时要考虑题目难易层次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发展学生个体特长,让不同学生的科学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我设计了基础知识部分和智慧拓展部分,基础知识部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智慧拓展部分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课后作业,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重要技能的训练,所选题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课后作业量要适度,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精选典型题目,控制题目总量,以便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课后作业效益,使好学生得到发挥。
一、课前参与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案三段式”教案。一案三段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提纲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学案”,而学生学案编写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亦步亦趋的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来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要求不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百分之六十的内容,所以,编写学案时,教师是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课前参与,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学自查互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主要落实以下内容:
1、按照“一案三段式”学案预习新课,概念过关。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在书上空白处记录下来做好听课的准备。并通过课前预习完成“一案三段式”学案上的内容。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巩固旧知,建立衔接。按照“一案三段式”学案,充分的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学生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3、学生可以依据“一案三段式”学案,预习完成必要的预习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一案三段式”学案,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不必禁锢他们的思维,限定学习的思考内容,应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准备。
二、课上研讨
“一案三段式”教学,老师退下了讲台,学生们上了讲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活的,是自己学到的,他们喜欢。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再是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
1、“一案三段式”教学要精心设计,自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为教学顺利地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时,在合作展示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展示,让学生自己带一个乒乓球,我给学生准备一个长颈漏斗,在小组内展示,把乒乓球放在长颈漏斗下面,从上面吹氣,放开拖球的手,看乒乓球能否掉下来,并把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失败的原因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的?从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2、“一案三段式”教学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学质疑,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是什么关系,在判断上总是出错,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而且即使告诉了他们答案也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推力必须比摩擦力大还是小?(学生答: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成问题的)②这就说明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较大力的方向运动)③那么当我们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如果根据日常所谓的“经验”认为是推力太小,小于摩擦力,那么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摩擦力的方向运动)④这与事实相符吗?(学生答:不相符)⑤可见,推物体而未推动时,摩擦力和推力是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后,理解起来要容易些。师生问答进行到了这里,可能不用老师再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若加大推力,物体仍然未被推动,又是哪个力大呢?静摩擦力是不是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呢?静摩擦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再增大了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直讨论下去,最终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来。当然这样可能就会超出教材的计划,但我们说教学并非只是为教材而教而学的,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因自己的主动探究而解开头脑中的一个个疑团后,会以加倍轻松的心情和充足的自信心迎接后面问题的挑战。
3、“一案三段式”教学要启迪探索,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我在进行物理教学工作时,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座次把班内学生按4-5人一小组的形式分成8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一案三段式”学案自学的情况,提出自己学习中所不能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小组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小组代表提出,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课后延伸
“一案三段式”教学,不仅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改变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促进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我认为设计课后延伸作业时应体现题目类型多样性。设计物理课后作业时要考虑题目难易层次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发展学生个体特长,让不同学生的科学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我设计了基础知识部分和智慧拓展部分,基础知识部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智慧拓展部分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课后作业,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重要技能的训练,所选题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课后作业量要适度,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精选典型题目,控制题目总量,以便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提高课后作业效益,使好学生得到发挥。